近些年來,病毒“肆虐”,牽動著無數人的心神。SARS、埃博拉、新冠……一旦感染,病情較為緊急,還可能導致死亡,對患者和醫生都是很大的挑戰! 但你知道嗎?有一種病毒,死亡率比它們高多了,發病后幾乎沒有活下來的可能,很多人卻對它不夠了解——它就是狂犬病毒。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發布的《2018年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概況》,2018年我國狂犬病的發病數是422例,死亡人數是410例,死亡率約為97.16%,接近100%,可以說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現在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街道上也有不少流浪動物,接觸時難免有抓傷、咬傷。這時候傷口到底該如何處理?如果沒有出血,要不要打疫苗?幾天內打疫苗才有效果?別急,今天可可就來為大家一一解答~
狂犬病:從感染到發病死亡
會經過3個階段
狂犬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傳染病,由狂犬病毒引起,通常在患病動物咬人后通過唾液進入人體,進而引起腦脊髓炎。從病毒進入人體,再到致人死亡,一般要經過下面3個階段:
①潛伏期:病毒進入人體后,首先在傷口附近肌肉內增殖,再侵入近處的末梢神經;往往可以潛伏5天至數月不等,一般不會超過一年,此時患者沒有任何癥狀。
②前驅期:病毒沿著神經到達脊髓,并在神經根內大量復制,造成脊髓神經根炎;此時患者會出現早期癥狀,如頭痛、惡心,被咬的地方還會麻木、疼痛。
③典型期:病毒沿著脊髓到達大腦,大量復制,破壞血腦屏障,并沿著周圍神經擴散到全身;此時患者會出現臨床典型的表現,如恐水、怕風、怕光、咽肌痙攣、唾液分泌增多,仿佛“發狂”了一般。
潛伏期的長短、病毒侵入的速度,其實和受傷的部位有關:傷口離中樞神經越近,潛伏期就越短,發病也越快。
一旦發病后,病情往往進展迅猛,從發病到死亡可能不會超過5天。因此,被狂犬病毒感染后,一定要及時接種狂犬疫苗進行預防,防止發病。
是否需要接種疫苗
可根據暴露等級進行判斷
有的朋友可能要問了:被動物抓傷、咬傷之后,到底應該怎么處理?是要馬上打疫苗嗎?還是說只要沒流血,就不要緊呢?
對此專家表示,按照接觸方式和傷口的暴露程度,分為三種等級,如果發生意外,首先要判斷受傷的嚴重程度,然后再采取不同的處理措施:
◎接觸方式:①接觸或喂養動物;②完好的皮膚被舔;③完好的皮膚接觸狂犬病動物或人狂犬病病例的分泌物或排泄物。
◎處理措施:如果皮膚完好無破損,則清洗暴露部位,無需進行其它醫學處理;如果肉眼難以判斷皮膚是否破損,可以用酒精擦拭皮膚表面,如果有疼痛感,就說明皮膚有破損。
◎接觸方式:①裸露的皮膚被輕咬;②無出血的輕微抓傷或擦傷;③無明顯出血的傷口或已閉合但未完全愈合的傷口接觸動物及其分泌物。
◎處理措施:傷口清洗、消毒,并接種狂犬疫苗。
◎接觸方式:①一處或多處貫穿皮膚的咬傷或抓傷;②破損的皮膚被舔舐;③開放性傷口或黏膜被唾液污染;④與蝙蝠發生撫摸、抓咬等任何接觸。
◎處理措施:傷口清洗、消毒,并接種狂犬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總結】:即使沒有被咬,只是接觸狂犬病動物的口水或者大小便,也是有可能會感染的!即使被咬、被抓后,只破皮沒出血,也是一樣危險,需要接種狂犬疫苗的!
據《中國2017年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在2017年報告的167例狂犬病病例中,Ⅰ級暴露和Ⅱ級暴露加起來占比達到了31.14%。
4大認識誤區,千萬別再犯了!
誤區1:只有貓狗才攜帶狂犬病毒
真相:可以攜帶狂犬病毒的動物不只有貓狗,還包括蝙蝠、貂、老鼠等。
誤區2:寵物打過針就萬事大吉
真相2:理論上來說,只要寵物定期進行疫苗接種,體內就不會再攜帶病毒,即便傷人也不需要處理。但實際上,在室外活動時,寵物難免和其它流浪動物進行接觸,爪子、舌頭上仍然可能攜帶有病毒。
誤區3:超過 24 小時接種疫苗無效
真相:接種疫苗猶如和疾病賽跑,狂犬病發病前任何時候接種疫苗都有意義,因此越早接種越好。人類狂犬病的潛伏期長短不一,最短為 5 天,最長可以超過 1 年,但絕大多數都不滿 1 年(占比 97% 以上)。
誤區4:被咬后第一步是接種疫苗
真相:很多人只知道打疫苗,但實際上被咬后,第一步是立即清潔傷口,再進行消毒!然后是讓醫生評估暴露等級后進行相應的處理,由專業醫生判斷是否需要接種疫苗。
【具體做法】:在傷后盡早用肥皂水(或其它弱堿性清洗劑)和一定壓力的流動清水交替清洗抓傷的每處傷口,至少 15 分鐘;徹底沖洗后,用稀碘伏或其它具有病毒滅活效力的皮膚黏膜消毒劑,消毒涂擦或消毒傷口內部,然后用碘伏消毒傷口。
日常預防狂犬病
這些事情要做好
家中有寵物,尤其是狗,建議到社區或相關部門做登記,并定期(每年)帶它們接種狂犬疫苗。
在公共區域或人多的地方,比如:公園、小區等場所,為犬貓佩戴牽引繩,必要時可裝入外帶包中或戴犬嘴套等措施,避免貓狗受驚,誤傷他人。
流浪狗、貓在野外容易感染狂犬病毒,所以減少棄養也能減少狂犬病在流浪動物間的傳播,保護寵物也是保護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