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產在市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房地產熱則將房屋推至民事法律關系的中心。為了在政策和利益間尋求平衡,借名買房應運而生。所謂借名買房,是指實際出資人借用他人名義購買房屋,將房屋登記在他人名下,并約定由實際出資人享有房屋權益。記者日前從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的一份調研中發現,借名買房雖然可能達到買房的目的,但由于雙方多為親屬、朋友關系,基于感情信任,彼此多為口頭約定,較少簽訂書面協議,其背后隱藏著否認約定、協議無效、過戶困難、被訴騰房、轉賣他人等六類訴訟風險,由此引發的民事糾紛也呈上升態勢,案件類型多樣。
糾紛頻發
李先生和閻女士夫婦承租著單位的公房。2004年,公房趕上拆遷,給了夫婦倆一套安置房。由于李先生年齡較大,無法辦理銀行貸款,夫妻商定以兒子名義購房并辦理貸款手續。不過房屋首付款及大部分貸款都是由夫妻倆支付的。由于自己是登記的產權人,兒子小李2010年將父母起訴要求騰房。被法院判決駁回后,小李去年再次將父母告上法庭,要求確定房屋歸其所有,又被法院駁回。無奈之下,父母二人只得將兒子告上法院,要求確認房屋歸他們所有,法院最終判決支持了老兩口的請求。
在另一起案件中,王先生和程女士夫婦均年近60,因無法辦理銀行貸款,便以兒子名義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購買了一套住房。二老按約定支付了房屋首付款和相關稅費。過戶時,產權人自然就簽為兒子小王。此后,程女士一直以兒子的名義償還貸款。讓夫婦倆沒想到的是,兒子竟然將房屋出售,買主將購房款分次打入到王先生和程女士夫婦的銀行賬戶。小王隨后以不當得利為由將父母訴至法院,要求父母返還收取的房屋價款300余萬元。王先生夫婦來法院應訴時,提交了與兒子簽訂的協議,協議中約定:房屋由二老出資,所有權歸二老所有。后經法院調解,小王與父母達成和解,撤回了起訴。
藏六類風險
西城法院民事審判庭的法官告訴記者,從該院審結的部分相關案例來看,購房人之所以選擇借名購房,主要原因在于借名人不具備購房資格、由于年齡等原因無法辦理銀行貸款,以及一些單位對內部職工購房往往存在著優惠條件,使得有需求的人借用單位職工的名義低價購房。
經西城區法院調研發現,借名買房主要暗藏六類涉訴風險。
一是無書面協議,一方否認曾約定借名買房。借名買房的雙方多為親屬、朋友關系,基于感情信任,多為口頭約定,較少簽訂書面協議,登記人因房屋價格上漲等因素否認借名買房。
二是違反政策、法規規定,借名買房協議可能被認定無效。借名購買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雖簽訂書面協議,但因規避政策,該協議存在被法院認定無效之可能,借名人無法實現獲得房屋產權的目的。
三是登記人拒絕辦理房屋過戶手續。在房屋滿足過戶條件時,是否協助辦理房屋過戶的主動權掌握在登記人手中,借名人面臨遭到拒絕的風險。
四是借名人被要求騰退房屋。購買房屋后,借名人往往實際居住在房屋內,但由于房屋登記在他人名下,而我國對不動產物權采登記主義,借名人面臨被起訴騰退房屋的風險。
五是房屋因登記人涉訴而被查封或處分。借名買房系借名人和登記人之間的約定,根據公示公信原則,房屋所有權證載明登記人為所有權人,一旦登記人涉訴,該房屋作為其財產面臨被查封或處分的危險。如:登記人離婚,其配偶主張該房屋作為夫妻共同財產應分割;登記人負有債務,債權人申請保全而致該房屋被查封。
六是登記人將房屋轉讓給第三人。由于房屋登記在他人名下,第三人有理由相信登記人為房屋所有權人,二者簽訂買賣協議,如第三人不知借名登記,則借名人面臨喪失房屋的可能,其只能依不當得利向登記人主張賠償。
簽協議留證據
針對上述風險,西城區法院法官建議,老百姓一定要知曉借名買房暗藏著“賠了房子又折錢”的風險,不要存有規避政策、鉆法律漏洞的僥幸心理,尤其是沒有購房資格的人借名購買經濟適用房之類的保障性住房。另外,對于不違反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借名買房,如辦理貸款困難,建議雙方簽訂書面協議,以“白紙黑字”的形式固定借名買房行為,如果有條件可以對協議進行公證,這樣可以明確出資人與登記人之間究竟是借款關系還是借名買房,但是需要再次強調的是,違反政策借名購買經適房的,即使有書面協議或進行公證,都可能導致協議因違反強制性規定被認定無效。法官還建議,實際出資人應留存出資的相關證據,如銀行轉賬記錄、收據收條等,以防在沒有書面協議或房屋登記人對借名買房不予認可時,出資人可以以此為依據向登記人主張債權、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