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行進在前往明鐵蓋山谷的瓦罕走廊上 攝影:黎萌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黎萌)探尋絲路密碼·溯源中華文明 —— 2016絲綢之路綜合科考隊5日來到了中巴邊境地帶的明鐵蓋。一直以來,方方面面都認為玄奘西天取經后東歸路線中經過了明鐵蓋,但科考隊領隊、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巫新華博士對此表示了質疑。
科考隊當日從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出發,沿瓦罕走廊行走,先后在大唐將軍高仙芝經行碑、玄奘經行碑和馬可波羅經行碑停留,最后到達明鐵蓋。
瓦罕走廊,又稱阿富汗走廊,是阿富汗巴達赫尚省至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呈東西向的狹長地帶,位于帕米爾高原南端和興都庫什山脈北段之間的一個山谷。歷史上曾為中國領土,是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也是華夏文明與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明鐵蓋山谷的邊防公路盡頭,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隊隊長的巫新華表示,這個說法實際是錯誤的,不管是此前的紀錄片《玄奘之路》,還是其他一系列有關玄奘的影視作品,全部用錯了他東歸的地點。他說,鑒于明鐵蓋山谷的陡峭和被冰雪覆蓋,玄奘當年回到長安的路徑中不可能經過了這里。
記者的觀察是,明鐵蓋山谷周邊的山勢的確險峻,科考隊一行抵達的海拔4454米的邊防公路終點也是近幾年才修成的。玄奘若要從西域歸來經過了這里,要么就翻越了更高的陡峭山脊(約4800米),要么就是從冰川上踏雪經過。但非要通過也不是絕對不可能。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絲綢之路(新疆)國際文化傳播發展中心理事長劉傳銘先生指出,明鐵蓋是有學術爭議的地方,巫新華也提出了自己新的觀點,即玄奘的東歸路線以往的說法是錯誤的,他在這一帶下了很多功夫,希望引起學術界方方面面的重視,能夠真正通過這次絲路科考,把點點滴滴的成就轉化為全社會的共識。
已有的資料顯示,玄奘回程路線是:從今巴基斯坦北上——阿富汗——帕米爾高原——塔里木盆地南線——敦煌——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長安。
6日,科考隊繼續在瓦罕走廊行走,先后去了中巴邊境線上的基里克達坂和克克吐魯克山口。盡管周邊也有雪山,但基里克和克克吐魯克相對明鐵蓋要平緩得多。實地勘察后,科考隊內的專家表示,玄奘東歸路經過這兩個通道的可能性應該更大。
“山谷里溝通的通道比較多,來這里之后看到其復雜性和多樣性超過了我的想象。我看玄奘東歸經過明鐵蓋回來的可能性不大,而這里的肯能行就比較大一些?!毙陆缈圃貉芯繂T、歷史所所長賈叢江說。
在現場,北京大學教授王邦維說,“這里看起來要好走得多,而且玄奘從印度回來帶了佛經、佛像等很多東西,所以我們判斷應該是從這兩山口之一通過回來的。因為明鐵蓋山口的通過條件很差。這就是實地考察和沒有實地考察,考察一個地點和考察多個地點的差別。”
在克克吐魯克山口,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教授王子今表示,站在這樣的具有厚重歷史文化交流的古通道節點上,回想我們的先人曾經創造的偉業,不由得讓我心中對他們充滿敬意。
探尋絲路密碼·溯源中華文明 —— 2016絲綢之路綜合科考活動于2016年9月1日正式啟動。本次科考活動為期10天,旨在對昆侖以及與昆侖有密切關聯的河源文化等進行更科學的梳理分析,這也是迄今國內規模最大的一次多學科綜合田野科考。
同樣相對平緩的克克吐魯克山口地處中國和阿富汗邊境地帶 攝影:黎萌
科考隊抵達的基里克達坂海拔4844米 攝影:黎萌
河谷邊的高山頂部也被積雪覆蓋 攝影:黎萌
去程還在馬可波羅來華時的經行處駐足 攝影:黎萌
去程還到了玄奘取經時路過的一個地點,是水草豐美的河谷 攝影:黎萌
兩側的高山雪峰 攝影:黎萌
中國巴基斯坦邊境地帶的基里克達坂山勢平緩 攝影:黎萌
明鐵蓋山谷盡頭的冰川雪山 攝影:黎萌
科考隊到達車行終點明鐵蓋,回望瓦罕走廊山谷 攝影: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