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墉
2011年10月23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一位心理系三年級華裔女生在宿舍里自殺了。據(jù)學校表示這位女生非常優(yōu)秀,除了功課棒,寫作、音樂、藝術(shù)才華都高。不止哥大,有人統(tǒng)計另一所常青藤學院康奈爾大學,十二年間有二十一名學生自殺,其中亞裔占十三人,遠高于14%的亞裔比例。我要和大家一起討論資優(yōu)生的壓力。這可能是應(yīng)試教育和功利主義者難以茍同的,但我希望曾經(jīng)感受過的朋友能說說自己的想法。
愛,有溺愛。
愛的教育,也有溺愛的教育。
“溺愛的教育”是一種教育的方式,它沒錯,卻可以產(chǎn)生錯的效果。
這是我女兒最近對我說的。她到加州去,在她哥哥大學的同窗家住了幾天。有一天看見那家的小孩投籃球,投進了,她就夸一聲:“進了,好棒!”那孩子的爸爸在旁邊,卻說:“別因為他投進了而叫‘好棒!’要贊美的是他投球這件事。他投了再投、試了再試,值得稱贊,不能只贊美他成功的部分。”
我女兒說她聽了很有感觸,因為她從小就被贊美,每次比賽得大獎、考試得第一,都被我贊美,使她為了得到贊美,不得不拼命,拼命拿第一,拼命考高分。
我說:“這有什么錯呢?這是愛的教育,用鼓勵的方式。”
女兒卻理直氣壯地說:“問題是,如果我總是為得到你們的贊美而學,會失去學習的快樂和初衷。”
大概這正是東西方教育觀念的差異吧!
中國學校常在月考之后把全班的成績公布,有些非但公布,還印出來請家長簽名。甚至班與班、老師與老師也比,好多學校會把各班的平均成績公布,看那班比較棒,甚至把學生成績與老師的獎金掛鉤。
一個孩子從進幼兒園就是考、就是比,就是我要贏、贏過別人,如果輸了,就顏面無光,甚至我爸爸媽媽都抬不起頭。開家長會時,成績好的學生家長坐一起,成績差的學生家長坐一起,似乎是兩個陣營。留下來被老師訓話的都是成績差的學生家長。
而美國學校是不公布分數(shù)和名次的。每個學生考試得幾分,只有他自己知道。誰打聽同學的分數(shù),會被認為沒禮貌。我太太以前在美國某大學做入學部主任,還跟我說,連學生家長到學校要求看孩子的成績,學校都不能給。因為那是學生自己的事,不是爸爸媽媽的事。
起初我對這種做法很不以為然,但是在美國大學教了十年書,漸漸了解了其中的道理:
學習要對自己負責,不能因為別人都差,或者我已經(jīng)拿到了第一,就不在努力;也不因為別人都強,我就把命賠上去,或者自暴自棄。
學習最重要的目的是我學了、我學到了、我能學以致用、我看事情的深度和態(tài)度不一樣了。
我知道有個女孩,漂亮又聰明,從小大家都說她能拿第一,初中升高中,卻失常,進了二流高中。
所以過去贊美她的人一下子都不吭氣了,那女生的家長也抬不起了頭。但這種情況沒維持多久,大家又開始贊美她。因為那位女生偷偷用功,以插班考試第一名進了明星高中。大家又開始說女生是天才,前一次是意外,高考絕對是榜首。連補習班的人都送錢給家長,希望那女生能來掛個名,將來為補習班做宣傳。
高考到了,女生昏天黑地地用功,模擬考試次次名列前茅。雖然還沒考試,爸爸媽媽已經(jīng)準備慶功。
考試當天,媽媽開車送她去考場,停好車回來沒看到女兒,四處找不到,眼看同學們都進考場了,媽媽急得又哭又喊。鈴聲響了,女兒呢?整場考試女兒都沒有出現(xiàn)……
請問,是誰害了這必勝的女生,成了必敗?是誰害她臨陣脫逃?又是誰害得許多好學生跳樓、離家出走、嗑藥、迷失?
“溺愛的教育”就是這樣,它的初衷是愛!是夸贊!是肯定!但是當那些“愛”給得太多,好像擁抱,抱到對方無法喘氣的時候,反而有害了。
我做了幾十年的青少年諮商,看了太多總要贏過別人的孩子,進入社會不受歡迎,因為他只想壓倒別人,不懂與人分享;也看過太多以成績?yōu)槟繕说膶W生,一走出校門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更看過許多資質(zhì)好極了的孩子,最后臨陣脫逃,甚至成為人生的逃兵。
對孩子失敗的責罵要適度,過度的責罵會使他們失去自信;對孩子獲得成功的贊美也要適度,因為過度的贊美會成為他們的負擔。
溺愛除了把孩子溺死,還能把孩子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