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老師說,學習小古文要練好三字經:
第一個字是讀。要熟讀古文,先要學斷句。這是我們閱讀小古文的基本功。今天教給孩子們的是名詞斷句法,將來我們還可以學習虛詞斷句法、對話斷句法、句式斷句法……這樣的話,他們就能閱讀古文的原文。其次要練習朗讀,先跟著老師讀,再自己練習讀。從慢讀到順讀,到快讀,熟讀成誦。
第二個字是講。要講清楚故事內容。先要辨析古今字義的不同。今天重點講的是之,在不同的句子中代指不同的事物。要準確理解。其次要孩子們學會把故事內容講清楚。一人讀句子,一人講故事,然后完整地講故事,要分步地進行練習。講故事千萬不要機械地做句子的翻譯,而要像我們生活當中講故事那樣,通俗易懂。
第三個字是“議”。要討論一個關鍵問題,要議透徹。因為這是一篇思辨性閱讀的課文,所以我們聚焦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王戎沒有嘗李子,卻知道李子是苦的。這個問題怎么解答,分三步。第一步,讓孩子們憑借自身經驗來說一說,有的人說得正確,有的人說得不太那么正確,是自己的猜想。第二步就是讓學生一起來演一演。還原真實生活中不取道邊李這樣一個情境。在生活還原中,孩子們自然就懂了“苦的李子沒人摘,所以樹上還留了那么多;甜的李子人人都搶著摘,所以樹上就很少有李子。”這就是演一演,獲得一種生活經驗。第三步,讓學生在表演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梳理,并且用完整的句式來表達。這樣孩子們就能對這篇課文中說明的道理說清楚說透徹。并且學會了思考問題,學會了生活當中如何來看事物,這樣一種思維的方法,那就是先觀察,再思考,然后判斷。
學習小古文,要在讀、講、議這三步的基礎上,從文讀到人,從人讀到自己,最后我們要鼓勵學生,像王戎那樣去看,去思,去做出判斷。我想,這樣的小古文學習,才有思維的進階之感。
事先板書全文。
一、解題入課
師:今天我們學習一篇小古文,齊讀課題
生讀(有點拖)
師:讀句子的時候,我們一個詞語一個詞語地讀。再來
生:王戎……
師:這是一個人的名字。這個“戎”是生字。讀
生讀三遍
師:伸出手指,跟老師寫一遍。 師示范寫。
師:再讀。生讀
師:這個人名字叫 生:王戎
師:(橫線劃第二個詞語)讀 生:不取
師:什么意思呢? 生:不拿不摘
師:如果是樹上的果子,是不拿還是不摘 生:不摘
師:在古代,不管拿還是摘,都用這個“取”
師:(橫線劃第三個詞語)讀 生:道旁李
師:什么意思? 生:道旁的李子
師:道路旁邊結的李子。注意哦!這個道路,是大路。人來人往,所有的人都可以摘旁邊的李子。他不是一般的小路。不是小徑。
生:道旁李
師:現在在齊讀課題。 生讀
師:真好,這樣讀,題目的意思就更明白了。再讀 生 讀。
師:王戎是誰呢?(課件出示) 生讀
師:三國以后的那個朝代叫晉朝。晉朝有7個非常有名的人物,既有德又有才。在當時的鄉下的竹林里飲酒作詩,談論天下,被稱為竹林七賢。王戎就是其中之一。這篇課文寫的是王戎小時候的事。他自幼聰慧。非常有才華,非常機智。
二、斷句讀通課文
師:我們來看看王戎不取道旁李這個故事,原文是這樣的。
師:這樣讀起來難不難?所以古人讀文章要有一種功夫,這種功夫叫做
課件出示:斷句 生讀。
師:古人要把這樣的文章讀成一個一個的句子。那么怎么斷句呢?老師有一個辦法。因為一個完整的句子都是這么寫的:
課件出示:誰做什么?或者誰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我們抓住一個“誰”就能斷句。這叫名詞斷句法。
那我們來看看這篇小古文中,這個名詞有哪些?
首先是人名。比如第一個人名是誰?
生說,師板書橫線。
師:拿起筆,聽老師讀古文,你在下面劃出那些人名。請一個同學來劃在黑板上面。
師讀學生劃。
師:看看有哪些人名。 生:王戎、諸小兒
師:什么叫諸小兒? 生:很多小孩子
師:對了,這個“諸”就是許多。(師板書)所以,經常我們有一句話叫“諸位”。來,一起讀一讀。
生:諸小兒、諸兒
師:一開始叫諸小兒,后來省略了一個字,諸兒,你看這里是“戎”后來是“人”。你看,古文當中一開始這個人有姓有名,后來只出現了名。姓就省略了。
師:好了,這叫人名。劃了人名就能斷句,這還不夠,我們還要找地名。
師再讀古文,生劃出地名。
師:這個故事發生在哪里? 生:道邊。
師:這個故事發生在大路旁邊,這個叫地名。很多小古文里,這個地名很復雜,這個一定要弄清楚。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那就是物名。看看這里邊還有哪些事物?
師讀文,生劃。
師:這個故事中出現了哪些事物? 生:李樹
師:李樹長什么果? 生:李子
師:所以這里還有一個名詞叫“子”,請劃上。接著是樹,這個樹是什么樹? 生:李樹
師:你看這里又省略掉了,接著后面還有一個子。此必苦李。這個李子不是一般的李子,是苦的,成為苦李。
師:找到古文當中的人名、地名、物名就能用名詞斷句法,就能把沒有停頓的小古文分成一個一個的句子。這是一種功夫,這叫斷句。現在我讀一句,你們跟著讀一句。
師教,生跟讀。
師:非常好。會讀了嗎?現在我們要來讀三遍。第一遍要慢讀,讀正確,第二遍要順讀,讀得流暢一些;第三遍要快讀,快速地讀完。讀一遍,舉食指;讀兩遍,舉兩個手指,讀完三遍,舉三個手指。開始自己練。
學生練習。 指名學生練習。
師:很好。注意這句話比較長“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師示范讀。)像老師這樣讀得很熟。現在再給大家2分鐘的時間,看看你能讀多少遍,讀完一遍豎起一根手指。
師:我請一個讀了5遍的同學來讀,看看5遍的同學是什么水平?
生讀
師:真好。流利,口齒清楚。 生讀。(15遍
師:呀!掌聲。他不但是在讀,更是在背。多讀就背出來。讀多少遍背出來的? 生:15
師:看來,多讀就能背。這就是熟讀成誦。一起跟著念:熟讀成誦。古文就是這樣,讀得熟了就背出來了。
三、讀懂字詞,講通故事
師:書不但要讀得熟,還要讀得懂。怎樣讀懂小古文呢?有一個秘密。古文當中的字和現代文當中的字有的時候意思不一樣。如果你把它當成現代文當中的意思,那就不懂了。現在請大家看看注釋,考考大家:哪些字和現代文不一樣?
生自讀注釋
課件依次出示注釋,帶著學生讀注釋,重點指導了“走”“而”
師:這些在課文中都有注釋,但是有一個字,變化多端。在不同的句子當中,表達不同的意思。就像孫悟空一樣,七十二變。你知道是哪個字?
生:之 課件出示:之
師:這個字當心哦!凡是古文當中出現這個字的時候,一定要想一想,這個字在這里指什么。考考大家
課件出示:諸兒競走取之。 生:李子
生:代詞,代指李子
課件出示:人問之 生:指的是王戎
課件出示:取之 生:李子
師:好的,理解了這些我們再來看全文。該怎樣理解呢?兩個同學同桌合作,一個人念句子,一個人講故事。現在誰愿意來給老師做個示范?
生: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
師: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和一群小孩子去玩耍。
師:現在懂了嗎?現在我們換一下,我來讀句子,你來講故事。
師: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
生: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跟一群小孩游玩。
師:再考你一句:看道旁李樹多子折枝
生:看道旁的李樹多子,都快把枝折斷了。
師:非常好。這句話太長了,可以分為兩句。
師引著生說:他們看見路旁邊的李樹上長了很多的李子,把枝都快壓斷了。
師:對,壓彎了,壓斷了。來,再說一遍
生:看道邊的李樹上長了很多的李子,把枝都快壓彎了。
師:諸兒競走取之。
生:大家都趕緊跑過去摘李子
師:唯戎不動 生:只有王戎不去摘。
師:對了,就是這樣。非常好。現在一個同學讀,一個同學講,等一會兒另一個同學讀,一個同學講。給你們三分鐘的時間練習。
生練習。
指名同桌上講臺展示。學生直接翻譯的句子。
師:有補充嗎? 同學們都沒有補充。
師:老師有問題。“人問之”你能把路人問王戎的那句話補充出來嗎?路人怎么問的?
生:路人問王戎:“王戎啊?你怎么不去摘李子,他們都去摘李子了?”
師:現在這個講故事,你們明白了沒有?
師:現在你能不能連起來講一講故事?把你剛才的那些內容補充進去,要講到這個故事太好聽了,我們聽了都還想再聽。有沒有這個本事?
生:有。王戎七歲時,曾經和一群小孩玩耍。他們看見道邊的李樹果實累累,壓彎了枝條。一群小孩子爭著跑過去摘李子,你推我擠,但只有王戎不動。人們問他:“你為什么不去摘李子?”他回答到:“這李子長在到路邊,卻果實累累,它結的果子一定是苦李子。”人們摘下來一嘗,的確是苦李子。
師:掌聲!真的是太好了。誰能講得比他更生動?有挑戰的嗎?
生講。
師:這個故事,我們用現在的話將給別人聽,這個故事叫
生:王戎不取道旁李。
四、思辨,理解不取道旁李
師:讀懂了故事,老師這里還有一個問題,我們需要思考一下。
課件出示:王戎沒有嘗過李子,他怎么知道一定是苦李子?
生:因為樹在大路旁,有很多人經過。他們都看見了,怎么不去摘呢?如果好吃,應該早就摘完了。
師:有道理。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生:我和那位同學的一樣,如果李子是甜的話,那應該早就打包帶回家了。
師:不但要吃,還要打包帶回家。有意思。還有那個假設,從反面來說,有道理。
生:我以為李子被旁邊的車子嚇到了,所以是苦的。
師:你想象太豐富了。
生:道邊的李樹沒有什么營養,又長了這么多,肯定是苦的。
師:有各種各樣的猜測。那我們來表演一下。現在你來扮演路人,我來扮演李樹。我現在長了很多李子(用粉筆夾在手指中間)。你現在路過,你會怎么做,你會怎么說?
生有點懵。師引著走過去,摘了,嘗了,說:這是苦李子,你們不要摘。
師:現在我長的是甜李子,你怎么做?你會對大家說什么?
生走過去,摘了一顆又一顆,說:“這李子真甜啊,大家都來嘗一嘗吧!
師:現在大家看明白了嗎?看明白什么了?閑雜誰能說清楚了。
生:有這么多人經過,李子肯定早就被摘完了,現在怎么還剩這么多,肯定是苦李子。
生:如果是甜李子的話,路人都應該會摘。李子早就摘完了,不會剩下那么多李子了。
師:剛才那個說路邊沒有營養的是誰?現在你知道是什么原因了嗎?
生:如果是甜李子的話,路邊的人肯定摘完了,不可能剩下這么多。
而現在還剩下這么多的李子,人們都不摘他,所以肯定是苦的。
師:現在我考考你們,能不能把這個道理說得透徹明白。
課件出示:樹在道旁結苦李——( )——多子折枝
生:人們都不去摘它。
師:連起來說
生:樹在道旁結苦李,人們都不去摘他,多子折枝。
師:用上因為所以能不能說
生:因為樹在道邊,結的是苦李子,人們都不去摘它,所以多子折枝。
生:因為樹上結的是苦李子,人們都不去摘它,所以還有很多的李子。
師:現在說明白了吧!這是我們在生活當中看到的。而王戎呢?他先看到的是什么?
課件出示:樹在道旁而多子——( )——此必苦李。
師:王戎先看到的是什么?
生:樹在道旁而多子
師:于是他做出了什么判斷?
生:王戎看到樹在道旁而有很多李子,他想如果都是甜李子都摘完了,所以必定是苦李子。
生:王戎看見樹在道旁而多子,竟然沒有人摘,此必苦李。
師:太好了。竟然沒有人摘。路旁的李子人人都愿意摘,人人都可以摘,但是現在沒人摘,那是什么李子?
生:苦李子。
師:你把這句話再說一遍。
生:王戎看見樹在道旁而多子,竟然沒有人摘,此必苦李。
師:掌聲鼓勵。太好了!無人愿摘,無人去摘,所以一定是苦李。你看,王戎先是 生:看見
師:然后他 生:想
師:最后做出判斷。這個判斷正確嗎? 生:正確
師:這個判斷根據的是生活實際經驗。我現在來考考你。
課件出示:樹在道旁而少子——( )——此必( )
生:王戎看見樹在道旁而少子,人們肯定嘗過了,全部摘完了,此必甜李。
師:掌聲。清楚了。誰能說得更簡潔一點?
生:王戎看見樹在道旁而少子,人們都摘完了,此必甜李。
師:是啊!用我們古文的話來講:人競走取之,此必甜李。如果是苦李呢?人避而不摘。你看,王戎先是
生:看見,然后思考,接著判斷
師:王戎從小就被稱為聰慧,那么怎么才能和王戎一樣聰慧呢?
生:多看一點課外書,多學一點別人不知道的知識
師:多讀書當然更聰慧。
生:要學會判斷
師:是的,要學會判斷,學會推理。我給你一個句子:我們要像王戎一樣,怎么樣,我們就聰慧了。
生:我們要像王戎一樣善于思考,冷靜推斷。
生:我們要像王戎一樣推理判斷,冷靜思考。
生:我們要像王戎一樣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然后再判斷。
師:這就是聰慧的王戎,當時只有幾歲?
生:七歲
師:這個故事叫 生:王戎不取道旁李
師:這個故事選自一本書,叫《世說新語》。這里邊有二百多個故事,其中有很多都是寫小朋友聰明的故事。比如,我們將來還會學到的《楊氏之子》。這本書叫
生:世說新語
師:回去以后看看,聰明小朋友的故事,你也會變得聰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