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著下課
等待著放學
等待游戲的童年
生命中有許多我們永遠無法忘懷,卻也永遠也回不去的時光,就像童年。
童年的夢是五彩斑斕的,童年的笑是天真無邪的。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詩里的童年吧,也許你也能從中找到自己當年的影子。
偷采白蓮回——淘氣活潑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這首詩名為《池上》,是白居易晚年所寫。
當時他閑居洛陽,一日出門散步,來到小池邊,看到一個小娃撐著小舟,覺得甚是有趣,有感而發,于是便有了這首詩。
詩歌開頭兩句便是白居易所見之景:
池塘里的蓮花朵朵開,一個天真活潑的小娃撐著一條小船,偷偷地去采那白蓮。
兩個“小”字突出了主人公的天真幼稚,也為他后文不懂隱藏行跡埋下了伏筆。
他為什么要采白蓮呢?也許是因為白蓮好看,也許純粹覺得好玩。
他應該是背著家人出來玩的,所以詩人用了“偷”。
開頭短短十字便將一個活潑淘氣的小娃娃刻畫得栩栩如生,讓人看了覺得可親可愛。
接著詩人又繼續描寫小娃的可愛之處:
他也許玩得太高興,竟忘了自己是偷跑出來的,大搖大擺地劃著小船回來。
小舟所過之處,蕩開一道道浮萍,留下了清晰的痕跡。
可能他不是忘了藏蹤跡,而是根本沒想到要藏,這便是小娃的純真之處。
這首詩通篇大白話,卻別有韻味,將一個小娃的天真可愛描寫得淋漓盡致,讓人看了也忍不住發笑。
也許我們小時候也曾像詩中的小娃一樣,偷偷地瞞著父母出去玩,那時的我們也不懂藏蹤跡。
有時我們懷念童年,更多的是懷念那個天真單純的我們。
怕得魚驚不應人——機靈專注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這是唐朝詩人胡令能的《小兒垂釣》。
當時他到農村去拜訪一位朋友,卻在山中迷了路。
他看到一個小孩子河邊釣魚,便欲上前問路。
但是小孩卻遠遠地向他揮手,不作聲,不應答。
小孩的專注機靈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便寫下這首詩以作紀念。
詩歌開頭便描繪了小孩認真釣魚的情景:
一個頭發蓬亂的小孩,側身坐在青苔上,綠草掩映著他小小的身軀。他拿著垂竿專注又小心翼翼。
“蓬頭”寫的是小孩的外貌,不加修飾,突出了小孩的自然可愛,這也符合山野孩子的形象。
而釣魚本是“正襟危坐”,詩人這里卻用“側坐”說明小孩的爛漫隨性。
這一二兩句主要是寫小兒釣魚的形態。
接著三四句便是從動作和心理方面來進一步刻畫小孩的形象。
“遙招手”一句是說小孩以動作代替話語,若單單只有這句,不免會讓人覺得這小孩甚是無禮。
所以詩人結尾就趕緊解釋,他是怕聲響驚動了魚兒,所以才不作聲。
這樣一個專注又機靈的小孩便躍然紙上了。
這首詩沒有華麗的辭藻雕琢,但就是這樣樸實無華的行文,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小孩的天真、專注,滿滿的童趣。
也許只有小孩才能這樣心無旁騖地學習吧。
長大的我們平添了許多的煩惱、負擔,已經很難那樣全身心投入地喜歡一件事。
不脫蓑衣臥月明——無憂無慮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這是唐代詩人呂巖創作的一首七絕《牧童》。
描繪了一幅牧童晚歸休憩的圖景,詩歌所傳達的那種安逸閑適令人心向往之。
呂巖就是傳說中的全真派祖師呂洞賓,崇尚道教的“清靜無為”。
而“牧童”在詩歌中通常也是詩人理想的化身,他們天真無邪,與現實中的勾心斗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所以這首詩中牧童的生活也是詩人所向往的。
詩歌開頭便從視覺和聽覺上描寫了鄉村傍晚的美麗和寧靜:
原野上,青草像被誰鋪開一樣,一眼望去,郁郁蔥蔥;晚風中傳來時斷時續的悠揚笛聲。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在這樣寧靜祥和的環境中,我們似乎可以想象得到笛聲的主人該是何等的悠閑愜意。
接著筆鋒一轉,主人公便上場了:
他回來吃完飯已是傍晚了,以天為被,以地為床,他連蓑衣都沒有脫,就那樣躺著,仰望星空。
這首詩語言清新,平白如話,將牧童無憂無慮的生活描寫得淋漓盡致。
就像黃庭堅所言“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我們汲汲營營,追名逐利,弄得身心俱疲,有時倒不如牧童那樣遠離喧囂,安然自樂。
這些詩中的小娃、稚子、牧童,都代表著我們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只是長大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過程,我們無法留住童年,但我們可以永葆童心。
童心不泯,歲月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