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最后一課》(七下6課)
教學設計
(注:本文發表于《教育科學論壇》,先看圖片,教學設計附后)
第一部分:原文圖片
都德(1840-1897),法國作家。1870-1871年,法國與普魯士王國之間爆發戰爭,法國戰敗,被迫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這就是《最后一課》的故事背景。《最后一課》的創作技巧:宏大背景。微小場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題。師:現在讓我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我的教室”。第10自然段。請大家思考:這一段在《最后一課》這篇小說里有什么作用?安靜地讀書,3分鐘,把你的感覺、你的分析旁批在這一段的空白處。師:設置場景,這是什么意思呢?小說要塑造人物,就得安排人物活動的地方,這就是設置場景。《刷子李》的場景是在刷墻的屋子里;《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場景是在寒冷大街上的一個墻角里。師:細讀課文的第21段。請大家繼續安靜地讀,思考一個問題:哪個地方的細節寫得好?5分鐘,旁批,待會兒我們再來交流。4、師:下面我們看對韓麥爾先生的語言描寫。第24段到課文最后一段。大家一起來朗讀。當韓麥爾先生奮筆寫下“法蘭西萬歲”時,作者實際上就已經完成了對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真正成為了一個愛國志士。師:今天我們閱讀的的小說,小說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社會生活。同學們,大家讀起來吧。小說中的細節性的環境描寫、人物描寫(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甚至標點符號的運用,都是為表現人物服務的。 教學角度:比較閱讀——利用小說多層面的對比來設計教學。 2.通讀課文,解讀文題:是一堂課嗎?你相信這會是最后一課嗎?用簡明的語言陳述你對課文情節和主題的整體理解。 縱向比較:①小弗朗士上課前后心情、態度有什么變化?什么原因促使他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歸納小弗朗士形象。②韓麥爾先生對最后一課的態度與往日有何不同?猜想先生心理,歸納先生形象。 橫向比較:①比較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形象的異同,挖掘形象設置的典型意義。②最后一課教室氣氛、學生人員與平常有何不同?理解小說主題的深刻性。 4.聯系中國作家鄭振鐸的《最后一課》,與本文作比較閱讀。 教學角度:換位改寫——以寫促讀,以寫帶動學生對小說主題、情節和人物的理解,以寫促進學生對人物刻畫的實踐。 3.換位改寫。課文以小弗朗士的口吻,敘述了阿爾薩斯人上最后一課的情形,我們能否以小說的另一主人公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來對課文進行創造性地改寫呢?討論改寫中該注意哪些問題,師生各抒已見,達到共識:所寫的時間為上課到下課,變小弗朗士對先生的心理揣摩為細膩的直接刻畫,小弗朗士仍應是主人公,對周圍景物的描寫主體應有較大改變,另還要注意成人情感表達的含蓄性。然后進行課文改寫。 這是《最后一課》的每一個教時,學生已經預讀課文,了解過課文故事中的背景。 要求:閱讀全文。綜合全文內容,根據思考題表達見解。自讀課文15分鐘,并擬出發言要點。 ①是一個可憐的人②是一個原先不大負責的人③是一個嚴厲的人④是一個普通的人⑤是個溫和而嚴肅的人⑥是一個有勇氣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個愛國的人⑨是一個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鎮上的一位教師。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課堂教學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時還“玩忽職守”…… 最后一次上課。明天就要永遠離開這個地方。一動也不動地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臉色慘白,話說不下去。教了一節課又一節課…… 換上禮服,紀念這最后一課。自責及對阿爾薩斯人直率的批評。贊美法語。說明語言好比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識都教給我們。內心的極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寫“法蘭西萬歲!”(課文七處點至韓麥爾先生的愛國。) 在討論中重點放在第③種“見解”。結合討論,誦讀韓麥爾先生的大段獨白,誦讀課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這一精彩的特寫鏡頭,體會其中的情感,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 作者為什么樣不把韓麥爾寫成一個“高大”的“英雄”,而讓他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出現? 正因為普通,韓麥爾先生才能夠代表千千萬萬的法國人,他那熱烈深沉的愛國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國大眾所具有的,才能使這篇小說所表現的成為整個法蘭西民族的共同心聲…… [評析] 作為中小學教材,《最后一課》在我國已大半個世紀的歷史。它的教學內涵,實在是太豐富了。于是像許多名篇一樣,在設計教案時往往讓人翻來覆去,頗費躊躇。但此教例很有個性特色。 切入的角度好。教師扣往作品“一點兩線”(“最后一課”的激情點和兩個人物的思想發展線)這一藝術構思,開課便切入到一個主要人物身上,一線以串珠,相當成功地拎起了一連串的教學內容。 講析的角度好。教師變逐段講析為選點突破,將選點突破設計成多角度透視。通過“韓麥爾”這個點,不僅立體地多側面地透視到人物的方方面面,還透視到課文的人物塑造藝術、結構藝術,主題表達藝術。這又是一個角度的“一線以串珠”。 控制的角度好。教師設計的線條明晰,引導學生從三個側面理解人物形象。對初一的孩子們來說,這叫適度。從教師把握的討論內容看,具有相當的精度,從教學內容來看,有著較大的濃度。整個教例顯得豐滿、流暢,對“韓麥爾”的討論聯結著每一個教學步驟,這也是“一線以串珠”。 從此教例看來,名篇教學的最佳意境似乎應該是:在明快單純的教學視點中激蕩出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