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里,有很多關于“整本書閱讀”的文字,也就是說接下來的語文課程必須有整本書,必須在課堂上講整本書,當然學業質量也不能少了整本書。那整本書閱讀要不要進入期末試卷、中考試卷呢?
我反復閱讀新課標,一個字都放不過。我想在這里找考整本書的理由,考整本書的方法,即尋找從哪些方面考,怎么命題等。為什么要這么做?簡單地說,決定著我們老師怎么教整本書。
我們用統編版語文教材有幾年了,這套小學語文教材,每冊都有兩頁紙的“快樂讀書吧”,教材也配套出版了44本書。那老師又是怎么教快樂讀書吧里的書?根據我的調查研究,全國絕大多數的小學語文老師只教課本中的那兩頁紙,絕大多數的學生與老師手中連書都沒有。一學期要讀的那三四本書,的確都是經典,但大多數不是今天學生喜歡的類型,由于老師也沒有讀過,也就只能大概講一講,即使熱愛閱讀的優秀教師也沒有哪位把一個學期那三四本書全部講了,能用一兩節課講一本書,已經相當了不起了!因為我們手中的語文教材,課文量太大了,方方面面的內容太多了,根本沒有時間詳細講一本書(講好一本書,特別是四五六年級的那些厚書,沒有兩三個星期的教學,連皮毛都沒有碰著)。這一教學現狀能否面對試卷中的整本書考核?教育主管部門的命題人也知道這一事實,他們如果命整本書的題,也就從這兩頁紙的文字來命題,在一張試卷里,其分值也不高。不少地方,索性就不考了。一年不考,兩年不考,老師看得清清楚楚,接下來的快樂讀書吧,也就繼續輕松快樂地教那兩頁紙了。
新課標理念下的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老師還會這樣教嗎?如果還這樣考,其教肯定會相當簡單的。如果不考,很有可能是新形式的不教。思考至此,也許是杞人憂天。
那新課標對整本書閱讀的評價又有怎樣的建議呢?
在過程性評價原則,可以發現這樣的原則:收集和整理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性表現,如學生日常寫字、讀書等方面的材料,記錄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典型表現。應重視增值評價,避免用評價結果的簡單衡量學生的學業表現。
在課堂教學評價建議中,沒有關于“讀書”的建議,只是要求教師應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意識……妥善運用評價語言,注重鼓勵學生,激發學習積極性。
在作業評價建議中,也沒有明確的“整本書閱讀”作業評價。
但,階段性評價建議中非常詳細地寫了“整本書閱讀”的階段性評價:一是明確了讀書交流是非紙筆測試,與誦讀、演講、書寫展示、戲劇表演、調查訪談等一樣,都屬于非紙筆測試;二是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采用“讀書筆記、讀書報告會、讀書分享會等方式引導學生高質量完成整本書的閱讀”。
有了這些評價,可以勾畫出整本書閱讀大概的引導框架了。
那“學業水平考試”會不會考整本書呢?讀新課標第49-51頁“學業水平考試”,1587個字,沒有提到考整本書,因為學業水平考試談的是紙筆測試。雖然“整本書閱讀”屬于“閱讀與鑒賞”學段要求,“閱讀與鑒賞”也是學業水平考試的主體部分,但課標制定者沒有說要考整本書。關于試卷編制,還有綜合型題目或任務的題目,其要求是充分體現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的整合,在命題材料和社會生活實際之間找到結合點……仍然沒有提到在相關整本書里找結合點。
面對這些文字,我得出了“紙筆考試不考整本書的結論”,相信所有的一線老師會與我一樣。我是一線老師,我不是試卷的命題者。命題者們又怎么理解?假如命題者與我們一線有這個發現,紙筆考試不出現整本書,一個危險的信號肯定冒出來了——未來整本書閱讀,很有可能又流于形式。這真是兩難問題。
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絕對不教。這一真實的教學現狀,怎么改?誰來改?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沒有一個語文老師不知道這兩句名言的,所有的語文老師在一屆屆學生面前,不知道把這兩句名言說過多少遍了。說是說,做是做。分數第一,只能光說不做。
大量閱讀整本書,能不能考好的分數?當然能了!但這不是立竿見影的事。而反反復復地做題,成績變化明顯啊!網上有個清華學生說自己怎么考上的,平時吊兒郎當,在最后三個月,發瘋式地做題,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結果成功了。無法考證其真實性,也無法驗證此法是否對所有人有效,但可以說,瘋狂讀三個月的書,成績不會有什么變化。大凡知道并閱讀、研究PISA測試有關資訊的,應該知道下面的成果:
2000年,第一次PISA測試之后,PISA研發專家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發現,家庭環境對學生成績有極大的影響。他想更深入了解研究被測試者的家庭如何對教育產生影響,因此試圖讓所有參與PISA測試的國家進行對考生父母的調查,一直到2009年他才成功說服13個國家、地區,那一年有5000位學生家長參加測試,測試結果驗證了。
(1)孩子在小的時候,這些父母每天或幾乎每天都陪著孩子閱讀,于是等到15歲時,他們的閱讀能力普遍要高出同齡人,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如此。
(2)在新西蘭和德國,在小學時有家長定期陪伴閱讀的學生,要比那些沒有家長陪伴閱讀的學生,在學習進度上領先至少一年半左右。
(3)當孩子年幼時,如果父母每周或每天能讀書給孩子聽,所培養出來的孩子長到15歲時,其PISA得分普遍比同齡孩子要高出25分左右。
(4)在經濟同樣的情況下,陪孩子閱讀的父母所培育出的孩子在PISA上得分往往高出大約14分。
(5)在經合組織成員國,來自家庭社會經濟背景更優越(收入最頂端的七分之一)的學生成績,比普通家庭的學生閱讀平均成績高38分;而在新西蘭、法國,富裕與貧困學生之間的成績差距高達50分。
這一成果給予我們什么?0-12歲的大量閱讀,中學才能看到變化。
這幾年,應邀為不少學校講整本書閱讀。我一直從寫作、創意寫作的視角講整本書。比如《安徒生童話》(我用的書是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主編曹文軒、陳先云編的,書中編了11個童話),我帶著學生讀完之后,給他們上了一節《怎么寫童話呢?——安徒生教我們寫童話》的課,按照常規,回憶11個故事,討論幾個問題后,我把我的閱讀收獲呈現在學生面前:
人人都能寫童話
——讀《安徒生童話》有感
高子陽
只要你能——
把它們變成“他們”
讓鴨雞狗貓野天鵝等
所有動物——愛說愛笑
讓雛菊郁金香等
所有的花——會問會想
讓樅樹玫瑰樹樺樹等
所有的樹——善思善辯
讓錫兵等
所有玩具——有情有愛
把它們變成“他們”
你就是童話作家
弗林奇給安徒生寄三張畫片
讓他選一張創作故事
安徒生看了看
火柴 女孩 圣誕
世界就有了一篇童話名篇
你的家中肯定有好多照片
選一張 看一看 想一想
肯定會發現三個詞
用它們創作一篇童話
你肯定沒有問題
安徒生特別喜歡
好朋友的女兒意達
他讓小意達與大學生對話
太美了,太有詩意了!
親愛的同學們
你肯定有最喜歡的人
別小氣
趕緊把他寫進
你的童話故事里
安徒生有個性
評論家批評他的作品
連最好的朋友都
說他不適宜寫童話
安徒生說:“就寫,就寫,越批評我越寫!”
《丑小鴨》一寫完,心情好了!
批評他的人繼續批評
怎么辦?那就把他們寫進故事里
讓他們變成只會亂想什么都不能做的“蝸牛”
安徒生說自己就是那棵
不停止開花的玫瑰樹
安徒生最喜歡創造“幸福”
丑小鴨變成了天鵝——幸福不?幸福!
亞麻變成紙、紙上被人寫了故事——幸福不?幸福!
老頭子總是對的——幸福不?幸福!
拇指姑娘嫁給了王子——幸福不?幸福!
十一只野天鵝哥哥恢復了人形——幸福不?幸福!
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個個都幸福
把幸福的事寫下來
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這樣教,學生會有哪些變化?會接著把《安徒生童話全集讀了》,還會讀更多名家的童話故事,最最重要的也能寫一篇長長的童話。這,難道不是分數嗎?
整本書閱讀給予學生的是高數,是非常高的分。即使中高考試卷上沒有整本書的題,只要0-12歲讀完2000本以上的書,中學6年能保證每周讀一本書,不僅語文學科的高分不用愁,其他學科的高分也會有。因為整本書閱讀,也是跨學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