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奧匈帝國作出正式反應,已經是刺殺事件的兩個月后了,兩個多月后!!塞爾維亞政府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應戰準備,政府撤出貝爾格萊德,把陸軍集結待命。奧地利還在猶豫不決的時候,塞爾維亞已經完成了三十萬大軍的調動。此時開始行動起來的康拉德,以及接替斐迪南大公的弗里德里希大公,也都沒有,也不愿意對塞爾維亞周遭情況進行深入細致了解,尤其對俄羅斯的動向并不清楚,一旦開打就是撒開了軍隊直接打。
比奧地利更了解情況的是英國,還專門派了特使前往維也納,向約瑟夫一世和康拉德說明具體情況,要求奧地利不要輕舉妄動,至少要把軍事行動停止在貝爾格萊德。因為很有可能這樣會引發一場世界大戰,建議仍然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德國的威廉二世和毛奇也知道,不過毛奇認為,從當時英法對德國施加的壓力來看,不如干脆引發一場世界大戰,反而有助于德國壓力的解決,拖得越久,法國和俄國的軍力會越強大。
其時,奧匈帝國和德國,都認為這只會是一場局部、為時半年的戰爭。——不論什么時候,什么國家,主動發動戰爭的領導人永遠都會告訴大家,必須一戰,開弓沒有回頭箭,沒有選擇,而且一定取勝很快結束。
毛奇和康拉德的差異在于,康拉德認為解決塞爾維亞就解決了一切,毛奇則認為,解決塞爾維亞的關鍵是俄國,把俄國遏制住才是關鍵。這種差異也展現出了毛奇作為戰略家的高明,而康拉德把重心全部放在塞爾維亞邊境,幾乎是完全放棄對東線俄國的防御,則決定了德國和奧地利在這場戰爭中的命運。
接下來奧匈帝國的表現,就是關于怎樣通過發動一場對外戰爭來瓦解自己的表演。康拉德的戰力布局完全是依照德國能在6周之內解決西線英法戰爭然后調頭來支援自己,而且此間俄國不會大舉出兵來進攻奧地利這個假設基礎之上的。行動之緩慢讓所有鄰國都很驚訝——非常典型地讓己方的士氣再鼓而竭的做法。德國的毛奇對此布局極為震驚,震驚于康拉德的天真和大意——什么叫“豬隊友”,這一情形,在后來二戰中,也完美地體現在德國和意大利之間的協同上。
1914年7月開始的戰爭,以奧匈帝國軍隊四分五裂地進入塞爾維亞領土為開端,如果要了解戰爭細節,哈謝克的《好兵帥克》值得一讀——關于一戰的傳世經典幽默小說,里面那些混亂的指揮所、混亂的戰場以及士兵們混亂的人生,與真實的初期一戰戰場,確實是神似。8月初,剛剛進入塞爾維亞領土的奧匈帝國軍隊,因為自行分散,被塞爾維亞軍隊非常輕松地分割包圍,逐一擊潰。
8月末,在塞爾維亞遭受重大挫折之后,康拉德回過頭來應德國的要求,準備調整到東線去進攻俄國,嘗試打擊波蘭。但奧匈帝國緩慢的調整和進軍,以及后勤補給調整的不及時,又給了俄國以充分的時間。到奧匈帝國把兵鋒調整過來之后,俄國已經布置了近三百萬軍隊在邊境,奧匈帝國離他們還有一百六十公里的距離,光是行軍,就能拖垮奧匈帝國的軍隊。
當然,俄國也有他們的煩惱——從戰爭一開始,就有多個權力中心,政出多門——總司令是尼古拉大公,但軍權卻在蘇霍姆里諾夫手中,任何調動都需要至少兩個人的同意。下面的將領也是互不買賬,所以,俄軍盡管占據優勢,卻也因為低效而未能利用。
雙方在邊境上的克拉西尼克進行了第一次交鋒,整體上以奧匈帝國軍隊敗退為結局——由于奧匈帝國軍隊常常用人海戰術,忽略了對火力的應對策略,導致其死傷甚重。德軍的加入支持了奧匈帝國軍隊,在科馬魯夫戰役中,奧匈帝國軍隊以自傷八百的方式,擊退了俄軍的進攻,并借此侵入俄國領土。俄軍的指揮混亂和后勤補給跟進不足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9月,俄軍以圍魏救趙的方式,進攻奧匈帝國的倫貝格來減輕科馬魯夫的壓力。倫貝格是奧匈帝國的一處軍事要塞,是連接前后方的樞紐,屬于奧匈軍隊不得不保之處。于是在倫貝格雙方進行了兩次戰役,兩次戰役均以奧匈軍隊失利告終。康拉德的第三子也死在倫貝格保衛戰中。——奧匈帝國軍隊的損失,以軍官為主,每戰必損耗半數以上軍官,因為奧匈軍隊的傳統就是軍官必須沖在最前面,而又因為缺乏軍官,所以一場戰斗結束后,沒有人有序組織撤退,奧匈的軍隊又是在武器裝備上損耗最大的一方。
不僅在東線一直陷入拉鋸的泥沼,在塞爾維亞,奧匈軍隊也始終沒有真正占據上風,被塞爾維亞軍隊的游擊戰術打得暈頭轉向。9月底,奧匈帝國發動了第二次侵略戰爭,損失了四萬人馬卻一無所獲,連一個城市或要塞也沒有攻下來。也正是在此時開始,歐洲報界一些觀察者提出,奧匈帝國不久就會垮掉的預言——戰爭才打了一個月,奧匈帝國在南線兵敗塞爾維亞,在東線連續發動三次攻勢也都被俄軍擊敗,全軍減員50%。
西線德軍本來已經取得了對英法的占優,這種勢頭卻在著名的馬恩河戰役中受阻——英法也是以人肉戰術頂住了德軍的進攻,把德軍阻滯住了——著名的馬克辛機槍,在一天之內就殺死了5萬名英軍士兵。開戰后六個月,德軍損失了兩百萬人,這導致了參謀總長毛奇的下臺。
兩線戰事不利,很快就引發了奧匈帝國和普魯士德意志的政治動蕩(這恰恰是每個主動發動戰爭的領導人所難以預料到的)。在德國,法爾肯海因接替了毛奇,但軍權卻落在了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的手中。俄國的尼古拉大公被徹底架空,沙皇尼古拉二世支持了蘇霍姆里諾夫。這兩國軍權掌控者的變化,直接導致了一戰的持續擴大。
在德國方面,總司令法爾肯海因堅持毛奇的思路,重點是西線與英法作戰并最終達成一致,但興登堡則堅持認為,如果奧匈帝國被俄國解決了,那么德國就會腹背受敵,面臨入侵危險,所以重心應當移到東線,直接打擊波蘭來遏制俄軍,扶持奧匈帝國。
俄國這邊,尼古拉大公認為重點是解決奧匈帝國,而不是去招惹德國。結果蘇霍姆里諾夫受到法國人的蠱惑和利誘,決定直接進攻德國,給德奧同盟來個釜底抽薪。
其實這也都是政治和人性,新人上臺,總傾向于拋棄前人的路子,另辟蹊徑來行使自己的權力。到了戰爭中,就成了新上位的指揮官希望開辟新的戰場來創造戰績。
此時的一戰,西線就是法爾肯海因一人獨立支撐,東線則有興登堡、康拉德和魯登道夫興風作浪。一旦確定了俄國為主要打擊目標,德軍的行動比奧匈帝國快了不知多少倍,興登堡很快就確定了波蘭華沙為主要進攻目標——從戰術上講,這是非常高明的舉動,對于俄軍戰線也是釜底抽薪的一招,可以把俄軍從中掐斷,逼迫俄軍把戰線后移。
俄軍與德奧聯軍在華沙展開了慘烈的拉鋸戰。打到十月份,因為奧匈帝國越來越弱的供應能力,奧匈軍隊戰斗力銳減,俄軍得以利用德奧無法協同的弱點,持續通過側翼突襲和包圍,把德軍再次趕回了邊境線。
1914年11月,此前領導人們認為只需要兩個月就能結束的戰爭,仍然沒有結束的意思——在興登堡的運作下,德軍得以從西線調度一部分兵力移向東線,試圖再次奪回華沙。冬季作戰對于雙方而言都苦不堪言——受制于雙方混亂的指揮和蹩腳的裝備,在華沙附近的羅茲方面你來我往地干了幾仗之后,俄軍損失了70%的兵力,德軍也損失過半。雙方只能相對后撤。
南線的康拉德依然在與塞爾維亞死磕——畢竟塞爾維亞國力要弱很多,奧匈帝國軍隊磕磕絆絆地在游擊隊襲擾之下,終于把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拿下了。這是開戰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12月,這個情勢又在塞爾維亞和俄國的新一輪攻勢下土崩瓦解,剛吃進去的,奧匈帝國又再次都吐了出來。塞爾維亞三次擊退了奧匈帝國的進攻,連德國都意識到,這個盟友的脆弱和不堪一擊幾乎到了崩潰邊緣。
1915年,俄國和塞爾維亞都意識到了奧匈帝國的脆弱,繼續組織對德國的攻勢。奧匈帝國軍隊已經完全無法抵擋,把德國的后背都露給了俄國。雙方又開始在喀爾巴阡山脈展開拉鋸戰,雖然德奧軍隊士氣弱,俄國軍隊卻也面臨補給困難的局面,幾乎是七八個士兵共用一條步槍。因此,俄國軍隊就是用人肉和人海戰術,不斷地沖鋒,靠尸體堆積起來對德奧軍隊的優勢。
到1915年3月,奧匈帝國軍隊已經傷亡了兩百萬人,但在戰場上一無所獲,基本都是失敗,整個帝國只剩下了25萬人的部隊。此時,意大利也宣布對奧匈帝國作戰,幾乎是給了奧匈帝國致命一擊。此后,奧匈帝國軍隊就已失去了獨立作戰的能力,徹底淪為德國的附庸。
一年之后的1916年11月,86歲的約瑟夫一世終于去世了,奧匈帝國的末代皇帝卡爾一世繼位。卡爾大公此前一直不贊同康拉德的頑抗到底戰術,此時一上位,立刻拋棄了盟友德國,轉而與法國和俄國通過外交手段取得媾和。這一招數徹底惹惱了德國的威廉二世,以軍力威脅,轉而又軟弱屈服于德國的壓力,讓德國接管了國境內所有事務,并且確保奧匈帝國與德國一起抗戰到底。
1917年俄國發生革命,在戰爭激烈關頭,撤出了一戰。這使得奧匈帝國居然又想著通過瓜分波蘭而獲得新的領土。起初要調停一戰的美國總統威爾遜,并未想到要重組奧匈帝國,奧匈帝國的兩面派行為,倒是讓他下定決心解決這個幾乎已經毫無用處的政府,于是協約國共同于1918年9月,承認了捷克和南斯拉夫的民族委員會,這被視為肢解奧匈帝國的開始。
1918年10月,卡爾一世還在向國民承諾政府變革的時候,原屬奧匈帝國的匈牙利、波蘭一部分、捷克均宣告獨立,奧匈帝國就此分崩離析。
把宏觀的眼光收窄,讓我們暫時放開東線的奧匈帝國,看看我們一直沒有怎么關注的西線一個戰場——德法的松姆戰役。
1918年5月,在德軍巴伐利亞第十六步兵團駐扎的陣地上,德軍士兵們正在晨霧中用早餐。突然間,一顆炮彈落在了陣地上,爆炸之后,一股濃煙迅速彌漫了整個陣地。士兵們來不及反應就被毒氣窒息,有一個連隊最后只剩下十余人,這十余人也只剩下一個歪著頭,肩膀瘦弱不堪的小個子還能行動自如,他受毒氣侵襲,視力受損,只能模模糊糊辨認后方陣地方向,于是這十余人就由這個小個子帶著,一個牽著一個,步履蹣跚地回到了后方。這個小個子是步兵團里的通訊班長,他叫阿道夫·希特勒,1914年戰爭開始第一年在慕尼黑征召入伍。
一戰留下的對世界最大的兩項遺產,一是歐洲心臟部位兩個帝國的解體,二是歷練出了意志堅定、滿腔熱血、充滿思想的Hitler。
參軍前的Hitler,只不過是一個夢想著當畫家或建筑師,流浪在維也納、林嗣、慕尼黑之間的落魄青年。他在這些地方饑一頓飽一頓地于社會最底層混了24年,一事無成,連續5次被他鐘意的藝術學院拒之門外。最后干脆落到了露宿街頭,接受救濟的份上。
即便如此,一旦賣出去幾幅畫,換來了幾個馬克,他也會餓著肚子到劇院去看瓦格納的歌劇,他甚至自己重新為瓦格納的幾部歌劇譜曲和填詞。他當時的猶太朋友回憶說,Hitler幾乎每周都會去劇院,看完就回來寫譜子、寫感想——想象一下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維也納的氛圍。
流浪漢Hitler為人有些怪異,但對人熱情和藹,他租住過數十個地方,幾乎每個房東對他的印象都非常好——很少欠房租,主動幫忙,經常替人打抱不平。但確實生活非常窘迫,經常是拿著幾個面包和一根香腸,在屋子里一呆就是兩三天不出門。他瘦弱不堪,經常生病,兩次應征入伍都因為身體條件不行被退回來。
軍隊給了他全部的生活,全部的自信——也或者說,國家和集體的感覺給了他自信。他在軍隊找到了歸宿感——從最基層的士兵干起,他很快就成了最受團里歡迎的通訊員,簡直無可取代——以至于他打了四年仗,收獲了五枚勛章,也始終只是個通訊班長,因為哪個團長都不希望他離開。1915年他第一次獲得三級鐵十字勛章,1917年他獲得了一級鐵十字勛章——在阿爾薩斯戰役中,他獨自一人活捉了四名法軍士兵。
四年在戰場上的生死搏斗,像他這樣總是沖鋒在前,對上級和戰友忠誠如一的人,居然沒有死,也真是上天眷顧——他所在的連隊,先后至少有兩次全連覆沒,只剩下三四個人,他就是其中之一。他總是把頭歪向左肩,皮鞋永遠擦不亮,也經常不修邊幅——雖然他堅持洗澡,見了長官也不立正,但大家都喜歡他,他那種為人仗義和熱愛德意志的情感,讓戰友們不得不敬重他。
不得不提的是,二十多年后,成為國家元首的Hitler,依然非常惦記和照顧他當年的第十六步兵團的戰友和上級,都授予了官職或者生活補貼。當年步兵團的團長,在戰爭間隙打獵休閑,從來都是Hitler負責拿著棒子到樹林草叢里趕兔子出來,讓團長射擊。后來Hitler還專門把這名團長提拔為將軍。
他一共受過兩次傷,一次是1915年在前線,他本來在通訊班的坑道里,突然不知道什么原因爬進了另一個坑道,剛離開,炸彈就落在了原地,炸死了一堆戰友,只是把他的腿炸傷了。一次就是1918年這回被毒氣彈侵襲,導致雙目暫時失明。由于受到毒氣影響,在醫院治療期間,他多次出現了幻覺——就是類似當年洪秀全考秀才落第之后發燒出現幻覺那種,這段幻覺經歷,使他悟到了些什么,后來零零散散提到過,具體這幻覺扮演了什么角色,估計也難以判定。——英國人怎么也想不到自己造的毒氣彈,給了一個人以神秘的天啟,惡魔開始出現。
“戰爭使人思考人性”,他后來寫道。在戰場上,根本就不知道明天還會不會活著的環境里,Hitler一有時間就埋頭攻讀歷史和哲學,尤其是在后方醫院休養或者休假期間,孜孜不倦地閱讀。他的一套叔本華文集已經被他翻得稀爛。這可能是Hitler之不同于同時期同地域同行業的人的特別所在——能在那種環境下,還能沉下心來讀哲學和歷史的人,還真不多。這說明此人確實有思想,有抱負,他在精神領域尋找問題和答案,尋找解決之道。
哎,不怕瘋子,怕的是瘋子還有思想。
1918年7月,德國柏林發生了第一次工人大罷工——這是一戰后期,德國即將瓦解信號。罷工是由共產黨和左翼分子們聯合發起的,指揮者是綽號“紅色玫瑰”的羅莎·盧森堡等一干激進革命者——斯巴達克團,他們中有很多是猶太人。對于這次罷工,在前線作戰的士兵們看法不一,有的和工人一樣,認為自己被皇帝和貴族們欺騙了,但以Hitler為代表的軍隊一方,則切齒痛恨工人和共產黨——我們在前線賣命,居然被國內受保護的人出賣了,我們最應該信任的后方,他們不要這個國家了。
1918年11月德國宣布投降之后,龐大的軍隊全部被遣散——這最終成為了德國國內革命,以及后來迫使魏瑪共和國再次走向極端的力量。滿懷怨憤和受到不公待遇的士兵們回到家鄉,看到的是滿目瘡痍,以及自己付出血的代價保衛的東西,突然間變得一文不值。退伍的士兵們很快就組建起另一個極端勢力——自由兵團,Hitler也參與其中。正是這個自由兵團,摧毀了德國的共產黨和左翼統治勢力,最終演變為他的沖鋒隊。也正是在不斷沖突、爭論和街頭演說中,Hitler歷練出了驚人的演說煽動才能。
也正是在1918年7月開始,Hitler此前并不明確的對猶太人和共產主義的看法,變成了明確的仇恨——1917年之前,他研讀了馬克思的著作,還對其中很多觀點表示贊同,而在軍隊里,一直照顧他提拔他的上級軍官,就是一名猶太人,他參軍前在維也納也有幾個猶太朋友。1918年之后德國開始的一系列巨變,一個剛剛統一了48年的強國,一夜之間就又解體回到了從前,這對于熱愛軍隊、崇尚強國的Hitler而言,毫無疑問是刻骨銘心的打擊。作為革命中間力量的共產黨,以及一些杰出的猶太人,也毫無疑問成了他的敵對目標。
以上是讀約翰·托蘭的《希特勒傳:從乞丐到元首》,聯系到同一時間這本著作,插播一段。哈哈。因為你懂的,這隨筆不可能全發出來。
奧匈帝國并非一個正派的強權,它是在一個岌岌可危的皇權統治之下,稀里糊涂走進戰爭的國家。它的心態極其矛盾,而且對于戰爭的把控和后果的預計幾乎是零,實際上就是幾個目中無人、才能欠缺而又剛愎自用的封建貴族,不計后果地把整個歐洲拉入戰火——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通過主動發動戰爭的方式來維持領土,必然危及政權自身。
值得注意的是,從1914年發動戰爭,到1918年國家解體,四年間奧匈帝國的愛國主義宣傳和鼓動。毫無疑問,這樣一場不義的戰爭,也被冠以“保衛祖國領土不受侵犯”,“頑強對抗國外敵對勢力的聯合壓迫”這樣的名號。在國家輿論控制和宣傳下,奧匈帝國內部首先是集體動員,緊接著就是在內部宣傳敵對意識,宣揚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波蘭人對塞爾維亞人、俄國人的敵對,不僅對外侵略塞爾維亞,對內也不斷開展人民互斗,造成國內緊張氣氛。兩百多萬年輕的奧地利人、匈牙利人被忽悠走向戰場,并且死在那里。
到1918年解體之后,卡爾一世流亡,原來宣傳愛國的政府官員和貴族們搖身一變,成了解體后的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波蘭等國家的領導層,又反過來諷刺當初他們宣揚的奧匈帝國的愛國主義是何等愚昧。原來被打成叛國罪的民族獨立者們,突然間又成了各自獨立國家的愛國者。
真是一幅翻云覆雨的浮世繪。扎扎實實在這過程中經受生離死別、苦不堪言的,恰恰是被忽悠的百姓。
早已湮沒于民族革命的奧地利帝國,煙消云散的奧匈帝國,帶有濃重懷舊與道德感的,陳年韻味的鍍金時代,經歷了歲月的斑駁皇宮拱門里,佝僂遠去的國王的背影——這是在通讀此書期間時常會浮現的意象,這一切在匈牙利作家馬洛伊·山多爾的小說中都得到了最好的展現,敝號在2018年推介過他的《燭燼》,可以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