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落歸根,尋根問祖是受過中華傳統文化影響的人的特有情結。四川歷史上歷經磨難,是一個出了名的移民省份。對于整個中國來說,古代最出名的移民集散地有八個,而對于四川人來講,好似就一個-----麻城縣孝感鄉,然后零星提及“山西大槐樹”,其他六處幾乎無人知曉。
若遇老四川(含現在重慶),十之七八稱自已祖先來自“麻城縣孝感鄉”。老四川很多明清及民國時期的縣志或族譜有“來自麻城孝感鄉”或“來自孝感”的文字。改革開放后,很多家族開始根據原來的老族譜或碑記重修新譜。對于自已家族來自何方的表述大多沿用之前說法,但也有個別家族利用現代方便的交通及信息等優勢,四處尋根,然后在原族譜的基礎上做了更具體的說明,甚至對個別不確定或者不實內容做了更改。
老四川真有十之七八來自“麻城縣孝感鄉”嗎?顯然不是,麻城縣孝感鄉本是偏僻之地,歷來戰事不斷,人口數量有限,僅一鄉之民怎能填完四川!
第一次元末明初填四川時,弘治《黃州府志》及康熙《麻城縣志》數據顯示,明洪武24年(1391年)麻城縣總人口未超過13萬,作為四鄉之一(當時麻城縣共分四鄉)的孝感鄉可移民的土著估計也就兩三萬人。
第二次明末清初填四川時,當時的黃安縣(此時的孝感鄉早已歸屬黃安縣)和麻城縣經歷多年戰亂,人口驟減。據《古今圖書集成黃州府戶口考》載“康熙四年(1665年)黃州康熙四年(1665)黃州府實在人丁94428丁(不含婦女,16歲以下未成年人和60歲以上老人),其中麻城縣10605丁。康熙十一年(1672)并康熙二十一年(1682),奉文編審新增19丁。”當時的黃州府可是轄有黃安、麻城等八縣及蘄州。由此看來此時孝感鄉(當時名義上的孝感鄉早已消失)地域上可移之民估計也就四五千人。
不管是明初時的兩三萬,還是清初時的四五千,焉能“插占”全川,成為移民主流。
以下我們來重點了解一下與“湖廣填川”有關的地名。
麻城縣孝感鄉和孝感縣
和身邊很多朋友交流時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大家一會兒說來自麻城縣孝感鄉,一會兒來自孝感縣。麻麻雜雜,糊糊涂涂,不知道兩者是指同一地方還是有所不同。搜索發現,原來這兩個地名幾乎完全沒有關系。
麻城縣孝感鄉
明初,麻城縣設太平、仙居、亭川、孝感四鄉。
麻城明初地圖
成化八年(1472年),孝感鄉并入仙居鄉。
成化八年麻城地圖
嘉慶四十二年(1563年),麻城縣劃出太平、仙居兩鄉所屬的姜家畈(現紅安縣縣城所在地)等20里甲,與黃岡縣的中和鄉的12里甲、黃陂縣的灄源鄉的8里甲新建黃安縣,建縣時總人口79068人。(至此原來孝感鄉所屬地域大部分劃歸黃安縣,小部分留在麻城縣)
1931年12月,黃安縣改名紅安縣。
1937年,紅安縣改名黃安縣。
1952年9月,黃安縣改為紅安縣(目前屬湖北省黃岡市)。
麻城縣孝感鄉作為建置和地名僅在明代存在105年。
【麻城縣孝感鄉(明初)---麻城縣仙居鄉(1472年)---黃安縣(1563年)--紅安縣(1931年)】
孝感縣
南北朝時期,宋孝武帝王(劉駿)孝建元年(454年),析安陸縣東境置孝昌縣。
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后唐莊宗為避其皇祖李國昌之名諱,改“孝昌縣”為“孝感縣”(取董永,孟宗行孝感動天地之義)。
洪武九年(1376年)降德安府為州,孝感此時為德安州地。
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孝感縣,隸湖廣布政司德安府。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成立湖北省孝感行政區專員公署。
1966年9月,孝感縣改名為東風縣。
1969年2月,恢復孝感縣名。
1983年9月,撤孝感縣設縣級孝感市,隸屬孝感行政公署。
1993年4月,撤孝感地區,設地級孝感市。原縣級孝感市南部設立孝南區,北部設立孝昌縣(目前屬湖北省孝感市)。
【孝昌縣(454年建縣)---孝感縣(924年)---東風縣(1966年)---孝感縣(1969年)---縣級孝感市(1983年)--孝昌縣和孝南區(1993年)】
麻城縣孝感鄉和孝感縣均處于今湖北地域,從來沒有從屬關系,僅是相鄰。除1949年后的一小段時間,兩地同屬湖北孝感行政區專員公署管,其他時間沒有交集。
為何老四川喜歡說來自“麻城縣孝感鄉”
一,歷史上發生的兩次大規模“湖廣填四川”均與麻城縣孝感鄉有關。
第一次發生在元末明初,元至正十七年(1357)湖北隨州明玉珍參加義師"紅巾軍",克重慶,5年后稱帝,國號夏,建元天統。其部下幾乎全是湖廣人,尤以黃州府麻城縣人為最。
第二次發生在明末清初,清初先有張獻忠等為亂四川,后因蜀地反抗清軍入川,一直和清軍打打殺殺幾十年,直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才完全平定全蜀,這期間反抗愈烈,殺戮越慘。空無人跡的四川需要充實,于是順治六年(1649年)朝庭頒布《墾荒令》。順治十四年(1657)戶部頒布《墾荒勸懲則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制定《入籍四川例》,故填川之民有“奉旨入蜀”之說。規模浩大的移民運動差不多到1743年左右才結束。差不多七十年的時間里,麻城,黃安兩縣及周邊地區均有大量人口入川。
在此不得不專門說一下張獻忠的“新營”.據清徐鼐《小腆紀年卷》記載,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4月,張獻忠攻進麻城,一次征兵五萬七千余人,別立“新營”入川征戰,后大部軍籍改民籍,兵敗后,其將士也隱姓埋名,定居四川繁衍后代。
這兩次大規模的移民運動,參與的麻城縣孝感鄉民應該不少,且影響深遠。很多族譜中具體寫明來自麻城縣某鄉某小地名的多屬此類。
二,麻城縣孝感鄉也是“湖廣填四川”的中轉站,部分移民后輩把中轉站誤為祖籍所在地。
不管是元末明初,還是明末清初,麻城始終戰亂不斷,自身人口數量下降比較厲害。麻城人講“湖廣填四川”之時,必然會想到“江西填湖廣”。因為麻城孝感鄉人除了少量土著,其他多是江西等地移民而來(很多族譜及縣志有這方面的記載)。這些江西移民而來的有些定居下來繁衍后代,有些只是匆匆過客,很快向新的地方轉移。
這些匆匆過客的后輩們有些在族譜中標明移民中轉路線,肯定還有部分移民后輩把移民中轉站當成了祖籍所在地。
三,來自孝感縣的誤為麻城縣孝感鄉。
老四川的族譜中有稱來自“麻城縣孝感鄉某地”的,也有“湖北孝感”這種模糊表述的。孝感縣與黃安縣(原麻城孝感鄉所在地)相距不遠,孝感縣甚至更靠近四川。湖廣移民遷徙路線分水路和陸路,而陸路正好經過孝感縣。明玉珍和張獻忠是兩次“湖廣填四川”的關鍵人物,他們與孝感縣有交集,有大量孝感縣人追隨他們。這部分移民的后輩在文化、信息、交通尚不發達的年代,很容易誤以為祖籍地是麻城縣孝感鄉。
《孝南區志(1990-2008)》有份1996年全區的流動人口數據統計,該年全區流動人口54191人,本地流出48592人,其中已婚流出人員的流向和數量:武漢市(湖北省會城市)11625人,四川8041人,上海6045人,廣州4522人。。。。。。由此可見就是到了現代,四川也是湖北孝感縣人外出工作、經商、嫁娶、求學的重要選擇方向,何況兩次大移民時的陸路正好途經此地。
成都市雙流縣中和鎮東順園場口石氏族譜記載“祖先在湖廣填四川時,從湖北省孝感鄉(今孝感市),舉家遷徙至此,靠木材經營為業,遂成中和一大旺族,現在已有三千余人之多。”在當前還把孝感鄉和孝感市混為一談實屬不應該啊。
由此可見兩次大移民活動有很多孝感縣人參與其中,因都有“孝感”二字,那時估計也沒多少人注意到孝感縣和孝感鄉的區別吧,其后輩們誤以為來自麻城縣孝感鄉就再正常不過了。
四,來自麻城縣孝感鄉周邊的鄉鄰甚至整個湖廣(主要包括現湖北湖南兩省)的移民,也可能誤為麻城縣孝感鄉。
與兩次重大移民活動相關的戰爭均與麻城縣孝感鄉有關,但戰爭及后期的移民參與者絕不僅限孝感鄉這么一個小鄉村,一定會帶動周邊縣鄉參與其中。作為移民中心的麻城孝感鄉在移民心中極有影響力。在普遍沒什么文化,經濟條件又不怎么好的情況下,往往三四代后才開始立碑,十多代后才開始修譜(現在看到的很多族譜是清晚期或民國時候的)。如果移民第一代沒有明確的文字記錄自己的故鄉,完全靠口口相傳,難免在幾百年后誤以為自己祖先來自麻城縣孝感鄉。
五,迫于某種壓力冒籍麻城縣孝感鄉。
元末明初及明末清初,四川土著所剩無幾,反倒大規模的麻城孝感鄉移民們在各地的勢力很大。在農耕社會,宗族勢力及同鄉勢力對社會的影響極大。那些非湖廣地區移民甚至個別土著們,為優化自己的生存環境而冒籍孝感鄉也就情有可原了。民國《南溪縣志》就有記載:“(孝感鄉)人眾勢強,土民或他兵冒籍以自求庇”。
無論從數據還是政治事件分析, 我覺得在兩次大規模的“湖廣填四川”運動中,均以麻城縣孝感鄉為中心,兩廣為主流,輻射江西、廣西、廣東、福建等省。現在老四川十之七八的“來自麻城縣孝感鄉”確有夸大之嫌。
川人如何尋根
尋根要有據,也要有法,網上介紹了很多關于如何尋根的步驟及注意事項,在此無需多說。針對老四川尋根,我有幾點建議:
一, 利用已有的碑記,族譜。
雖然因為各種原因導致原碑記和族譜中有不全面甚至不實的地方,但它們仍是尋根過程中最最重要的依據。
看碑記和族譜,不僅只看自己這個小地盤的,一旦確定祖源大方向,還要參考目標地的宗譜,目前在網上可以購買或瀏覽到當地的《X氏宗譜》的內容。
很多祖源地的家譜會記載某支因何去何地,何時回來拜過祖。如《鄂澴青石橋胡氏宗譜》(明嘉靖10年本,清歷代續修,民國元年重修):“元末劉福通之亂,孝邑子弟從軍入蜀”,洪武4年,三世“思貴公因訟入川”,遷四川簡州。又如《澴東孫氏族譜》(光緒11年本):(康熙朝三世三房)愛川遷川。譜載嘉慶年有南江后人回籍事,“。
二, 鎖定大方向,逐一對比。
比如四川某支石姓原族譜記載源自孝感,個人覺得順序可以如下:紅安縣七里坪及八里灣鎮等---孝昌縣豐山鎮周巷鎮等---麻城縣靠近紅安縣石姓聚居鄉鎮---孝南區所屬的一些鄉鎮。除了可以在網上聯系,在湖北工作的族人,也可以利用業余時間 親自去這些地方拜訪一下。
如果以上四處均無收獲,事情將變得復雜,湖北其他地區,湖南,江西,廣東等南方諸省都將成為可能。真如這般,事情只能暫時緩一緩了,等待其他時機的出現。
三, 利用現代高科技。
目前尋根所用方法多是通過大量走訪,大量閱讀史料等,隨著科技的發展,基因檢測今后必然會成為尋根問祖的重要輔助工具。
由于不同人種,不同民族之間的DNA存在結構化的頻率差異。男性的Y染色體在世代傳遞中嚴格遵守父系遺傳法則,具有同一父系祖先的男性攜帶著相同或相似的染色體類型。通過這個方法尋找祖源,從科學的角度看應該行得通。
目前市面上已有通過血液或唾液等檢測基因的公司,收費也不高。但畢竟這項科技開展還不久,數據積累不夠,技術可能還不夠成熟。隨時科技的發展,相信要不了多久,通過基因檢測尋根會在家族錄根大業中發揮巨大作用。唯一的不足之處是少了原始尋根的樂趣。
包一圖
2019.12.9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