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文:嗜酒耽琴
釋文:詩債待秋澂
釋文:長相思
釋文:古照堂
釋文:禪心如水
釋文:翰墨緣
我在內蒙出生,在內蒙長大。最初跟內蒙劉朝俠先生學習書法、篆刻。劉先生第一堂課講了“印宗秦漢”這一觀點,而這也成了我日后學習篆刻的取法準則。在后來的三四年時間里,我大量臨摹秦漢印,對于秦漢印的氣質特征、刀法表現、印面布局有了一些心得體會,同時對秦漢印的歷史做了簡單而系統的梳理認識。這是我學習的一階段。
2000年,我負藉入蜀,繼續學習中國書法與篆刻。當時教授篆刻的是郭強先生,他也強調“印宗秦漢”。郭強先生在授業時有一些方法讓我受益匪淺:他從印譜中遴選出一些精彩的秦漢印,用毛筆蘸朱砂在紙上或放大、或縮小,對照印譜仿寫印稿。他畫的極其精彩入微,印稿的每一個細節都交代得非常清楚。在印文細節的對照、章法布局、字的識辨等方面都非常便于研習。我也按照此法摹印譜,摹了很多方印章。經過這樣的訓練之后再進入到篆刻的實踐中,又有了很多新的感受。這是我學習的第二階段。
后來,我到北京發展,認識了于少平先生,拜在其門下學習國畫。于先生為我講解篆刻時,也要我“印宗秦漢”,多讀秦漢印譜。
在創作實踐中,我感覺自己平時的學習、積累運用到創作中比較痛苦。其時,我開始反思自己是否對“篆刻”的理解有狹隘、片面之處。于是,根據自己的性情,選擇王福庵這一路典雅、工整的細朱文印為入口,系統地學習、梳理了“明清流派”。
——張文基
張文基 1976年生,內蒙古人,畢業于四川聯合書法藝術學院書法。于少平先生入室弟子。書法篆刻先后得到劉朝俠、陳碩、唐子農等先生教導。現任職于《榮寶齋》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