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看來,頭痛不能光醫頭,腿疼也不能只看腿。因為當肝、腎俱虛時,均會在腿腳上有所體現。灸大夫黃河教授建議:過了中年,男性女性都要多注意腿腳的變化。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如何識別腿腳問題背后隱藏的疾病。
如果你生活中經常感到腰酸背痛,沒干什么活就覺得累,雙腿浮腫、冒涼氣,四肢發冷,尿多而清;女性月經總是后推,量少,經常小腹脹痛或經血塊多色暗等,都要引起注意,這是典型的陽虛癥狀。
尤其是腰以下,按了凹陷不起,甚至覺得腹部脹痛更要小心。此種情況,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是治本。
不要食用生冷、辛辣食物,忌食性寒涼或滋膩味厚、難以消化的食物,伴有便秘者尤其要注意;伴泄瀉者忌食牛奶、海參、蝦等具有通便作用的食物。
平常注意保暖,不要熬夜,可以在每天下午5-7點艾灸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每晚用熱水洗腳后,搓兩腳心,每次5-10分鐘,能益精補腎。
中醫認為,肺虛、脾虛、腎虛都可導致水腫,脾虛導致的水腫尤其體現在腿。按下凹陷不易恢復、不愛吃東西、臉色灰暗,就應健脾利濕。
如何養脾胃?
(1)食療
肺屬金,脾胃屬土,土生金則金為子,經絡中肺手太陰經取氣于中焦。仲秋時節,土為了生金,在不斷地消耗自己,所以秋季脾胃氣虛,不宜大吃大喝。「勿令極飽、勿令擁塞」。
水、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陰生津的作用,可多吃。另外,要少食辣椒、生姜、蔥、蒜等。
(2)艾灸調脾胃
脾胃為后天之本,人的身體狀況與脾胃關系極為密切。內因性病態多與脾胃相關,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腐熟,脾胃功能失常,易產生諸多病癥,如:腹脹腹痛、納差、惡心欲吐、身重乏力、便秘、泄瀉等。
艾灸選穴需病證結合,對癥擇之。一般常用穴位有:足三里、中脘、關元、神闕、脾俞、胃俞,痰多加豐隆,惡心加內關,便秘加天樞、支溝,體虛多病加百會、大椎、命門、太溪或三陰交。如果不清楚上述穴位的定位,可以下載灸大夫《經絡穴位圖解》APP查看。
值得注意的是:雙腿浮腫原因很多,建議及時到醫院診斷,切不可盲目用藥。
如果經常感到手腳冰涼、膝蓋涼,多是冷寒證的表現。中醫認為這是氣虛、氣滯、陽氣不足的反應。
女性在經期、孕期和產期等特殊生理時期更易如此。建議平時多用熱水泡腳,既能暖身,又能舒緩疲勞。
通過適當的按摩,也能達到暖膝蓋的目的。
(1)按摩涌泉穴
右手揉左腳,左手揉右腳,每天早晚100下,接著揉腳趾100余下。
(2)揉氣沖穴
此穴下有一條動脈,先按揉氣沖穴,后按揉動脈,一松一按,交替進行,一直腿腳有熱氣下流感。
(3)搓腰眼
即兩側腰眼處,可以直接用雙手搓腰眼,也可以將雙手掌搓熱了之后放于腰眼處,每日50次。
⊙版權聲明:文章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