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量的語法與語法規則,這個老師……
一般認為語法在語言之后,即現有語言,再有語法。也就是說,語法是人們對語言現象總結、提煉、概括之后得出的語言運用規則。在這些規則的指導下,人們可以更加輕松地認知語言現象并準確運用語言來表情達意,傳遞思想,交流感情。語法學習是語言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一度甚至成為和詞匯并列并通過詞匯+語法的方式進行語言教學,即所謂的語法翻譯法。語法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但通過長期的語言教學和語言運用,以及語言觀察和研究,我們認為語法不僅僅是設計到對語法現象的概括與提煉,而是““形式—意義—使用”的統一體,與語音、詞匯、語篇和語用知識緊密相連,直接影響語音理解和表達的準確性和得體性“(《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P23)也就是把語法提升到了與語篇、語用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不僅僅是一些語言規則。
在我們看來,語法是人類認知成果的體現。而且是人類先驗認知的體現。內置語法使得語言學習成為可能, 它具有很強的穩定性與強制性。無論學習那種語言,這種內置語法即先驗認知在無時無刻地起著作用,而對這種先驗認知的描述與反思則能夠強化語言學習的機制。
語法即思維,語法即認知,語法即心智。這是我們對語法的一個新的理解。譬如,S+V+O中,S必須是名詞,無論代詞、V-ing、to+do還是所謂的名詞性從句,之所以能夠充當S,原因即在于它們都名詞化了。即句法對詞法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句法決定了詞法。詞典里把詞匯歸為某種詞性,是因為在語言運用中該形式更多地表現為名詞,是個概率概念。也就是說,語法反映了人類內部心智結構。是人類運用先驗知識對世界的知解的表征方式。
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夠解釋,為什么介詞后面跟動詞必須要加ing,因為介詞后邊必須要接名詞,加ing就是要將該動詞變為名詞性質即名詞化,才能夠跟在介詞后面作它的賓語。同樣,介詞后跟句子的話,就必須要將該句子名詞化,這就是名詞性從句產生的原因。同樣的,從句要作一個動詞的賓語,也同樣得變成名詞即名詞化,因為句法要求賓語就必須是名詞。句法對詞法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句法決定了詞法。
通過這樣的理解,語法被提高到認知的高度,內在語法是人類掌握語言的重大認知能力。盡管漢語與英語存在很多差別,但在內在語法上則非常相同。外顯語法是內在語法的反映,內在語法具有恒定性和強制性,對外顯語法進行規范,雖然外顯語法更加變化多端,但只要我們更加充分地認識到內在語法,外顯語法就會變得更加有序。如主語的名詞化,無論是being rich,還是to do還是What you have,種種形式,只要是去作主語,它就是名詞性質的,即名詞化了的。換句話說,當我們給學生講解這些語法現象和語法規則時,只要講明它是在進行名詞化,才能夠去作主語,這些語言現象與語法規則才能夠得到更加清晰、充分的解釋,立即減低了學生的記憶負擔和認知負擔,而且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充分地理解語法規則,當學生學會去反思內在語法時,語言學習就會變得更加輕松自然。大量的語言現象就能夠得到“集團式”的認知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