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央蘇區及其周邊地區,95%為客家人。
(一)位于贛西南和閩西的紅軍中心根據地。
1930年底至1931年9月,紅一方面軍連續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三次“圍剿”,使贛西南和閩西革命根據地聯成一片。
當時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都瑞金為中心的中央蘇區及其周邊地區,其全盛時期共設有60個行政縣、約300萬人口。蘇區的中心包括江西的瑞金、會昌、尋烏、安遠、信豐、于都、興國、寧都、廣昌、石城、黎川和福建的建寧、泰寧、寧化、清流、歸化、新羅、長汀、連城、上杭、永定等21個縣。須知,這些地方幾乎是清一色的客家人。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贛南17個縣約187萬人口,先后參加紅軍的人數達33萬余人,參加赤衛隊、擔架隊、洗衣隊等支前作戰的達55萬余人。僅在瑞金城區的23萬人中,就有13萬人參軍,其中有近6萬人犧牲。據《紅色中華》報報道,一家人中的8個兒子全部參軍,在一次反掃蕩中,都英勇犧牲了。在閩西10余縣約100萬人中,參加紅軍的人數約10萬人。客家中心地域贛南贛州18個縣(市)、粵東梅州市7縣1區、閩西龍巖地區5縣2市,除了閩西的龍巖(40多萬人口)、漳平 (20多萬人口)兩市非純客家市之外,其余都是純客家縣(市)。也就是說,這3個地區的1400多萬人口中,95%以上是客家人。不言自明:當年紅軍蘇區是建在純客家地域的,組成中央紅軍基本有生力量的正是客家子弟。
二、客家人是紅軍長征的絕對主力,犧牲了3/4。
在中國工農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客家人作出了獨一無二的卓越貢獻。長征從閩西的長汀、寧化和贛南的瑞金、于都出發時,中央紅軍主力約有八九萬人,1935年7月到達川西北毛爾蓋地區同四方面軍會合時,中央紅軍只剩下4.5萬人,同年10月 到達陜北時只剩下不到2萬人。也就是說,中央紅軍主力的3/4,犧牲、失散或凍餓而死在長征途中。在江西的一些縣、市,有“家家有烈士”的說法。
贛南的興國、瑞金等縣宣稱:“長征路上,每一公里都躺著我縣的一位烈士。” 如:興國縣當時共有23萬人,8萬人參加紅軍,犧牲5萬人,新中國就產生了54位將軍。
長征途中的幾乎所有的關鍵性戰斗,客家子弟都功勛卓著。在長征出發時,掩護中央縱隊突圍而受命前衛任務的是一軍團二師。二師的政委劉亞樓、四團政委楊成武、五團政委劉忠、六團政委王集成等,都是閩西客家人。突破敵軍第一、二、三道封鎖線,搶渡湘江,四渡赤水,強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突破天險臘子口等,使中央紅軍主力和中央機關擺脫險惡困境的戰斗,無一不是二師的功勞。當中央紅軍突破第三道封鎖線,到達湘江東岸時,蔣介石已調集40萬大軍布下了大包圍圈。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五軍三十四師的五千多名閩西客家子弟,以血肉之軀筑成“人墻”,拼死與敵人搏斗,掩護中央縱隊和紅軍主力通夜渡江突圍,大部分人都英勇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