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去了春葉的桑樹,桑樹拳頭上冒出許多嫩嫩的枝葉。夏蠶開始,耘去一些細小的枝葉飼蠶,留下粗壯的讓其生長。
初秋的桑樹,桑葉一片碧綠。一條條粗細不一的蟲兒,不停地啃吃著桑葉。它們的身體柔柔軟軟,身體的顏色跟桑樹皮的顏色差不多。它們也眠,它們也結繭。這就是桑蠶。在自然的環境下,桑蠶不懼風餐露宿,最后吐絲結繭,只是這繭子很不像樣子。
農家屋里的地上,密密麻麻白白胖胖的蠶兒吃著桑葉,如春雨沙沙響。它們不停地吃,不停地拉出細細圓圓褐色的蠶沙,身體不停地生長,直到身體透明,絲腸通暢,就搖頭晃腦吐絲結繭。這就是家蠶。
家蠶,從野蠶馴化而來。4200多年前湖州錢山漾的那片絹是用家蠶絲編織而成。而作為野蠶的桑蠶至今仍存在。桑蠶生命力強,我們不知道幾千年之前,湖州的先民是如何把桑蠶馴化成家蠶的。
“湖蠶不是今年出,宋朝手里流到今。宋朝還有宋朝事,含山馬鳴王出含山……”流傳在善璉、含山鄉村的《馬鳴王歌》,可窺見湖蠶歷史久遠。湖蠶,湖州的蠶,在幾千年的演化之中,把湖州編織成絲綢之府。
農歷十二月十二,蠶生日。是日鄉民得浴種。浴種,也叫浴蠶,顧名思義是給蠶種洗個澡。從前養蠶技術沒有今日發達,蠶種都是自制。臘月十二這天,用鹽或鹽鹵浴種。用鹽浴種,繭細而堅;也有用石灰水浴種的。其實這浴種就是給蠶種消毒,否則在撣蠶后蠶病發作,就無可奈何。宋應星《天工開物·乃服》說嘉湖兩地浴種有所不同。湖州蠶民大多用天露石灰;嘉興用鹽鹵水。善璉夾于嘉湖之間,到20世紀五六年代,善璉人家都有鹽鹵甏;大概老早前用于浴種的。不過現今六七十歲的人,沒見過浴種是怎么一回事。
浴種有許多講究。孕婦產婦不可浴種。這個蠶鄉人都知道怎么回事,但沒有科學根據。浴種這段時間,村里會請和尚禮拜經懺,這就是蠶花懺。拜懺時和尚送五色紙花;這紙花就是蠶花。蠶花的來歷就在此。從前蠶花都是用五色皺紙,現在都用絹。制作蠶花,石淙人最拿手。
清明,含山軋蠶花。軋蠶花不是軋熱鬧。從前要背蠶種包到含山拜祭蠶花娘娘,這叫護(捂)種。護種,把蠶種用舊綿絮包好放在胸口。擔負此任的不是年輕男女。年輕男女血氣方剛,熱量大,要把蠶種捂壞的。護種人一般都是家里的老人。從前頭的老頭老太,基本也就是四五十歲的人。如此,含山軋蠶花,不是年輕男女背蠶種包,蠶鄉的姑娘更沒資格擔此重任。所謂含山軋蠶花摸蠶花奶奶,雖是舊俗,但不可能摸姑娘的奶奶。含山蠶花節、新市蠶花廟會評選蠶花姑娘,也沒有出處,僅憑想象。也許,一部電影《蠶花姑娘》,人們才有蠶花姑娘這個概念。蠶鄉,只有蠶花娘娘,沒有蠶花姑娘。
清明,江南一片清明,田野上的桑樹逐漸繁茂起來。杭嘉湖平原,到處是桑樹。一片片桑葉由嫩黃到深綠,綠成大海。
“清明過后谷雨來,谷雨前后好撣蠶?!睋坌Q,就是開始養蠶了。撣蠶前要做好多準備。舊時要糊筐,糊筐用的紙是舊報紙舊書上的紙。就是說紙上必須有字;說用有字的紙糊筐,能避邪壓祟。這下可好,過去哪有這么多有字的紙啊。古時一首《蠶紙嘆》道出當時的情景:“文字歷災厄,秦火未為深。六經已殘缺,復此汙穢侵。吳興四月間,蠶箔紙應禁。嗟哉鄒魯書,竟為蠶矢淋。顧此心戚然,習俗痛日沈(沉)。何以挽斯風,放筆徒長吟。”可見這糊筐之事比秦焚書坑儒更甚。
養蠶前要準備充分。蠶房里要準備火盆、蠶柋、蠶匾、葉墩、葉刀、蠶網、防干紙等;還有木炭和斑糠。斑糠是用礱糠煨制而成。
天氣晴好,一只只蠶匾漂浮在河港里。硚口,人們站在硚石之上,手拿新買的洗帚,“唰唰”地洗著蠶匾。蠶柋也要洗。洗好的蠶柋蠶匾蠶笪放在道地上曬;再用漂白粉水消毒。
撣蠶,老底子門上貼“蠶月知禮”四字。紅紙黑字,醒目異常。這就是從前頭的蠶禁。《西吳枝乘》云: “吳興以四月為蠶月,凡官府勾攝征收,及里闬往來慶吊,皆罷不行。”詩人范成大見此情景,也賦詩一首:“三旬蠶忌閉門中,鄰曲都無步往蹤。猶是曉晴風露下,采桑時節暫相逢。”而蠶禁時刻,如果有生人一個不小心闖進蠶房,主家以為蠶祟至,待夜深人靜之時用葷素兩菜加一碗飯,點一柱香到蠶房,說:“要吃要用跟我來?!比缓竽弥埐俗叱龇块T,到三叉路口把飯菜倒地上后折返。這叫“送客人”。后來鄉下人家有小孩高燒不退,也用“送客人”送走邪祟。當然這都是迷信。
催青,收蟻,這養蠶就開始了。湖地人家,從前沒一家不養蠶的。民國劉大均在《吳興農村經濟》里說,吳興鄉村養蠶人家占總戶數的百分之九十七。因為一月的收獲是一家全年收獲的七成。然這一個月辛苦程度,蠶鄉人都知道。清朝董恂一首“南潯蠶桑樂府”就收蠶一事寫道:
“下蠶最早推我湖,
昨日前日齊攤烏。
歷頭日腳今又好,
收蠶莫把良辰孤。
鵝翎一雙早購置,
細意更有垂髻姑。
囑姑開包出布種,
蠕蠕戢戢生意蘇。
紙上拂拭置筐內,
攢如絲發無細粗。
更教持戥較輕重,
胥言種最今年敷。
小筐紙糊潔且凈,
一層細葉青平鋪。
操刀束砧忙復忙,
何殊慈母將嬰雛?!?/span>
蠶,何以稱為寶寶,因為她嬌嫩,還因為她維系著一家人一年的希望;要百般呵護。
一眠,二眠,出火;蠶寶寶不停地吃不停地長。三眠出火餉大眠。老底子大眠頭要秤一下分量。大眠一斤,可產繭兩斤。一匾蠶五斤,就可產繭10斤;如果產繭12斤,就是蠶花十二分。蠶花廿四分,是蠶鄉人夢想蠶花獲得雙倍豐收。原來這蠶花廿四分是這么來的,不是無中生有。
蠶大眠之后餉食兩三餐,可落地鋪,善璉蠶鄉人稱為“開嗆”。老蠶落地鋪,地上鋪上油菜籽殼,或截短了的廣秈稻草。蠶兒放在上面,飼以桑葉,頃刻沙沙聲驟起。地鋪上還得放置地蠶跳。前后兩塊長跳板;兩頭橫放兩塊短跳板。地蠶跳,便于人行走進出屋子,飼蠶也更方便。
老蠶胃口大,食量驚人。兩三篰葉均勻地撒在上面,一兩個時辰只剩下葉梗;然后蠶兒盼望你再給葉。這個時候全家男女老少齊上陣,要把蠶寶寶服侍好。等頭蠶罷游新市好好吃一頓,回家時再買一包枇杷。
老蠶六、七晝時后,蠶熟了,要上山結繭。老底子,要搭山棚,好讓蠶寶寶結繭,故名上山。搭山棚,也叫縛山棚。含山唐從沒見過山棚是什么樣子。清朝汪曰楨在《湖桑述》里曾有描述。就是把竹、木條用繩縛住,繩子的一頭系在擱柵的楞上,離地約五尺,上架蘆簾;再把將要老熟之蠶放在上面,飼以桑葉;接著架柴帚。蠶有趨上的習性,老熟之蠶,自會爬上柴帚做繭?,F在都不用搭山棚,待蠶熟,拉上蜈蚣簇,或方格簇,蠶兒自會結繭。過去為什么要搭山棚?因為山棚下要擺火盆,大概那年月,氣溫比現在低吧。
蠶寶寶上山后五、六晝時就要回山?;厣骄褪钦O子,一顆顆白白圓圓的繭子,看著就喜歡。不過回山前還是有這樣那樣的擔憂,待等回山之時,看到滿簇的銀繭,心中的石頭才能落地。且看清朝南潯人董蠡舟的一首樂府詩《回山》:
西鄰傷冷蠶則僵,
東鄰過熱蠶破囊。
功敗垂成自古有,
奇變難防上山后。
山前百遍行徘徊,
七宵魂夢常驚猜。
凌晨一眺喜過望,
滿山雪壓光皚皚。
蹋壁大聲呼起起,
吾家今日回山矣。
繭多還恐器難盛,
檢點瓶疊及筐篚。
勻圓萬顆明珠垂,
間以黃碧光陸離。
堆來高與山棚齊,
不須如瓷詩神奇。
持衡細把分數計,
何敢癡心望廿四。
卻嗤老媼太貪愚,
還祝明年勝今歲。
回山,摘得銀繭滿擔,心中自然喜歡。接下去,準備繅絲。
湖蠶,曾是湖地的驕傲。人們因此而收獲頗豐。然農耕文明雖延續千年,但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湖地蠶桑業已式微。這也是時代車輪滾滾向前必然產生的結果。
(點擊下面公眾號名片,可關注含山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