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知母是臨床常用藥,在多種中醫復方中都有應用。知母性苦寒,具有滋陰降火、潤腸滑燥、止渴除煩、利大小便等作用。現代研究發現知母具有改善老年性癡呆、降糖、解熱、抗炎、抗病毒、抗癌等功效,是現代醫藥研究中的熱點藥之一。
//////////
《神農本草經》:“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本草正義》:“知母寒潤,止治實火,瀉肺以泄壅熱,肺癰燥咳宜之?!?/strong>
知母甘寒質潤,善清肺胃氣分實熱而除煩止渴,用于溫熱病邪熱亢盛,壯熱,煩渴,脈洪大等肺胃實熱證,常與石膏等相須為用。生石膏辛甘大寒,質重濁,其性走而不守,善清胃家實熱,為邪熱進入陽明氣分之要藥,偏于清;知母苦寒質潤多液,偏于滋。二者合用,一清一滋,有清熱保津之效。
知母功能清瀉肺火,滋陰潤肺,用治肺熱咳嗽,痰黃黏稠者,常配伍瓜蔞、貝母、膽南星等。若陰虛燥咳,干咳少痰者,多與貝母(一般多用川貝母)同用。知母苦寒,質軟性潤,上清肺經,下瀉腎火,兼清胃熱;貝母苦寒,清熱潤肺,止咳化痰。二者俗稱“二母”,配伍應用,可育陰潤肺,止咳化痰,對水虧火旺之干咳無痰或少痰者尤宜。
知母能滋腎陰、瀉腎火,退骨蒸,用治陰虛火旺所致骨蒸潮熱、盜汗、心煩者,常與黃柏同用配入養陰藥中,以加強滋陰降火之效。知母多用鹽水炒以下行入腎,滋陰降火偏用于腎經虛熱、骨蒸、消渴;黃柏入腎清熱,偏用于腎經濕熱、淋濁、膝軟。黃柏清下焦有形濕熱,知母瀉下焦無根之火。二藥合用,可增強其清泄相火、退熱除蒸之效。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莖。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和泥沙,曬干,習稱“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曬干。
【異名】羊胡子根、地參、連母、野蓼、蚳母。
【性味】味苦、甘,性寒。
【歸經】歸肺、胃、腎經。
【功能與主治】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熱消渴、腸燥便秘。
【注意事項】本品性寒質潤,有滑腸作用,故脾胃虛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用法用量】煎服,6~12g。
知母以身條肥大、質堅實而柔潤、嚼之味苦發黏者為佳。
知柏代茶飲
治壓力增大引起的性功能下降
【做法】
知母 10g,黃柏 10g,五味子 6g,枸杞子 15g,玫瑰花 8g,水煎代茶飲,可以加入適量冰糖調味。
【解析】
這個代茶飲中知母和黃柏放在一起是從知柏地黃丸中得到的啟發,放在一起具有滋腎陰降火的功效。壓力增大、肝郁氣滯的時候,在滋陰的同時還需要降火,用知母和黃柏就是起到這個作用。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的作用。正是因為五味子具有收斂作用,所以這個方子并不僅僅可以治療性功能下降,對于早泄的人群也有效。以上這個方子是一天的用量,可以加冰糖調下口味,每天服用,堅持服用一段時間,觀察療效,同時建議在服藥期間盡可能減少房事,養精蓄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