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渭水兩岸突厥與李唐的軍隊隔水列陣,都是劍拔弩張,旌旗蔽日,都是殺氣沖天,黑云壓頂。兩軍陣前李世民單人獨騎緩緩走上了便橋。
身邊的蕭瑀害怕了,太冒險了。萬一人家沖過來,怎么弄。李世民到底是打過惡仗的人,大場面見得多,打仗的事情確實在行。李世民跟蕭瑀說:這事我想了很久了,必須得這樣。頡利可汗敢發傾國之兵深入直接打到咱們首都長安旁邊,無非是因為知道玄武門事變剛剛發生,我剛剛登基,他認為我不可能主動迎擊突厥人馬。如果現在這個時候咱們收攏人馬閉關自守,那就坐實了人家的判斷,人家就會毫無顧忌縱兵擄掠。你想想幾十萬大軍撒開了搶東西殺人放火,你怎么弄。所以現在不能示弱,軟一點都不行。我現在一個單人匹馬的來和你談判,氣勢上就壓你一頭,表示我不怕和你打,然后千軍萬馬在我身后軍旗獵獵,感覺就是來跟你決一死戰的。這一下肯定出乎頡利可汗的意料之外。你想想頡利可汗現在是大兵深入,他其實也害怕真的干一仗。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打還是和主動權都在自己手里。這樣的以不怕干仗為前提的和談才能談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制服突厥在此一舉,決不能猶豫。便橋之上,頡利可汗也來了他跟李世民的談判最終成功了。兩天以后李世民和頡利可汗在便橋殺白馬結盟,突厥人引兵而退。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便橋之盟。
但是,這件事其實頗為可疑。第一李世民后來跟頡利可汗的談判記錄的很模糊,沒什么具體內容,只有一個大致的時間過程。第二多年以后在李靖一舉平了頡利可汗之后,李世民曾經說過現在終于可疑一雪便橋之恥了。看來這件本來是一個弘揚李世民高大上的英武神勇的案例被李世民自己看作是恥辱,那么我猜想大概還有一些沒有在史書中記載下來的內容。我個人推斷頡利可汗大概不是像李世民想象的那么廢物,好歹人家也是草原上幾十萬人的領袖,估計智商沒那么低,不是那么容易忽悠的。所以我判斷后來雙方的和談內容最終的版本其實還是以唐王朝支付了大量金銀財寶為主要內容的。我這么說并不是沒有依據。在突厥退兵之后,蕭瑀曾經跟李世民就這一次的便橋之盟有過一次深入的討論。在這場討論中太宗在解釋他為什么沒有在突厥人退兵的過程中設伏擊殺是曾經說過一句話“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當自退,志意驕惰,不復設備,然后養威伺釁,一舉可滅。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此之謂矣——《資治通鑒 唐記 七》”注意關鍵詞“啖以金帛”什么意思,說白了就是給人家錢了。而且金銀財寶給的不會少,要不然突厥人也不會既得所欲的,也不會志意驕惰。說穿了吧就是基本上滿足了頡利可汗本次南下提出的各種不合理要求。當然李世民這么做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對于李世民來說現在他最需要的就是穩定,不但是朝局的穩定同時也是國家的穩定。唐王朝到現在不過九個年頭,整個國家經過隋末戰亂沖擊國力嚴重不足,如果現在陷入跟突厥人連年征戰的泥潭,那么會不會像楊廣一樣因為三征高麗而亡國實在是很難講。所以便橋之盟對于雙方而言可以算的上是一個雙贏的結果,一個得來實惠,一個得了時間。李世民現在需要的就是穩定的時間,他需要一個穩定的時間來大展拳腳,大刀闊斧的開啟屬于自己的時代,那個時代后來被贊譽為“貞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