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驅(qū)蛔利膽法治愈蛔厥一例
王某,女,9歲。
初診∶1976年7月29日。
主訴及病史∶昨晚飯后起,突然脘腹劇痛陣陣發(fā)作,哭鬧不停,嘔吐涎沫,不能進食,口干欲飲,便秘尿黃。
診查∶脘腹偏右有壓痛,有時如細繩蠕動,下唇黏膜有小顆粒十余個;舌紅苔薄,脈乍大乍小。
辨證∶蛔蟲上逆膽道,致為蛔厥。
治法∶利膽驅(qū)蛔。
處方∶烏梅10g川黃連3g干姜3g川椒3g檳榔10g廣木香10g川軍10g土楝根皮1尺
水煎分3次服。
二診∶前方服1劑后,解大便兩次,并下蛔蟲十余條;脘腹痛止,稍有腹脹,不思納谷。仿前方去川軍,加焦楂神曲各10g,調(diào)理2日出院。
【按語】膽道蛔蟲證,與《金匱要略》所載蚘厥相類,由蛔不安臟,上逆于膽道而致。余用《金匱要略》烏梅丸加減,療效滿意。如癥狀偏寒者加桂附;偏熱者加連柏;偏虛者加參歸;偏實者加硝黃。還可選用玄胡索木香積殼等以疏泄肝膽,調(diào)理氣機以定痛。清·柯韻伯說;"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本方縣有酸苦辛味三者兼?zhèn)涞奶亻L,所以用于此證,效如樣鼓(注∶土楝根皮須洗去紅皮方可入煎)。
十九、發(fā)汗利水法治愈急性腎炎一例
劉某,男,6歲。
初診∶1969年4月8日。
主訴及病史∶3月下旬曾患猩紅熱(即丹痧),經(jīng)醫(yī)治愈,繼即發(fā)現(xiàn)面目浮腫,從目窠開始,漸次腫及全身,西醫(yī)診斷系"猩紅熱繼發(fā)腎臟炎",迭用強心利尿等針藥未效,而小便涓滴俱無,因此謝絕不治,冀以中醫(yī)方藥挽救。
診查∶一身悉腫,兩眼腫合不開,腹?jié)M而喘,陰囊腫大光亮,小便涓滴俱無者3天,舌苔薄黃,脈沉細滑。
辨證∶痧毒水濕蘊結(jié),肺氣未能宣肅,腎臟艱于排泄,證勢已入險途。
治法∶發(fā)汗利水并行。
處方∶西麻黃3g商陸5g赤苓皮10g澤瀉10g赤小豆10g河水濃煎1小碗,和入砂糖少許,頓服。
此方在當晚7時許一次服下,即得安寐,一夜計解小便有27次之多,尿量空前未有。次晨患兒周身腫脹全消,氣喘亦平,僅兩足脛微腫。再予苓術(shù)、澤瀉、陳皮等健脾化濕之藥2劑而痊。后在臨床上凡急性腎炎水腫之小便不利而體氣尚未大虛者,均采用本方,無不收效。因假定其名稱為商陸麻黃湯。
【按語】治療急性腎炎水腫實以麻黃商陸二藥之功為主。考諸家本草,麻黃有發(fā)汗、定喘、利尿三大作用。主要能宣開肺氣,肺為水之上源,能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古人常以麻黃為治水腫之主藥。商陸專能入腎利水,《名醫(yī)別錄》謂其能"主水腫脹滿",疏鑿飲子中用為治水主藥,說明古人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經(jīng)驗是正確的。至于茯苓、澤瀉、赤小豆均能利水滲濕,協(xié)同商陸、麻黃積極發(fā)揮其開泄利水作用,無相惡相忤之嫌,有相須相使之妙,施于本病自甚合拍,故能取得宏效。
二十、清熱涼血滋養(yǎng)肝腎法治愈紫癜一例
王某,男,15歲。
初診∶1978年10月29日。
主訴及病史∶4歲時曾患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經(jīng)醫(yī)治愈。今年9月間,牙齦常有滲血至今。
診查∶全身出現(xiàn)紫癜,下肢較多,牙齦及鼻腔均常出血;面黃體瘦,舌絳苔少,脈細數(shù)。血小板51×/L。
辨證∶臟陰偏虛,邪火亢盛,火盛逼血妄行。
治法∶清熱涼血,滋養(yǎng)肝腎。
處方∶水牛角10g鮮生地黃30g玄參15g粉丹皮10g白芍10g知母10g旱蓮草15g白茅根30g,3劑
二診∶紫癜散布,下肢為多,色深紫;舌上有紫皰2個已破;牙齦滲血,左眼鞏膜有出血點1個;舌赤絳苔黃,脈細數(shù)。血熱沸騰,陰分偏虛,陽絡(luò)傷則血外溢,慮生劇變,再擬清心滋腎,大清陽明之邪熱,以濟燃眉。
處方∶水牛角10g鮮生地黃60g粉丹皮10g白芍10g生石膏60g知母15g玄參20g大青葉30g鮮蘆根30g白茅根30g,3劑
三診∶癥狀減輕,效不更方,原方繼服5劑,紫癜全消,衄血亦止,余癥均退。復(fù)查血小板110×/L。再用膏方調(diào)理。
處方∶生地黃120g當歸身60g熟地黃120g白芍60g山萸肉30g太子參90g白術(shù)90g黃芪90g鱉甲150g龜版150g阿膠60g首烏90g玄參90g陳皮30g甘草30g紅棗90g蜂蜜1000g
上藥依法熬膏,每服1湯匙,日3服,如有傷風外感停服。
【按語】少兒先天不足,腎陰偏虛,陰虛則陽亢,血絡(luò)脆弱,致時發(fā)紫癜,即前人所稱"肌衄"是也。經(jīng)用補益氣血,滋養(yǎng)肝腎,健脾和胃,從固本著手,乃收全功。后未復(fù)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