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益氣養心法治愈病態竇房結綜合征一例
徐某,男,54歲。
病史:1976年10月28日起頭昏,思睡,胸悶,心里難過。血壓96/62mmHg。聽診:心率42次/分,心律規則,第一心音低,心尖部可聞及Ⅱ級收縮期雜音。經用阿托品、維生素B6、維生素C及三磷酸腺苷、輔酶A,10天,癥狀無明顯減輕,轉往某醫院診治。查心率仍44~50次/分,阿托品試驗陽性,診斷為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用阿托品、心可定、氨茶堿、潘生丁、肌醇片、冠心蘇合丸、復方丹參注射液等治療,并用黨參、黃芪、仙靈脾、毛冬青、紅花、附片、川芎、當歸等煎服,每日1劑,病情不見好轉,心率仍為46次/分,律齊。住某醫院治療,發時心率35~44次/分,自覺心慌,氣急胸悶并有壓迫感。人院后兩次阿托品試驗均為陽性,因住院治療癥狀無明顯改善,建議出院后繼續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中藥處方為:細辛15g、補骨脂9g、熟地黃15g、五味子9g、丹參15g、太子參12g、麻黃3g、黃芪9g、甘草6g。全休2個月,并避免體力勞動。經密切觀察,每日煎服1劑中藥,上方藥共服105劑,未出現副作用,但心率不見增快,發作時心率40次/分,活動后心率仍在50次/分以下,病情無變化,乃請張老診治。
初診∶1977年10月6日。
主訴∶胸悶,心慌,氣短,乏力,食欲尚正常。
診查∶面色萎黃無華,血壓偏低,脈來遲緩,舌質暗紅偏紫。阿托品試驗陽性,心率40次/分,病態竇房結綜合征。
辨證∶心氣不足,心血痹阻。
治法∶益氣養心,佐以活血通絡。
處方∶潞黨參15g炙黃芪9g當歸9g紫丹參15g川桂枝3g紅花9g炒陳皮6g炒白芍9g炙甘草3g九節菖蒲5g
二診∶1978年3月18日。上方連服90劑,證情逐步減輕,頭昏、心慌、胸悶等癥已除,精神大振,飲食睡眠均正常,已經上班工作。心率每分鐘達60次。舌偏紅,質已不紫。心氣漸復,心脾之血尚不足,再以成藥鞏固。
處方∶歸脾丸250g,每次5g;1日2次。
【按語】本例心悸,以脈遲心跳緩慢為特征,西醫診斷為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經多種中西藥治療,癥狀未見好轉,特別是細辛用量頗重,每次15g,連服100余劑,未見不良副作用,但亦未見效果。張老初診時根據其主訴及診查結果,診斷為心氣不足,無力鼓動血脈以充養全身,氣滯血瘀,絡脈痹阻,治療重在補益心氣,佐以活血通絡。用黨參、黃芪、炙甘草益氣強心,當歸、丹參、紅花活血通絡,并以桂枝、九節葛蒲溫通心氣,促使心氣振作,血行暢通。連續服藥三個月,癥狀基本消失。復診時選用成方歸脾丸,補益心脾以善其后。
六、健脾益氣、滋陰養心法治療筋惕肉瞤一例
陳某,男,49歲。
初診∶1978年11月25日。
主訴及病史∶頭昏頭脹多年,不時胸悶胸痛,心情煩躁,筋惕肉瞤,腰背酸痛,下肢清冷不和。有時易流淚,夜寐多夢,常有驚恐感。
診查∶西醫診斷為"神經衰弱癥"、"動脈硬化性心臟病"。脈細弦,舌質淡紫,苔薄白。辨證∶心脾兩虛,陽氣不振,心神不寧。
治法∶健脾益氣,調益心脾。
處方∶潞黨參15g炒白術9g桂枝3g大白芍9g炙甘草3g龍齒24g法半夏茯苓9g百合12g浮小麥12g9g
二診∶1978年12月8日。因住招待所煎藥困難,上方只服3劑,尚合病機,筋惕肉瞤已減輕,仍頭昏頭脹,胸悶胸痛,不時煩躁,腰酸且脹,下肢清冷,自覺有恐懼感。苔脈同前,仍守原意進治。
處方∶潞黨參15g炒白術9g桂枝3g白芍9g炙甘草3g當歸9g紫丹參15g延胡索9g木香5g龍齒24g川百合12g茯苓9g
三診∶1978年12月16日。先后服藥15劑,筋惕肉瞤已退,頭昏頭漲亦輕,仍胸悶胸痛,下肢清冷亦減輕,腰背尚酸痛。舌質偏淡,脈沉細。心脾初和,陽氣漸振,肝腎尚虧。準備返原籍,擬方帶回常服。
處方∶潞黨參15g全當歸9g炒白術9g紫丹參15g大白芍9g桑寄生15g川桂枝3g炙甘草3g廣木香5g青龍齒10g川百合12g津紅棗5枚
【按語】惕者,筋脈跳動,瞤者,肌肉蠕動。據方書載,多因發汗太過、津液衰少、陽氣偏虛、筋肉失養所致。本例患者1972年起發現血壓偏高,頭昏頭漲,靜坐則筋脈跳動,多方查治,曾連續服用全蝎500g、天麻2kg未效。后又從瘀血痹阻用藥,僅參三七即用1.5kg余,病情亦未緩解,筋惕肉潤越發越重。張老據其主訴,結合舌脈,認為心脾兩虛、陽氣不振、心神不寧所致,前后共服藥15劑,6年久病筋惕肉瞤得瘳,患者頗為高興,1979年1月5日特來信道謝。
綜觀上方,用參、術、苓、草健脾益氣,配歸、芍、百合、小麥滋陰養心、調益心脾,桂枝溫陽化氣,配丹參以行瘀和絡,加龍齒以鎮驚寧神,取歸芍六君、苓桂術甘、甘麥大棗諸方,加減配伍。補養而不滋膩,溫陽而不辛燥,彰其衰而緩其急,遣藥精當,故能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