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手法治愈左尺骨上段骨折并橈骨頭脫位一例
徐某,女,18歲。
主訴及病史;昨晚墜于地溝內,左手觸地跌傷,肘部腫痛不能活動而來診。
診查;左肘關節及前臂明顯腫脹,時后下方尺骨向后側成角畸形,可觸及骨擦音,異常活動,肘外后側隆凸,可觸及脫出之橈骨頭,壓痛廣泛明顯,肘關節屈伸及前臂旋轉功能均受限,腕手運云動功能及感覺未見明顯異常改變。X線示尺骨上段為矩余骨折,斷端向背側格側成角,
橈骨頭向后外側脫出。
診斷;左尺骨上段骨折并橈骨頭脫位(屈曲型)。
治療;擬手法復位夾板固定。
(1)手法復位∶患者平臥,患肢置中立位,一助手握患肢上臂中段,另一助手握腕部順勢拔伸,矯正重疊,并將前臂逐漸旋后;術者一手拇指置于脫出之橈骨頭后外側,四指置肘前方,拇指用力向內及掌側推按校骨頭,有回位聲表示橈骨頭脫出已復位成功。在兩助手拔伸下,術者兩手拇指將尺骨斷端向掌側按擠,使尺骨斷端復位置。術者一手握住已復位尺骨斷端及格骨頭部,做肘屆伸活動,無受阻即復位成功。
(2)固定方法∶在前臂掌側上段置一分骨墊,橈骨頭部置一半環型墊,均用膠布固定,在掌背側及尺橈側分別放置適度夾板,而尺側板上下端均置平墊,繃帶夾縛。固定完成后,拍片檢香,尺骨骨折已解剖復位,脫出之橈骨頭已復位。患肢屈肘懸吊胸前,囑做腕手功能鍛煉。
(3)內治∶按三期分治用藥。5天后復診,尺骨骨折對位良好,脫出之橈骨頭已復位,痛腫脹見消退,調整夾縛,每周復診調整固定1次。2周后漸做肘關節屈伸功能銀煉。5周后復查,患肢腫脹完全消退,骨折脫位均對位良好。拍片復查;骨折線稍模糊,有骨痂形成,已臨床治愈。解除固定物,外用熏洗藥,加強肘屈伸及前臂旋轉功能鍛煉。又2周后復診,患肘功能完全恢復正常。
【按語】本例屈曲型尺骨上段骨折并橈骨頭脫位,其發病機制和骨折類型很典型,對這類外傷應問清致傷機制,是辨證和立法的有利依據。
術者在復位前必須了解骨折移位及橈骨頭脫出方向,要熟知傷情,手法穩準,治自多效。
十、手法治愈右肘關節后脫位合并肱骨內上踝粉碎性骨折一例
某,女,48歲。
主訴及病史∶下電車時被人擁倒,右前臂伸直旋后位手掌觸地后,肘關節疼痛,不能活動2小時,于1985年12月7日來診。
診查∶右肘關節變形,肘窩空虛,肘后三角關系異常,肘關節搖擺,并有骨擦感。攝X線片示;右肘關節后脫位,遠端并向橈側移位,肱骨內上髁撕脫、粉碎,骨折片卡于關節內。
治療∶
(1)手法整復∶傷員仰臥,兩助手分別握持其上臂上端、前臂下端,伸直位對抗牽引3分鐘;術者雙手環抱其肘關節,四指在前,拇指在后,對向推移同時,今遠位助手漸屈肘時關節至90°。繼術者搖擺肘關節,并環抱攏聚肘關節矯正側移,再反復屈伸肘關節。功能正常,即表示骨折脫位矯正。復攝X線片;骨折、脫位矯正,解剖復位。
(2)夾板固定∶復位后行屈肘聯合夾板繃帶固定(參見案一),內上髁處置10層紗布墊;以2cm寬、20cm長彈性較好的竹片,順前臂長軸方向用膠布固定之,再以繃帶纏繞加固,屈肘90°懸吊于胸前。5天調整固定1次。
(3)內治∶以"胡氏三七活血丸"內服2周。
治療2周復查,肘關節腫痛消失,屈伸功能完全恢復正常,唯肘內側韌帶略松弛,X線示∶肱骨內上髁骨折骨折線模糊,臨床治愈。解除固定物,投"胡氏壯筋續骨丹",外用熏洗藥,并進行功能鍛煉。
【按語】肘關節后脫位臨床多見,系因伸肘旋后位手掌觸地時間接暴力致尺骨鷹嘴后移,肱骨內上髁撕脫和側方移位。此癥救治及時,復位容易,并可完全恢復功能,手法整復效果相當滿意。如延誤治療造成陳舊性損傷,則即便手法整復,功能也會受限制。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十分重要,本案2周痊愈,即是明證。
胡老整復肘關節脫位,無論后脫位或前脫位,均強調要較長時間伸直位對抗牽引,以使肌肉充分松弛。脫位遠、近兩段平行移位,骨端重疊矯正為復位奠定良好基礎。搖擺和雙手環抱及反復屈伸肘關節,既可矯正側方移位,又利于關節內骨片復位。胡老有時尚采用牽引旋轉前臂以矯正橈骨小頭脫位和肱骨內、外髁骨折移位,同時,有舒理筋脈之功效。
屈肘聯合夾板使前臂有所依托,又便于早期屈伸功能的鍛煉。后脫位,需于肘后夾板后加20層紗布墊,目的在于防止肘關節屈伸時再脫位。
新鮮肘關節脫位固定時間以2周左右為宜,以利于關節囊和肘關節周圍韌帶愈合,時間過短愈合不佳,時間過長則影響肘關節功能恢復。
幾年來,胡老用上述方法治療肘關節脫位數十例,均獲較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