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門雪,名振輝,號壺公(1902——1972),江西省婺源縣人。少年時代從安徽省歙縣名醫汪蓮石先生學醫,后就讀于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并拜江蘇省孟河派名醫丁甘仁先生為師。畢業后,留校任教,并任教務長,兼廣益中醫院醫務主任。1954年任上海第十一人民醫院顧問,1956年任上海中醫學院院長。曾當選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二、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程氏主張把傷寒與溫病學說綜合運用于臨床,臨床善用葉氏(天士)之法,擅長以輕靈之劑治病。程氏從事中醫教育工作40余年,在培養中醫人才、繼承與發揚祖國醫學遺產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程氏醫術精湛,著作甚多,現存的有《金匱講義》、《傷寒論歌訣》、《校注未刻本葉氏醫案》、《婦女經帶胎產歌訣》和《程門雪醫案》等。
一、清暑熄風法治愈暑厥一例
鄭某,女,中年。
主訴及病史;久恙之體,煩勞后感受暑氣,陡然熱高,發痙發厥。厥返之后,肢搐頭疼仍甚,熱高不退,渴欲引飲。
診查∶脈弦而數,苔黃膩。
辨證∶此素體早虛,肝用本強,煩勞之后又受暑邪,熱勝風生,引動風陽,上竄于腦,橫流四末,故見痙厥之象。證在重途,本虛標實,有正不勝邪,厥而不返之慮。
治法;清泄重鎮,以熄風陽而安腦府,固為必要,但當先以清暑之品退其壯熱,良以熱不退則風陽不平,退熱乃釜底抽薪之計也。從前病象,只能暫置不議,急則治標,古有明訓,際此標癥鴟張之時,尤當先治暑矣。列方于后,以備酌取。
處方∶羚羊片四分,生石決八錢(先煎),白池菊三錢,抱茯神三錢,益元散四錢(包煎),鮮藿佩三錢,西瓜翠衣三錢,連翹殼三錢,粉丹皮一錢半,霜桑葉三錢,竹茹葉各一錢半,鮮荷葉一角,嫩鉤鉤三錢(后下),荷梗一尺(去刺),白荷花露半斤,枇杷葉露半斤(代水煎藥)
二診∶今診脈數見平,細而弦如故,苔轉薄白。熱勢潮高潮低,頭疼肢蠕動,夢語如譫未止,
口苦無味。以癥脈論,暑邪漸化,肝陽未平,濕熱未盡。其身熱之不盡者,以素有虛熱也。目眥皆黑,經事二載不行,內有干血無疑,姑暫置之。再用平肝潛陽,安神化濕熱為繼。
處方;生白芍二錢,生石決八錢(先煎),杭菊炭二錢,鮮竹茹二錢(玫瑰花三朵同炒,)朱茯神三錢,真川貝三錢,橘白絡各一錢,鮮佩蘭一錢半,嫩鉤鉤三錢(后下)水炙,桑葉一錢半,枇杷葉露一斤(代水煎藥),鮮荷葉一角,荷梗一尺(去刺),益元散四錢(包煎)
三診;頭眩痛仍甚,帶下頻頻,腹中脹,溲赤黃。肝陰本虧,肝氣滯而肝陽升,濕熱下注,帶脈不束。暫投柔肝潛陽,化濕束帶法。
處方;大白芍二錢,稽魯豆衣三錢,左牡蠣八錢(先煎),炒杭菊二錢,朱茯神三錢,真川貝二錢,瓜萎皮三錢,鮮竹茹一錢半(玫瑰花三朵同炒),橘葉絡各一錢半,生薏仁四錢,川柏炭八分,桑嫖蛸四錢,鮮荷葉邊一圈,荷梗一尺(去刺)
【按語】干血之證是大實致虛、虛中夾實。此例虛實夾雜,標本交錯,使辨證甚為困難。程老在辨證上首先認準其高燒有暑熱、虛熱兩種因素。痙厥既是熱盛生風,又是本體肝陽化風,上犯清空而厥,流竄經絡而痙。其可慮之處,既在邪勢鴟張,又在正不勝邪、虛中生變。
治法以"急則治其標"為前提,用清署熱(益元散、連翹、藿香、佩蘭、荷葉、荷花、荷梗),平肝潛陽(羚羊、石決明、牡蠣),清泄風陽(菊花、桑葉、丹皮、鉤藤),安神(茯神、朱砂———益元散),一劑而諸癥緩和。二診、三診即轉入柔肝(白芍、稽豆衣),化痰濕(橘白、橘絡、瓜萎、川貝),化濕束帶(苡仁、黃柏、桑螵蛸)等法,取效甚捷。
此病轉機的跡象,在于二診時由高熱轉為潮熱,由痙搐而轉為肢蠕動,由昏厥而轉為頭痛,夢語如譫(已經清醒,但睡熟時有夢囈)。
至于干血勞的治法,仲景有大黃蜃蟲丸,為程老所常用。他的理論是∶"潤以濡其干,靈動入血之藥(即蟲類藥)以通其瘀,先行干血,緩用補虛。"此例當待署邪退、肝陽平、體力恢復后用之。
二、益氣養營、納氣平喘治愈虛喘一例
陶某,男,65歲。
初診∶1958年7月14日。
診查∶短氣,動則喘促,色不華。舌質淡,苔薄白,脈虛細。
辨證∶腎氣大虧,虛沖上逆,證勢嚴重。
治法∶姑擬益氣養營,而納虛沖。
處方∶吉林參一錢半(另煎沖),紫衣胡桃三枚(打),紫石英四錢(打),大熟地四錢酒洗,當歸身二錢,枸杞子二錢,山萸肉二錢炒,補骨脂一錢半,五味子六分,坎炁粉二錢(包煎)4劑
【按語】喘者氣,從少腹上沖,謂之"沖氣",是由于腎氣大虛,不能納守于下,加以中氣亦虛,中無砥柱,則奔沖于上,而為短氣喘促,以年老及腎虛者較為常見。治法以溫腎納氣、補中守氣為本,可酌配補肺降氣法,以治其標。
古人認為虛喘之證,"根于腎,關于脾,出于肺","氣生于脾,降于肺,納于腎",所以治療年老、虛弱者之喘,必須重視脾腎二臟。
本方以吉林參、當歸補氣和營;熟地、萸肉、杞子以補腎精;石英、胡桃、五味、補骨脂、坎悉等則為溫腎納氣之要藥。如有虛汗,可加重人參用量,以防虛脫;如面色蒼白,虛腫復起,可用桂、附、胡蘆巴、黑錫丹等以溫腎陽而平沖固脫,此皆為程老常用之法。
程老生前治療咳喘有幾句要言;"治喘咳不離乎肺,不限于肺";"虛喘治腎,實喘治肺";"治實必顧虛,治虛必顧實";"在肺為實,實者邪實;在腎為虛,虛者元虛"。進一步的辨證,程老則認為表邪有風溫、風寒、風燥,痰有寒痰、熱痰,或有風寒夾熱痰,風溫夾寒痰,甚至還有肺陰虛兼伏風溫之邪而致的痰紅,以及肺氣虛兼有熱痰,感冒頻繁等表里寒熱虛實夾雜等種種證型。腎虛咳喘,以中老年為多;但年輕者受寒飲冷,多言高聲,皆今肺虛,故治療咳喘也.應注意肺虛。
治療咳喘,程老喜用定喘湯,對寒郁化熱尤為適宜。有表邪者用小青龍湯;有表邪而又夾熱者加石膏,或用厚樸麻黃湯(厚樸、麻黃、石膏、杏仁、半夏、細辛、干姜、五味子、小麥)。這3方內包,括解表、平喘、止咳、化痰和清熱等法。咳喘夾熱者,除上述方劑外,輕則常用瀉白散、黛蛤散(兼見痰紅)加味。
至于《金匱》"脈沉者澤漆湯主之",程老以為是表邪漸解,要兼顧正虛,所以用紫菀,、白前止咳平喘,半夏、澤漆泄化痰飲,桂枝、生姜溫開,黃芩清熱。此外,須用人參甘以扶正補虛。從而他又體會到用生脈散來補肺,對咳輕喘重、體虛汗多者,比之人參更有針對性。
對于腎虛咳喘,程老常用的方劑是七味都氣丸、黑錫丹、腎氣丸、全鹿丸等。又仿《外科證治全生集》陽和湯法,用熟地、鹿角霜、甘草、麻黃、白芥子,配合紫菀、款冬、白前、蘇子、杏仁等藥,治療陽虛咳喘痰鳴的患者也頗有效。
程老認為;治咳喘而不善化痰,其效果是不會理想的。外邪襲肺不論是寒是熱,必然聚濕釀痰,經熱灼蒸,則更膠結,阻氣機之肅化,礙治節之下行,氣不得降,必然為咳為喘。至于腎陽不振。中氣不續,虛則不能化水。氣虛則不能布津。亦必蓄水停飲,釀成痰濕,肺氣不得下降,同樣為咳為喘。所以雖慮痰為實邪,又須顧到這些虛的因素。
化痰一法,當視為咳喘治療中主要佐法,二陳湯為通用方,痰多者加白芥子、杏仁,即六安煎;夾熱者加黃芩、貝母、海浮石、蛤殼等。消痰用白芥子、萊菔子、雪羹湯(海哲頭、荸薺);豁痰用權實、郁金、運遠志;滑痰用竹瀝、竹茹∶滌痰用皂夾丸。 葶藶大棗瀉肺湯等(用此法時須注意患者體質強弱,虛老者應慎用)。
程老治咳喘常用清肺、宣肺、肅肺等法。清肺又分兩種∶一為清養肺陰,用藥如沙參、麥冬、花粉。玉竹等∶—為清漏肺熱。用藥如桑皮地,骨皮,黃芩,馬兜鈴等。以上諸法大都配合應用。如宣肅、清肅、潤肅,清潤、清宣等,而化痰法必須經常參入,使氣機通利,當有助于取得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