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全國卷2出過這么一道高考作文題。
“二戰”期間,為了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后幸存飛機上的彈痕的分布,決定哪里彈痕多就加強哪里,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要求:結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題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很多人看完題目之后,選擇了“堅持自己的意見”,“尊重科學”這樣的論點。
但實際上,最切合題意的角度,是“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又稱為“沉默的數據”,“死人不會說話”等等。
這個詞,就來自于以上的案例。
二戰期間,沃德在調查之后認為,被多次擊中機翼的飛機仍能安全返航。但被擊中機尾的飛機卻都無法返航。因此應該加強彈痕少的機尾部分,而不是彈痕多的機翼部分。
因為“看不見的彈痕卻最致命”。
這個事跡,被記錄下來。之后,人們就用“幸存者偏差”來概括這一現象。它表示“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于幸存者時,此資訊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因為未能幸存者已不存在,無法昭示其意見,只有幸存者陣營能夠發聲。)”
但人們通常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因為幸存者偏差導致的問題,在我們生活中經常出現。
比如記者在車站挨個問,你買到票了嗎?你買到票了嗎?結果當然是都買到了。因為買不到票的人,根本不會出現在車站。
比如有些人會認為外國的書籍都是精品,比國內的要好很多。但其實是國外也有很多糟糕的書籍,但它們不會被翻譯過來,出現在我們的視線里。
又比如有人加入一個粉絲群之后,發現群里都是夸偶像的。就覺得這個偶像肯定人見人愛。但其實不喜歡TA的人根本不會加入粉絲群。
這樣“身邊即世界”,忽略“幸存者偏差”的情況,比比皆是。通常而言,我們收集到的信息,數據,都只是來源于我們身邊的人或者周圍的場景。所有的內容都是被篩選過的。
根據你的身份,你的學歷,你的性別,你的家庭環境,你所在的城市你用的手機應用等等。
注意“幸存者偏差”的意思,不是說不要做任何篩選。而是在做了篩選之后,要意識到自己做了篩選。要記住自己看到的,可能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在做重要的決策時,要盡量考慮“看不見的彈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