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弱者、還是做一個強者,這往往取決于我們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取決于外界。
選擇做一個弱者,要比選擇做一個強者承受更多
做一個強者,要做的,就是自強不息,發憤圖強。這苦嗎?是很苦,但也很酷。強者的奮斗之苦,雖然苦,但是有盼頭,也更有尊嚴。為的,就是超越當前的困局。
做一個弱者,不停地抱怨,卻不思進取。在日復一日的蹉跎中,虛度歲月,長期忍受外界鄙視的眼光。
即使偶爾能夠得到少部分人的同情,甚至幫助,那也只能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沒有人有義務持續地無私資助。
結果只能是長期忍受物質匱乏之苦。
不停地抱怨,只會讓自己沉淪
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在經歷了丈夫、孩子離世的雙重打擊后,內心極度愁悶。
這份苦悶,如何來化解呢?祥林嫂開始向周圍的人傾訴。
可是再悲慘的故事,當人們初聽的時候,可能會起同情之心,希望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可以幫助到對方。可是聽得次數多了,人們往往就會不堪其擾,導致反感。
傾訴的人,發泄了情緒,傾聽的人,卻是一種煎熬。
畢竟,人對于負能量的事物,聽得多了,本能的排斥。
更有甚者,有的人,并無同情之心。他們只會把別人的痛苦遭遇,當作茶余飯后的談資,甚至把對方的痛苦,當成奚落對方的把柄。
此時的傾訴,就是落人以柄。
那么,祥林嫂不該傾訴嗎?
也可以傾訴,只不過,傾訴需要把握一個度。期望通過傾訴,來完全化解內心的苦悶,是不可能的。
自己的坎,還是需要自己去思考、化解,完全寄托在別人身上,最終只能是換來失望、失落。
人人皆可為強者
我們有“資格"選擇做一個強者嗎?
有。
何為強者,不是有錢、有權、有資源,才能成為強者。強者,恰恰是在沒有這些的時候,才顯露出他們的“強者本色”。
內心是最柔軟的地方,但是,一個人,只有武裝到心靈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內心的力量,才是我們對抗一切的“原動力”。
《一個人的村莊》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落在一個人一生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誰也幫不了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段難熬的冬季,別人進不來,無能為力,我們唯有靠自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唯有自強,我們才能迎來柳暗花明的一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