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官員
1,無知
林則徐因為禁煙,已被中國的輿論過度地贊美,人們容易忽略他的一些不足。
為了應對鴉片輸入導致財政上的巨大損失,林則徐建議中國自己種植罌粟,生產鴉片。
他的禁煙措施是收繳所有煙具,令吸食鴉片者在一年內戒煙。最奇妙之處是,他竟然自稱有能治療煙癮的藥方。
1839年9月,道光皇帝命林則徐核實一個關于英國人購買數以千計中國兒童的傳聞。
林則徐回奏皇帝說:“外國地廣人稀……故以人為貴,且夷俗女重于男,更不肯(以左道)戕其(女孩兒)生命。”他還告訴皇帝,外國人的鴉片是用罌粟的汁液拌上人肉混合制成的,并推論說:“以臣所見,則系宰割烏鴉與罌粟之液同漬一池,遂成鴉片。竊想夷人死即棄尸,一任烏鳶啄肉,是以夷書所載外國之鴉有高至數尺者。”
以上他對外國人風俗、鴉片制法的種種無知看法,足夠令人驚詫。
第三任抗英欽差大臣裕謙也有新奇的觀點。他承認,清朝水師不是英國戰艦的對手,清軍必須在陸戰中戰勝英軍。裕謙的必勝理由竟然是“夷刀不能遠刺,夷人腰硬腿直,一擊即倒”。
最為無知的莫過于揚威將軍奕經。在抗擊英軍前,他到關帝廟祈禱,求到一支簽:
不遇虎頭人一喚,全家誰保汝平安?
奕經將此奉為神諭,于是下令在寅年寅月寅日寅時(1842年3月10日上午3時—5時),由穿著虎皮的四川土著首先對英軍發起攻擊。
他還把一塊虎頭骨投進一個龍潭,想把龍激起來攻擊英國人。道光支持奕經的計劃,并在他的奏折后批示“必能成此大功。”
而3月初正是齊膝深的冰雪融化的時候,連綿的陰雨導致道路泥濘不堪。擔任運輸的民夫逃亡過半,當地百姓也為了躲避軍隊的襲擾,帶著財物逃跑。清軍只得在寒冷、潮濕和饑餓的情況下作戰。期間,有3000名不愿為滿人效命的清兵投靠了英軍。
2,欺騙
清朝官員的另一特點就是欺騙,特別是向皇帝匯報對英戰況時,尤其如此。
楊芳無法打敗英國人,一面同意讓英國人恢復貿易,另一面卻把清軍的潰敗說成是勝利。他甚至秘密派廣州知府知會義律,雙方可以裝模作樣地打一仗,以便糊弄皇帝。起初,道光皇帝還信以為真,在楊芳這份奏折上批道:“朕日夜……企盼捷音之至。”“危城立保無虞,若非朕之參贊大臣果勇侯楊芳,其孰能之?可嘉之處,筆難宣述。”
直到楊芳向道光坦白實情,道光勃然大怒,下令將他革職,繼續留在廣州戴罪立功。
裕謙在給道光的奏折中,同樣粉飾戰績。他聲稱在舟山抗英之戰中,重創并擊退了英國軍艦,“殺夷無算”,終因敵眾我寡而戰敗。實際上,英軍僅戰死2人,傷27人。在守衛鎮海失敗后,裕謙服毒自殺。
盡管花費了大約3000萬兩白銀、動用了成千上萬的士兵,奉有神諭的奕經還是失敗了。他仍然期望通過夸大和編造戰功來蒙蔽皇帝。幸運的是,道光宣稱他個人對戰敗負責,撤銷了對奕經的死刑判決。最后,他被流放到新疆,死于瘧疾。
清朝官員不僅敢欺騙皇帝,也竟然向英國人出示偽造的道光皇帝授權的上諭。好在英國人沒有發現自己被騙,否則肯定會怒氣沖沖地沖出談判的大殿,回到軍艦上開炮轟擊南京城。
在簽訂《南京條約》時,現場準備了4份條約,每份均由漢文、英文書寫,并用絲帶綁在一起,以防“那些狡猾的先生為了蒙蔽他們的皇上”抽出其中的部分內容。
3,戒心
鴉片戰爭前夕的清朝更關注國內的穩定,而不是全力對付英國人。
行商是通過與外國人打交道為生、賺錢的“行家”,還包括專門為外國人提供服務而謀生的數以千計的買辦、廚師、清潔工和零售商。然而,林則徐十分厭惡和不信任這些人。
琦善在向皇帝的報告中,也擔心當地百姓對國家的忠誠:“查粵省民風,澆薄而貪……華洋雜處,習見為常,且率多與夷浹恰。”
對于清軍失利,將領們往往認為大量的內奸是造成敗局的首要原因之一。
4,甩鍋
在中國,常常把戰爭的失敗歸咎于己方的那些當事人,特別是清廷的腐敗、猶疑和無能,而不是英國人的問題。
琦善就是這樣一位被徹底妖魔化的大臣。人們指責琦善有計劃地破壞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收受英國人的賄賂,拆除防御工事、解散增援部隊。在中國的教科書里,琦善的罪行要比英國人的任何罪行都可恥很多倍,是“可恥的賣國賊”、“奸臣”。
不過,琦善是賣國賊的說法,未必真實可信。
抗英戰爭剛開始即遭失敗,震驚之余,林則徐試圖把自己的責任推給琦善。
琦善接替林則徐擔任了欽差大臣。在一個半月的對英談判中,他盡其所能地拒絕對方的所有要求。琦善清楚清軍的軍備和士氣情況,對取得抗英戰爭勝利不抱幻想。
在遭遇外交和軍事上的慘敗后,道光皇帝把一切問題推到他的欽差大臣身上。琦善被鎖拿入京,家產被充入國庫。幸運的是,道光皇帝免除了琦善的死刑,改為流放,之后恢復了他的職位,直到1854年去世。
英國的官員
1,特殊的時代
對于英帝國如何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這個問題,舊有的歷史學家觀點是基督教的文明使命和自由貿易使然,或者是含糊其辭地認為是“無意中”得到的。
在馬列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國內的觀點傾向于陰謀論,即受工業擴張和貪婪心的驅使,英帝國蓄謀攫取資源和土地,鴉片戰爭更是如此。最近,有英國人認為英國對外擴張是為了追求炫耀軍事力量、保證海上通道的安全和尋找新的投資機會。但是,這些理論都忽略了當時英帝國的情況:
即在陌生的環境里,在特殊的壓力下,由不懂當地語言文字且長期與國內訊息隔絕的當事人制定對外政策。
2,義律
發動英國對華鴉片戰爭的查理·義律集以上特點于一身:他既有帝國主義者的野心,也慣于投機取巧;既有責任心,又于心不安;既偽善,又自欺。
義律是個貴族出身的廢奴主義者,本能地厭惡鴉片貿易以及與鴉片相關的一切,但也清楚鴉片貿易對英國經濟的重要性。
作為駐華商務總監督,義律的職責是維護英國在廣州的利益,保護英國公民免受外國的攻擊,而不管他們做了什么。他認為在極端情況下,通過戰爭來維持自由貿易是正當合理的。
一方面,義律認為鴉片走私活動是“每一個有人性的人都應該譴責”的。另一面,他又熱切地希望中國能將其合法化。因為這樣就會由中國背負道義上的全部責任,并帶動鴉片價格的下降,從而阻止英國人從事這項貿易。
面對林則徐的嚴厲禁煙舉措,義律做了兩件被中國歷史學家們視為陰謀詭計的事。第一件,他同意交給林則徐20283箱英國的鴉片;第二件,他向驚慌失措的商人們保證,英國政府將對被沒收的財產負責。通過這兩招,義律就把個人的經濟糾紛變成了國家的事情,為英國政府向中國宣戰找到了理由。
林則徐不斷向義律施加巨大的壓力,要求他趕走英國的鴉片船。此時,英國人不僅要交出鴉片,還要簽具甘結,保證以后不再往中國運送鴉片,否則將被處死。
然而,義律擔心簽具甘結將會導致對英國人的大規模殺戮,自己又無法控制英國的鴉片貿易,只得求助于英國出兵了。
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義律放棄了帕麥斯頓提出的幾乎所有要求,即開放五個通商口岸,派駐領事,治外法權等。義律認為,要求賠償銷毀鴉片所造成的損失是合理的,但不應過分侮辱中國人,要從長遠利益著眼。他和中國的欽差大臣達成的協議是:廣州交600萬元贖金,欽差大臣和外省軍隊保證在6天內撤到距離廣州至少60英里之外,出城時不許打旗子或者演奏音樂。
顯然,與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相比,義律要求的條款是相當溫和的。
英國國內指責他對中國手下留情,對中國人太仁慈了。隨后,他的全權代表職責也被解除,改由強硬派的璞鼎查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