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貨
通貨(currency)即通用貨幣,或者流通中的貨幣,簡單說就是各國央行發行的紙幣和硬幣。比如人民幣,美元,英鎊,歐元等。
2.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貨幣是一種價值尺度,是一把尺子。但是這把尺子的刻度在隨時變化。
當流通中貨幣的供給超過需求,錢太多了之后錢不值錢,相應的物價就更高,這就是所謂通貨膨脹;反之流通中貨幣的供給小于需求,錢太少了之后錢就更值錢,相應的物價就會降低,這就是通貨緊縮。
3.如何衡量
理論上來說,通脹或者通縮率=貨幣供需差/貨幣實際需要量,這符合我們的定義。但是分母貨幣實際需要量無法統計。所以實際生活中常用CPI(也就是之前提到過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變動來表示。210. 十句話講明白CPI
4.合理區間
我們討論任何一個指標,無非是看它的定義,它衡量什么,以及其合理區間。
一般認為,經濟的最優狀態是“溫和的通貨膨脹”,也就是物價持續稍稍上漲的狀態。所謂的溫和指的是CPI每年的增幅在2%到3%。如果超過太多,就變成了惡性通脹。反之如果CPI增幅過低甚至長期為負,就會出現通貨緊縮甚至惡性通貨緊縮。
5.為什么通脹目標不設定為0
為什么溫和的通脹被認為對經濟最好呢?我認為有這么幾個原因。
首先,社會發展的本質是通貨緊縮。2008年花8000元買了一臺電腦,現在這臺電腦連最基本的程序都運行不了。現在這臺電腦能賣出去80就不錯了。反之,現在花8000元能買到的電腦比2008年的性能要好很多倍。隨著科技社會發展,大部分商品其實在貶值。
其次,貨幣的本質是方便交易的媒介。隨著經濟發展,市場上的交易越來越頻繁,對貨幣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多。所以銀行多印錢,貨幣變多是一種自然趨勢。
第三,有一個很現實的考慮。美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經濟學會議討論過通脹預期設定的問題。假如通脹預期設定為0,瞄著0去就很容易變成負數,造成通貨緊縮。通貨緊縮的社會危害很嚴重。
6.通縮比通脹更危險
按理說有溫和的通貨膨脹就應該有溫和的通貨緊縮,這本身是對稱的過程。理論上如此。但是實際上通縮很容易引發經濟危機甚至社會危機。
通貨緊縮,按說錢更值錢,物價下降,聽起來是好事啊。然而假如物價持續下跌,今天平板電腦賣8000,你感覺過一陣子估計就賣7000了,大家都這么想,就都不愿意花錢消費。另外,錢更值錢,人們就更不愿意把手里的錢拿去投資,攥在手里就能升值。總之,大家既不愿意消費也不愿意投資。
對于生產商來說也是。開始做平板電腦還能賣8000,做好了就只能賣7000了,商家也不愿意再生產了。這樣一來,市場上流通的錢就越來越少,做生意都找不到錢,就容易引發經濟大蕭條。
近20年的日本,金融危機后的歐洲,以及經濟不景氣的二三線城市皆是如此。
7.通縮帶來的社會危機
更嚴重的,通縮還會帶來社會危機。
生意做不了,商家開不了鍋,只好減薪或者裁員。行為經濟學說人們是“損失厭惡”的。發了5000元工資和發了6000元工資又扣掉你1000元,后者的感覺更加不爽。通脹期間,雖然物價在漲,但是工資也在漲(有可能物價漲的還更快)。但是人們看著自己的工資越來越高,腦子轉不過這個彎,心理上還比較滿意。
通縮期間,工資下降,雖然物價也下降了,但是很可能物價下降的又沒有工資下降那么快,所以人們會非常不爽。生意做不下去,不光是降薪的問題,還會導致大規模裁員。那么多人下崗,沒有工作,是很大的社會隱患。
8.為什么尺子會影響被測量東西的長短
你可能會說,我腦子可是轉的過來,假如現在在所有人的賬戶上都加一個零,在所有商品的價格上也加一個零,那什么也沒變啊,著啥急啊?
可是通脹或者通縮發生時,貨幣在全社會中的分配絕對不會這么快速和均勻。假如長期來說貨幣是水,短期來說貨幣更像蜜。對于社會中的每個人來說,感受到的可不是物價和工資一起上漲且漲幅一致。
9.比特幣的弊端
古代貨幣是金本位,也就是貨幣本身是用貴金屬做成的,本身是有價值的。然而,金本位時期貨幣最容易出現通貨緊縮,因為金屬的數量是有限的。比如,唐武宗時期將全國佛寺的銅像都熔化鑄成銅錢,這才緩解了通貨緊縮。明朝通貨緊縮嚴重,卻恰逢大航海時代大量白銀涌入中國,解決了通貨緊縮的現象。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比特幣的一個嚴重弊端。作為一種總數有限的貨幣,比特幣其實類似金本位時期的貨幣,很容易造成錢荒的通貨緊縮。
10.關于通貨緊縮的生活啟示
前面提到現代社會的本質是通貨緊縮。東西變得越來越易得,越來越不值錢。在這樣的環境中,大多數消費終會貶值。這也是之前提到的《窮爸爸和富爸爸》這本書的核心觀點。
車子,電子產品等都會折舊,都需要更多的錢來保養,這些都是消費品。房子,基金,自己的頭腦和身體,這些都是能增值的東西,錢花在這些上面才是投資。找到能夠增值的資產進行投資才是明智的選擇。
香帥《北大金融學課》
薛兆豐的經濟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