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宋·蘇軾《江城子·鳳凰山下》
又是一年“賞荷”季,夏荷之美,美到令人心醉。
荷花,又稱蓮花、芙蓉。在古文書和詩詞里,又有芙蕖、菡萏、水蕓、澤芝、水芝等雅稱。考古專家們曾在大約二億年前的侏羅紀地層中,發現過蓮的花粉化石。在距今五千多年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和糧食放在一起的兩粒古蓮子。可見,荷花是我國最古老的名花之一。
“賞荷”曾是很多地方古人過盛夏的一種風俗。
古人是如何賞荷的呢?
形式多樣:有各具特色的池賞|盆賞|瓶賞;
內容豐富:觀荷色|聞荷香|賞荷姿|品荷韻;
余味悠長:聽荷 | 畫荷 | 尋荷 | 采荷 | 嘗荷;
賞花中仙子,做人中君子。
形式多樣:或大或小,各有特色
三千多年前,《詩經》就有關于荷花的文字記載,證明在水灘和濕地,長有荷花。
古人暑月賞荷花,講究涼爽,最佳時間是雨后,最佳地點一般選擇略高出水面的亭榭等,最好有涼意習習的風。
為了方便觀賞游玩,人們開始挖池種荷,筑亭賞荷。
「池賞」
據《六韜·文伐》記載,公元473年,吳王夫差在太湖之濱的靈巖山館娃宮(今江蘇吳縣)為西施賞荷而修筑“玩花池”,池內移植野生紅蓮,這開創了古時最高規格的賞荷方式——“池賞”。
漢以后,據古籍《三輔黃圖》記載:“西漢武帝鑿“太液池”,植荷、仿制江南“越女舟”,出現了較早的在人工水景中蕩舟賞蓮的記錄。
到隋唐時,“池賞技術”已經很成熟,皇家開始修建賞荷主題園林,如今西安的幾個景點大唐芙蓉園、華清池都和唐代皇家避暑賞荷有關。
《開元天寶遺事》“解語花”條稱,“太液池有千葉白蓮,數枝盛開,帝與貴戚宴賞焉。”
民間的文人墨客也常常在自己的庭院中種植蓮花。唐代詩人白居易從吳中赴洛陽任職,將白蓮帶到北方栽培成功,在他的詩作《種白蓮》中有記載。
宋代蘇漢臣 《荷塘消夏圖》
宋代理學師周敦頤擔任知南康君時,就曾在府署東側挖池栽蓮,取名“愛蓮池”,以蓮自居,于是有了眾所周知的《愛蓮說》。
南宋以后,人們注重庭院蓮池造景。南宋都城臨安的“曲院風荷”后來倍受乾隆喜愛,很多江南私家園林都出現了大量賞荷景點與建筑,僅蘇州拙政園就有荷風四面亭、聽雨軒、留聽閣等多處。
臺灣故宮博物院藏清代院本《十二月令圖軸》之六月
這幅畫描繪了古人納涼賞荷的優雅生活,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荷塘和那無數田田荷葉,有人在池塘采蓮,有人在乘風劃船,使人感覺萬頃清涼,水上風來,暗香浮動。
到明清時,“池賞”已成為古人夏日生活的一種日常。明代,蘇州人把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當成荷花的生日,這一天坐船賞荷最為壯觀。清代,在庭院開鑿荷池已是講究人家的“標配”。
清陳枚繪《月漫清游圖》之《游湖賞荷》
現代,很多地區都有專門的“賞蓮”公園或景點,這也就是當年古人“池賞”的好去處,如北京圓明園和蓮花池公園、杭州西湖和西溪濕地洪園“東關荷塘”、南京玄武湖、深圳洪湖公園、西安的大唐芙蓉園和興慶公園等。
「盆賞」
生命力極強的蓮花不僅能在大小湖泊和池塘中一展風采,而且能在缸、盆、甚至很小的碗中盡情綻放,裝點人間。
所謂“盆賞”,就是猶如欣賞盆景一樣,欣賞種植在水缸,水盆、乃至水碗之內的荷花,常見于園林小品中。
清金佩繪《續修婁東志圖卷》中的盆荷
荷花盆栽最早約始于東漢,成都北郊鳳凰山古墓曾出土盆栽荷花的泥塑,最初主要用于私家庭院觀賞。
東晉王羲之《柬書堂貼》中說:“敝宇今歲植得千葉者數盆。亦便發花,相繼不絕,今已開二十余枝矣,頗有可觀”,意為他種植的盆栽重瓣荷花開了二十多朵,頗為壯觀。
《花史》中曾記載宋孝宗在池塘中放置水缸,內種植荷花,這種方法至今仍廣為沿用。
明代以后,人們開始在碗里培植一種叫做“碗蓮”的微型蓮花,因其具有小巧雅致、亭亭可愛的特點,備受江南人民的喜愛。明高濂《遵生八箋》,記有很詳盡的用蓮子播種盆蓮(碗蓮)法的方法。
深圳洪湖公園荷花文化節展覽的微型碗蓮
荷花用于插花起源于佛教的“借花獻佛”。
古人用荷花插花
據初唐《南史》載:“有獻蓮花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花不萎”。
“瓶賞”最晚在唐宋時已頗為流行,蘇軾在《格物粗談》曾談到瓶養荷花“將花削尖簪,則花開且久”。
在明清時風氣尤濃。袁宏道在《瓶史》中品第花枝時,認為:“蓮花碧臺,錦邊為上”,可以說荷花是插花藝術中運用最早的材料之一。
內容豐富:仙子起舞,清香縈繞
觀荷色,艷而不妖,媚而不俗。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荷有朱荷、白荷、粉荷、黃荷等色。古人觀荷色,很多采用了與荷葉、水流相對比的方法,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一“碧”一 “紅” 給人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
詩仙李太白在《古風》中可謂把荷之色描寫絕了:
“碧荷生幽泉,朝日艷且鮮。秋花冒綠水,密葉羅青煙。秀色粉絕世,馨香誰為傳?”
魏曹植《洛神賦》:“灼灼芙蕖出綠波”,以荷花的色澤美襯托女子的皮膚粉嫩醉人。
荷花和翠綠的荷葉是天然的最佳搭配,花色襯托綠色的鮮嫩欲滴,色彩對比鮮明,顯得清麗脫俗。
聞荷香,荷香清遠,沁人心脾。
唐代詩人孟浩然有“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清風徐來,陣陣荷香,香味飄進水里,溜進鼻子,留在衣服上。
賞荷姿,水波蕩漾,隨風搖曳。
周邦彥的“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被譽為寫荷姿最佳名句。
一一風荷舉
荷葉上的雨珠在朝陽下漸漸變干,看上去更加碧綠凈潔,一張張圓圓的荷葉鋪滿水面。一株株荷花亭亭玉立在荷葉間,微風吹過,微微顫動著更顯豐姿綽約。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稱贊此語“真能得荷之神理”,寥寥幾筆,將荷的搖曳多姿、神清骨秀寫盡,營造出一種清新恬靜的境界。
品荷韻,芙蓉仙子,清麗脫俗。
出水芙蓉,天然去雕飾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是一種自然清新美,更是一種追求自然本色、真實誠摯和不落俗套的意境美。
荷花作為著名的觀賞花卉和重要的水生經濟作物,倍受人們喜愛。許多文人墨客為題,托物言志,自喻清廉高潔的品質,為我們留下了大量詩詞歌賦。
余味悠長:盛夏姿色,任君采擷
聽荷 | 畫荷 | 尋荷 | 采荷 | 嘗荷
聽荷:聆荷觀雨
荷有風荷、晴荷、雨荷。“滿塘素紅碧,風起玉珠落”,在寂靜的夜晚,小池塘邊,認真聽荷,我們仿佛能聽到荷葉上的水珠滑落的聲音,聽到草葉舒展和荷花綻放的聲音。
聽,花開的聲音
“驟雨過,珍珠亂撒,打遍新荷”,雨中聽荷,淅淅瀝瀝的雨點打落在荷葉上,那錯落有致的聲音,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初荷未聚塵”的清純。
源自李商隱的“留得枯荷聽雨聲”,蘇州拙政園設有留聽閣四周開窗,是賞秋荷聽雨的絕佳處。
荷花池畔,風輕雨柔,雨中聽荷,這是生活的享受,是人生的妙趣。
畫荷:描摹寫意
荷花最早是以裝飾紋樣被應用到各種各樣的工藝品中的,如周朝就有蓮花造型壺、蓮花瓣紋青銅器,在陶器、瓷器及壁畫中都有蓮花圖案。
東漢《弋射收獲圖》
荷花最早進入繪畫的實物遺存是東漢《弋射收獲圖》,但所畫荷并非描繪荷之風貌,到唐代才開始有以蓮荷為題材的繪畫。
清代吳應貞《荷花圖》
古人畫荷,較多地以真實描繪荷花的本身形象為重。
張大千 寫意荷花
明清以后,才開始有水墨大寫意的荷花出現。
尋荷:覓得珍品
古人欣賞荷花,必須有清澈的流水,靈動的水鳥、青翠的荷葉以及休閑的游船相伴。
李清照《如夢令》“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隔著詩詞,我們可以感受到劃著小船穿梭到荷塘深處,尋找荷中珍品,近距離感受花中君子的那種場面。
采荷:采菱覓荷
屈原為了彰顯自身獨特的審美個性和高潔的品格,在《離騷》中提到,“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用荷葉制成上衣,荷花做下衣。
佚名 《采蓮消夏圖》
江南的河塘、溝渠縱橫交錯,水面生長著荷藕、雞頭(芡實)和菱角,星羅棋布的池塘絕大多數都被用來種藕養魚。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一首漢樂府民歌勾勒出了江南水鄉采菱覓荷的詩情畫意。
嘗荷:特色荷宴
早在商周時代,荷已被先人們普遍食用。《周書》記載“魚龍成則藪澤竭,澤竭則蓮藕掘”,豐年,蓮藕是人們喜食的佳肴,荒年,則是救命之物。
歷代有關蓮藕和蓮子的菜肴種類繁多,制作精細。荷葉多用來輔助,用荷葉包裹蒸,煮、烤的食物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味。自古就有荷葉叫花雞、荷葉包飯等經典“荷”菜。
荷花可食用,可制酒。
荷露茶,用荷葉上收取的滴滴露水來煮的茶。
清代郎世寧《弘歷觀荷撫琴圖》
乾隆熟讀茶圣陸羽的《茶經》,對煮茶用水極為講究,他曾在承德避暑山莊令人收集荷葉上的露水來烹茶,一邊品荷葉茶彈琴,一邊欣賞滿堂荷色,旁邊還擺設有瓶荷,別有一番韻味。
荷葉酒,將荷葉與荷莖一并摘下來,通開葉與莖的連接處,將莖彎成象鼻狀,將酒倒入這碧綠的“荷葉酒杯”里,酒會順著空心的荷莖緩緩而下,慢慢小口飲。
荷葉酒始于魏晉,盛于唐宋。這種帶梗鮮葉制成的一次性酒杯被命名為“碧筒杯”,用今天的話說,就像是自帶固定吸管的酒杯。
荷葉形吸杯
蘇東坡在《泛舟城南會者五人分韻賦詩》中曰:“碧筒時作象鼻彎,白酒微帶荷心苦。”
上述說法道出了古人在夏季巧飲“荷心苦”,喝荷葉酒順利度夏的奧秘。
韓愈的“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寫盡了蓮藕的藥用價值。
荷花“全身上下”都是寶,蓮除供食用,藥用,觀賞外,還有很多妙用。古書記載,荷葉煎湯還能洗凈錫器,唐玄宗曾以芙蓉花汁調香粉作御墨。
現實啟示:花中仙子,人中君子
盛夏,是荷花生長最旺盛的時節。
細品花中仙子那“中通外直”的正直與豁達、“不蔓不枝”的品格,還有那“香遠益清”的君子之風和“亭亭凈植”的君子之雅,可以陶冶情操,美化生活。
田田荷葉,亭亭荷花。
荷之清,荷之雅,荷之正,荷之廉,令人神往。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周敦頤《愛蓮說》
古人賞荷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余味悠長,相比于古人,我們今天還多了一項“攝荷”的樂趣,很多攝影愛好者,都已經在荷塘邊“咔擦咔擦”地尋找那一份荷之風韻了。
你我不妨發揚古人賞荷的優良傳統,取其精髓,漫步荷海,開啟詩情畫意,浪漫醉人的“賞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