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過年哪里去?奧特曼決定去廈門,廈門城市漂亮衛生,環境優美,是著名的海上花園旅游城市。
在網上做了攻略,離開上海的濕冷,去南方過一個溫暖的新年。
因為準備在廈門待時間多一點,奧特曼摒棄了跟團游,確定自由行,在網上購好了車票,訂好了旅社。并且在元月十九日一早,與太太兩人,開始了我們的行程。
參考了一下,坐動車只八個小時就可到達,所以果斷放棄了飛機,只是春運期間車票與旅館緊張,奧特曼早早在上作了攻略,這是與太太元月19日在虹橋車站上的D3121次列車。
列車到達廈門北站的時間是下午4點,車站離奧特曼訂的民宿還有十幾公里,一路乘地鐵,倒公交,我們來到了這鷺島的海邊景區___曾厝垵。
廈門的第一印象不錯,海灘漂亮,街道干凈,整潔,道旁栽的綠化樹凈是椰樹,筆直,翠綠,好嗨。氣溫也比上海高了10來度,有點小陽春的感覺。
環島路也是廈門馬拉松賽的主賽道,被國際譽為世界最美的馬拉松賽道。路間的綠化鑲嵌有《鼓浪嶼之波》的樂譜,路旁有馬拉松塑像,路旁紅色道路的部分只限行人通行。繞著環島路騎自行車,聆聽海浪,輕拂海風,也是一種享受。
曾厝垵是廈門的著名景點,福建方言,曾厝垵就是曾家村的意思,這里改革開放前是個靠海的小漁村,因為海灘漂亮,如今成了熱鬧的景點。被贊為全國最文藝村寨。
奧特曼所定的民宿就在熱鬧的曾厝垵街上,離海邊不到100米,過馬路就是。但是也有缺點,因為挨著店面,太熱鬧了,晚上很喧鬧,不過到晚上九點半以后,游人散盡就安靜了。
到了旅店,收拾好行李,我和太太立刻上街轉轉,看看有什么廈門的特色小吃可以當晚餐。
這里的店面一家挨著一家,賽過上海的城隍廟或是西塘,朱家角。福建人很會做生意,店面搞得古色古香,不少店看著都像是百年老店。
這里的燒烤攤布置得非常有特色,烤海鮮價錢也不貴,烤生蠔一元一個,奧特曼要了幾串烤海螺肉和烤魷魚,味道相當不錯。
前面居然還有一個印度飛餅的鋪子,里面耍手藝的是正宗的印度人。
雖然這些藝人的手法熟練,然25元一個飛餅還是價格過高,游人是看的多,買的少,不像有些網紅的鋪子門口排成了長龍。
看著這琳瑯滿目的鋪子,哪里還有點文藝小清新的影子,純粹是逐利的商業模式。
來這里前奧特曼沒有見識過閩南的特色沙茶面和土筍凍。那么就嘗嘗試試看啦。
這就是閩南特色土筍凍,相傳發明人是民族英雄鄭成功。 它主要原料是海灘的一種蠕蟲,經過熬煮,蟲體所含膠質溶入水中,冷卻后即凝結成塊狀,其肉清,味美甘鮮。配上好醬油、陳醋、蒜蓉。
這沙茶面是廈門的著名小吃,沙茶面據說是源自華僑帶回的東南亞菜系,面里放的沙茶醬由十多種原料配制,口味咸鮮微辣,有點甜。很配奧特曼胃口。
這景區小吃價格不菲,一碟土筍凍20元,一碗海鮮沙茶面35元。
當夜無話睡到自然醒,第二天奧特曼的行程是湖里山炮臺,南普陀寺,還有廈門大學,這幾個地方相距都不遠,但是由于去廈門大學參觀需要提前3天預約,沒預約上只好放棄了,然后去了一個萬石植物園。
上午八點半,乘坐29路公交,只3站路便到了胡里山炮臺。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后,時任閩浙總督的顏伯燾歷時8個月、耗銀200萬兩,以花崗巖代替沙袋,在廈門島南岸構筑“當時中國最堅固的線式永久性炮兵工事”——石壁炮臺。也就是胡里山炮臺的前身。
1841年4月,英軍再次進攻廈門,顏伯燾帶領清軍藤牌兵虎兵親赴石壁炮臺應戰,但在英軍堅船利炮面前,清軍毫無招架之力,不到二十分鐘,耗資200萬兩白銀的石壁炮臺失守。
1888年,閩浙總督卞寶第啟奏皇帝,建議在閩江口及廈門口岸建造新式炮臺,購置德國克虜伯大炮安放,光緒帝依準,但同時飭令卞寶第“本省自行籌款購買”等。胡里山炮臺開始籌建。
1894年,炮臺正式動工興建,歷經二年零八個月的“鑿平山石,開辟路徑,堅筑臺基”,“并開砌暗道,筑造護墻、城垛、戰坪、彈藥庫、兵房、軍裝房、官廳以及圍墻城門石溝暨山頂望廳、電井、海岸等工”。
1896年十一月初八,胡里山炮臺終于竣工。
整個建筑結合歐洲半地堡式和中國明清時期防御陣地的結構模式,形成較為科學合理的防御體系。
用優質花崗巖筑成的城門、城墻、城樓、護城壕、清兵營房和炮臺等如今保留完整,是研究我國海防軍事史、洋務運動史和兵工構筑技術的珍貴史跡。
炮臺用花崗石條建造,并以烏樟樹汁和石炭、糯米拌泥沙夯筑而成,堅固異常。
這是炮臺城樓上'天南鎖鑰'四個大字。
為了吸引游客,這里每天都有清軍炮兵操練表演,我們有幸趕上了,到8點半,只見在統帥的帶領下,一隊清兵至城墻上列隊過來,來到廣場列隊操練,胡里山炮臺以隆重的“迎客儀式”迎接八方游客。“迎客儀式”所表現的是福建水師提督帶領眾將士打開大門、起舞迎客的場景,在接受游客檢閱的同時,宣揚炮臺“八閩門戶、天南鎖鑰”的威武。
須臾之間,只見紅旗招展,士兵們氣勢盎然,在這里做威武雄壯的隊列操表演迎客。
這些被稱為震天雷的炮,當年在守衛海防線也立過汗馬功勞。
這門炮,看著挺精致,奧特曼以為就是大名鼎鼎的克虜伯炮。其實不然,這是當年向德國訂購克虜伯炮時他贈送的副炮。
當年炮臺的指揮所,是歐式的建筑,今天奧特曼在里面看了一場立體的3D電影演示。
介紹胡里山炮臺的歷史淵源,舊中國的海防積重難返,落后就要挨打,這是血的教訓。
?清光緒19年(1893年),胡里山炮臺兩門克虜伯大炮自德國的埃森港運至閩江口起頓船廠。由于克虜伯大炮十分龐大,不可能整尊運送,只有將其拆分裝運,拆分的部件共11個。
?兩尊炮的廠價為16萬兩白銀,德國運至閩江口的海運及保險費用為4萬。這些耗資巨大的“新式武器”風雨飄搖,日夜兼程,終于從地球的西側駛向了東方的國度。
?這門砲可不是克虜伯巨炮,它只是供游客拍照用的“花架炮”,是“銀樣臘槍頭”。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克虜伯大炮,其口徑280毫米,炮重87噸,炮長13.9米,仰角可達30度,有效射程19760米,威力巨大。
當年炮臺布置了有兩臺克虜伯大炮,在1937年的抗日戰爭中,還擊沉了日寇的一輛軍艦,炮臺淪陷后,日本人把不少的炮都推入大海,唯獨這兩門炮他推不動,因為太沉了,最后只拆了一些部件,然而,幸存下來的兩門炮在58年大煉鋼鐵時,居然給毀掉了一門。
被毀的那門大炮的炮臺還在,就在這門炮的左邊,現在變成了對金門宣傳指揮部的舊址。
胡里山炮臺的克虜伯大炮曾被鑒定為“世界現存原址上最古老最大的十九世紀海岸炮”,并榮獲大世界基尼斯最佳項目獎。
其實這個榮譽應該歸功于德國。
10點鐘,在炮臺上又開始了紅夷火炮清兵操演。我們好好的觀賞了這場表演。
它以炮臺為表演場地。以胡里山炮臺清兵操演紅夷大炮作為嶄新切入點,反映了明清時期廈門港炮臺當年的軍事盛況。火炮清兵的歷史原型為清朝八旗軍中正紅旗、正黃旗儀仗隊列和操炮演示。
由胡里山炮臺出來繼續乘公交來到廈門南普陀寺。南普陀寺位于廈門五老峰下,占地面積約25.8萬平方米,始建于唐朝末年,距今約有1200年左右時間,被譽為廈門八景之一。它的建筑風格獨特,有著濃厚的閩南特色,翹檐、彩瓷鑲嵌的屋頂飛檐、華麗的綠色屋頂和綠色鑲邊,寺廟殿閣依山勢而建、層層而上,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整體氣勢恢弘、雄偉壯觀,給人以肅穆高雅的神秘之感,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令人神往!
這里的寺廟香火盛,但是不收門票。比內陸大氣多了。
南普隨寺中軸線上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等。兩旁有鐘鼓樓、禪堂、客堂、庫房,另有閩南佛學院,佛教養正院,寺前有放生池,寺后近年新建“太虛大師紀念塔”。整座寺院氣勢宏偉,錯落有序。
1958年,廈門市對佛教寺院進行合并,各寺僧眾集居南普陀寺。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寺中宗教設施受到嚴重破壞,寺院住僧遭受猛烈沖擊,紛紛離散,另謀生路。
這里當年馱碑的赑屃還在,被棄置在碑廊不遠處。然碑石早已在66年被毀。
1980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撥亂反正”,全面落實宗教政策,南普陀寺再次發展興盛起來。
大殿前見了著名的石包樹,只見巨大的榕樹居然由石縫中崩出。令人難忘。
大殿前,老年居士志愿者正向游客介紹佛教的精神。看她虔誠的態度,孜孜不倦的教誨,令人肅然起敬。
大殿里頭一般不允許照相,況且太太又在,奧特曼就老老實實的只看不照了。
南普陀寺就建在五老峰山腳下,一路上風景石刻不少,巨大的花崗巖上有許多文人墨客留下的歷史遺跡。
這洗心池,也許你在這里洗把臉就可以洗心革面,立地成佛。
南普陀寺后面就是五老峰,一路要爬山,太太有點爬不動了,奧特曼不甘心,叫太太在此休息,我一個人隨游客繼續上山。
這是轉逢和尚塔,轉逢和尚在民國九年(1920年)任南普陀寺住持,不久后,募建了大雄寶殿。任上參照天童寺選賢制度,將南普陀寺的子孫制寺院,住持由南山喝云一派傳承改變為十方叢林選賢制度。轉逢和尚曾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弘法。轉逢和尚1952年無病念佛圓寂,世壽73歲,火化后得舍利子甚多。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許多弟子乞求請去供養,其中色澤晶瑩,體積如豆子般大的舍利由他的徒孫廣凈法師以銀塔供奉,又于1957年春帶回廈門南普陀寺建塔永留紀念。1975年廣洽法師特地由新加坡攜其靈骨回國,分作兩份,一份安奉于廈門南普陀寺紀念塔內,一份則安奉于蘇州靈巖山寺。
這里游人競相把硬幣投向湖中心的小塔,據說誰投中了塔的窗口,來年必有好運,湖中心盡是明晃晃的硬幣啊!
這上山的一路之上有好幾個觀景臺呢,到達觀景臺,可以觀看廈門的風光。
在觀景臺上看到這如船帆的廈門雙子塔。它應該是廈門的最高建筑了,有300米高,它下面就是著名的海上觀光大橋__演武大橋了。
這個亭子叫廬山亭,不知道什么講究,明明在廈門五老峰啊,為什么要叫廬山亭呢?
這是五老峰上的太虛臺,奧特曼到此地,怕太太久等,開始調頭回去了,
由南普陀寺出來,正是中午時分,搭公交去了萬石植物園。
在植物園門口有一小插曲,正值午飯時間,在門口問了出租司機,還有賣豆漿雞蛋的小店主,均說附近無飯店,要我們買他的雞蛋(3元一個,比上海還貴。)或者車土載我們去廈大,(我們就是廈大乘公交來的。)其實往前走50米,橫馬路上就有。福建生意人的狡詐可見一斑。
萬石植物園又稱廈門園林植物園,因位于廈門萬石山上而得名,占地4.93平方公里,名氣很大,是國內少有的建在市中心的大型植物園。
因為廈門植物園夠大,里頭有通勤的游覽車,我們沒有乘,有一點后悔,因為今天已經游覽了兩個景點,比較累了。前面來到了科普館,進去看看。
廈門植物園有兩個值得看的地方,第一是熱帶雨林區,他不光環境酷似熱帶雨林,每天還定時播放雨霧,我們正好趕上下午2點到4點的一拔。
當太陽透過云霧,照射在熱帶雨林中,我們如墮落了仙境。
在霧氣中,這一根根的光柱,還有這金色的輪廓光,美輪美奐,對攝影人來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這一團一團的煙霧之中,一切都朦朦朧朧,仿佛在云霧山中,又仿佛是蓬萊仙境,廈門植物園的這招挺高啊!游客們在此留戀,往返不忍離去。
記得在霞浦的楊家嶺,有專門由為照相而布置的煙餅,模擬出清晨霧氣茫茫的景象,供攝影師們照相取景,而這里,卻是實實在在的霧氣。
在山谷里,一團一團的霧氣時濃時淡,包圍著整個熱帶雨林,一切的一切,似影似幻,若影若現,如虛無縹緲,卻又實實在在。
我們在這里流連忘返,感覺這一次真沒有白來啊!無論去張家界還是恩施,雖然也有云霧,但卻不如這廈門熱帶雨林的云霧來的漂亮,來的如蓬萊仙境般美妙。
萬石植物園還有一個著名的景點,就是多肉植物園,這里的仙人掌科植物居然有一丈多高,在這里頭令人眼界大開。
按說仙人掌科食物都生長在干旱的沙漠地帶,然在廈門這個潮濕多雨的地方,居然也能長得如此的旺盛,倒是令人料想不到。
這些仙人掌來植物,還有一個奇怪的名字叫沙生植物,意思是只有在干旱的沙地才能生存。
這個室內的溫室叫做仙人掌科植物館,里邊種植的也是仙人掌類植物。
各式各樣的仙人掌在室內長的比外邊更旺盛。不過廈門的天氣夠熱的,他為什么還要蓋一個暖房,奧特曼有點想不通。
也許是有一些比較名貴的品種,對溫度,濕度的要求比較高,才會放到室內,可以人工加以控制。
形態各異的巨型仙人掌,仙人鞭,居然能長到這么大,真是令人驚奇。
這些狀如蘆薈的植物,不僅葉子巨大,而且開出傘狀的鮮艷的紅花,真令人不可思議。
這些高矗入云的仙人鞭,有十幾米高,人站中間可正是如蟻螻一般大小。
人們在這里流連忘返,我奧特曼在這里也真是大開了眼界,這個多肉植物園真不是浪得虛名啊!
平常我們見到的這種名叫金琥的仙人球,屬于比較名貴的,但是最大不過像足球大小。而這里成片的金虎竟有半人高,實在是不可思議。
諾大一個植物園,要靠我們60多歲人用腳步來丈量,確實是很累的,我們走了一下午,也只走到了一小片地方。不過兩個著名的景點,熱帶雨林和多肉植物園都走到了,也算值了。
我們今天一天功夫,瀏覽了廈門的胡里山炮臺,南普陀寺還有萬山植物園,回到曾厝垵不過下午四點多鐘。看一下手機的步數,居然走了兩萬多步,看起來自助游,要多走不少路,不過比較自在,也不那么趕,還能接觸到當地的風土人情,奧特曼感覺是比跟團游要收獲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