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看白鷺橫秋浦,不覺青林沒晚潮。”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在《澄邁驛通潮閣二首》中對于紅樹林的描述。紅樹林是熱帶和亞熱帶潮間帶木本植物群落,在海南連綿不絕的海岸線上,紅樹林隨處可見。海陸之間,綠色充盈鋪排,群鳥起落其中,為我們演繹著歲月靜好,帶我們領略滄海桑田。
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光旖旎的紅樹林景觀。石中華 攝
“海口紅樹林記錄了東寨港的形成、古人保護紅樹林、保護區退塘還林以及各級政府在紅樹林方面的投入和推廣種植的過程。”8月25日,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級工程師鐘才榮表示,特別是近年來,海口通過不斷增加資金投入,紅樹林保護的技術、措施不斷提升,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利用紅樹林改造城市生態、營造景觀、凈化水質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建設紅樹林苗圃基地
保護區為全國提供種苗
“東寨港保護區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以紅樹林為主的濕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也是迄今為止我國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中連片面積最大、樹種最多、林分保育最好、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自然保護區。”日前,東寨港保護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東寨港保護區面積3337.6公頃,紅樹林面積1771公頃;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有紅樹植物19科36種,占全國的97%,鳥類214種、軟體動物115種、魚類160種、蝦蟹等甲殼類動物70多種。
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塔市保護站紅樹林植被。石中華 攝
據鐘才榮介紹,在400多年前,東寨港還是一片小橋流水、炊煙裊裊的美麗田園。1605年(明朝萬歷三十三年),一場7.5級的大地震在瓊北地區爆發,導致東寨港周邊72個村莊沉入海底。地震之后陸地不斷下沉,原來的“桑田”不斷變成“滄海”,最終變成了如今壯觀的港灣。
東寨港紅樹林及其生態系統因其生物的多樣性和物種的稀有性,具有重大的生態和研究價值。一直以來,東寨港保護區十分注重資源的培植工作,在建設紅樹林育苗基地方面,曾在長寧頭、三江、道學和博度等地建4個60畝紅樹林苗圃基地,每年可培育各類紅樹林苗木100多萬株,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充足、優質的紅樹種苗;在紅樹林植樹造林方面,保護區灘涂及沿岸擴改種紅樹5000多畝,大大增加紅樹林面積在引種培育方面,東寨港保護區成功將海南海桑等國內大部分的珍稀瀕危紅樹植物引種于保護區的種質資源圃內,加強保護和研究。自2013年下半年以來,保護區管理局利用自有力量,組織培育全國僅存14棵珍稀瀕危紅樹植物紅欖李。到目前為止,已經成功培育出紅欖李600多株,并進行野外移植,為珍稀瀕危紅樹的繁衍與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近年來,東寨港保護區管理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規劃控制、立法保護、科學修復、合理利用、社會監督、造福子孫”保護原則,在依法生態保護、退塘還林、修復紅樹林、生態宣教等方面,不斷強化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力度,多措并舉堅決保護好東寨港這片“海口之腎”,為海口江東新區零碳新城建設提供綠色支撐,為海南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提供生動實踐范例。
規劃保護范圍成倍擴大
保護紅樹林深入人心
“從古至今,海岸帶是人和自然頻繁接觸的區域,沿海地區的人口密度正在增加,紅樹林的保護面臨著人為活動嚴峻的挑戰。所幸,海口的天然紅樹林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鐘才榮告訴記者,早在178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東寨港林市村的《林市村志》記載了“禁砍茄椗”十條。茄椗即當地紅樹林的發音。這是迄今為止最早記載紅樹林保護的村約。在三江鎮上山村的1845年間(清道光二十五年)的一塊“奉官立禁”石碑上,也記載了當時“地陷空暇”后的“糧米無歸”,官府號召村民種植“茄椗”,“以扶村長久”的歷史。
鴨尾溪濕地公園紅樹植物桐花。石中華 攝
“紅樹林的防風消浪功能、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這些都是直接被老百姓認識的,所以,古代有了官府立碑和村規村約,規范后人持續利用紅樹林的古訓。”鐘才榮指出,地震過后,村民們深諳人類與自然休戚與共的道理,老百姓也自發種植紅樹林。如今保護紅樹林的意識已經刻進每一個當地人心里,成為與紅樹林和諧共處的典型范例。
紅樹林保護源遠流長,至今依舊如火如荼。1980年,這里建立了東寨港省級紅樹林保區;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是我國第一個以紅樹林為主要保護對象的保護區。2014年3月,海口市人大常委會出臺了《關于加強東寨港紅樹林濕地保護管理的決定》,將紅樹林濕地總體保護和控制范圍由5萬多畝增加至12萬多畝,建立巡護檢查制度,嚴厲打擊保護區內非法獵捕、捕撈、毀林占地等行為,為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提供法律保障。
據統計,2013年8月以來,海口共投入1.5億元關停、搬遷了9家養豬場,遷移55萬只咸水鴨養殖場,拆除8家違規餐飲店、清理整頓20家非法采石場,拆除周邊違法建筑22宗、2萬平方米;建設演豐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消除片區生活污水。
特別是2013年12月以來,海口投入5500萬元實施保護區內退塘還林工程,完成填塘面積2355畝,該工程是迄今為止我國紅樹林保護中規模最大的退塘還林工程。2018年7月,海口市政府將博度片區886畝養殖塘實施退塘還林作為江東片區首個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在制定退塘還林實施方案時,充分考慮各方利益,投入1.7億元開展退塘還林工作,在生態補償方面予以創新,為海口江東新區乃至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經驗借鑒,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群眾經濟利益的雙贏。
利用紅樹林改造城市生態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8月初,鴨尾溪濕地生態系統建設工程全部對外開放。翠綠的紅樹在河灘上向兩岸延伸,不少調皮的魚兒游弋樹下,市民漫步在親水棧道上看紅樹看美景,享受這份自然之美。
美舍河國興橋段栽種的紅樹植物木欖。石中華 攝
據葛洲壩海口水治理公司現場主管馬培軍告訴記者,鴨尾溪兩岸共栽種2.8萬株紅樹,以海蓮、秋茄、桐花樹和紅海欖為主,目前生長良好。
海口紅樹林資源豐富,物種繁多,主要分布在東寨港保護區。近年來,海口市區的萬綠園、美舍河、五源河、鴨尾溪等地零星分布著人工種植的紅樹林。紅樹林開始在城區的河流邊安家落戶。
最早人工種植紅樹的不是鴨尾溪,而是美舍河。
2017年2月,美舍河5個示范段同時開工。作為一條城市內河,美舍河河段大部分流經中心建成區。兩岸種植什么成為當時多方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
紅樹景觀效果好,更重要的是紅樹林濕地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去污能力強,成年紅樹林平均每年每公頃能去除350公斤至450公斤氮、35公斤至45公斤磷,對水質的凈化效果明顯。如果能在美舍河邊種植紅樹,豈不是一舉多得?
“當時設計單位認為美舍河不適合種植紅樹。”鐘才榮指導過海南大學東坡湖種活紅樹林,成功改善了水質,在海南植物專家中具有一定的名氣。當時,他被作為技術專家,被治水企業請到美舍河察看環境是否適宜種植紅樹林。
圍著美舍河調研了幾圈,鐘才榮發現美舍河具備溫度、鹽度、沉積物和靜浪環境等4個紅樹植物生長的條件,通過人工創建周期性的潮汐浸淹,全部滿足紅樹植物生長必備的條件,“種紅樹沒問題”。
2017年3月中旬,海口在美舍河東風橋段開始種植第一批城市紅樹林。果然,沒多久,種進美舍河的紅樹假植苗就開始抽新葉開花了。
“海口是城市人工創建紅樹林濕地的首創。”鐘才榮告訴記者,紅樹林除了具有超強的凈污能力和非常優美的園林景觀外,從自然保護的角度來講,紅樹林能夠引進城區,不僅大大減緩紅樹林保護地的壓力,減少人流量對自然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干擾,還具有很好的科普作用。
如今,在美舍河、五源河、鴨尾溪、萬綠園等地隨處可見綠意盎然的紅樹。紅樹對城市的改造效果也在慢慢顯現出來,越來越多的人發現,紅樹林不僅“記錄”了城市發展的進程,更是承載了每一個海口人的生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