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增華作為一個攝影新人,投入攝影短短幾個月拍攝的作品,明顯讓人——刮目。
影調清新,人物悲憫,處理畫面練達老到、拿捏得當,讓人很難想象這是一個新人。
攝影隊伍不斷發展,已經到了全民攝影的階段,分類也越來越細,風光攝影、人文攝影、人像攝影靜物攝影等等。唐增華是愛旅行才愛上了攝影,到每一個地方用相機記錄當地人的生活,回去之后翻開相冊都是美好的回憶。
在以色列,相機不在身邊的時候,iPhone就順理成章成了唐增華拍攝的利器。完全不否認的是,iPhone絕對是最方便的人文攝影設備,它比任何相機更具隱蔽性,拍攝毫無聲音,對焦迅速,并且可以立即用app修圖。唐增華似乎更喜歡拍攝人文照片,人文照片既要交代人文元素,又要交代人文環境。所以和人像照明顯不同。其中不同的一點就是我們拍攝人像往往追求背景虛化,而人文則是一定要交代背景。
如果以文章來舉例,唐增華的攝影不是一篇文章有幾個段落,而每個段落總有形式上的重量級主旨句,每一句都是獨立的精警之語。
安塞爾.亞當斯有一句話:“我們不只是用相機去拍照,我們帶到攝影中去的是所有我們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和愛過的人……”那些美好的影像,其意義是超出文學之外的,我們可以從中喚醒自己成長期的一絲絲纖細的記憶,也可以從中獲得激情和感動,這種激情和感動對成年的我們依然是禮物。
唐增華心目中的優質生活很簡單,能經常背著相機到處走走逛逛拍拍,有喜歡的題材就拍拍拍,零壓力就好。
“守望大家庭”成員大家好!
今天由我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攝影的體會。
我首先要由衷的感謝卓瑪老師,是她將我“領進門”并讓我嘗到了攝影的“甜頭”。我還是個新手,目前正在努力的學習和探索中,卓瑪老師要我在《守望攝影堂》向大家匯報一下自己半年多來“邊學邊攝”的踐行過程,我權當這次“與眾分享”是一次自我的回顧、提煉和總結。
我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的主題是:在“對比”中前行。
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在“對比”中把握構圖;
二、在“對比”中捕捉靈動;
三、在“對比”中凸顯主題 。
記得是去年底與卓瑪老師的一次偶遇,她將我“領進門”并讓我嘗到了攝影的“甜頭”。當時我對手機攝影僅僅是覺得有趣,可以隨心所欲的記錄所見所聞,并不了解攝影的內涵和攝技要領。
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踏入了“守望攝影堂”,從點評老師每堂生動形象的授課中逐步領悟到了攝影的滋味和人生的趣味!
通過一個階段“守望攝影堂”的理論傳引和“實戰”輔導,我逐步知曉了攝影藝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要素。卓瑪老師對我這個初入“守望攝影堂”的學生,更是關切有加,她還專門陪著我去星光攝影城選購了一部“六代小黑卡”,尤其是人文攝影中“對比”的運用,對于我在攝影學習上受益頗多。
學會并能熟練的把握攝影中的“構圖”,應該是攝影的第一要素。初學攝影時,總是生怕漏拍了什么,眼睛看到什么就想全部抓拍進去。然而,攝影記錄與攝影作品是有嚴格區別的,攝影作品強調的是要突出主體并體現主題,而不是主次不分“一把抓”。
為了熟練把握這個第一要素,我除認真聽取“守望攝影堂”的每一次老師授課外,還在課余時間反復琢磨老師授課的重點要領,將課堂上老師授課的圖片下載后反復溫習,對比閱讀,然后將自己平時拍攝的作業與老師推薦的優秀作品進行“對比”鑒別,從中進一步領悟和把握好“構圖”的基本要素,并以此進一步指導自己在“臨陣”抓拍中能熟練的運用好攝影“構圖”的基本要求。
攝影的主體是多樣化的,其中有山水、建筑、花卉、動物、人文等等,我對人文攝影特別的感興趣。因為,人文攝影是以人與生活為主線,講述人的故事、表現人的情態、揭示人性的本質,體現人文關懷,凝固生活細微,并以小見大見證社會的變遷;人文攝影作品是在了解并尊重被攝對象的前提下,不虛構、不粉飾、不夸張,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現“人與生活”的真實情景。
我體會到,要抓拍好人文攝影作品,其中有幾個特點要熟練的把握好:
1、要強化“人文意識”。
“人文攝影”其核心就是要揭示“人與生活”的真實情景。因為,人與生活內容的多樣式融合、多層面滲透、多角度體現都會“出其不意”的展露在我們的面前。作為攝影者與被攝影主體的“巧遇”往往是瞬間即逝的。這時候就看你能否瞬間把握好這個“出其不意”的機遇,抓住了就有可能出作品。這就要求人文攝影者平時就要注重“人文攝影”理念的自習與訓練,強化人文意識,熟練捕捉眼力,抓好圖片佳機。
2、要注重人文環境觀察。
因為人文攝影者與被攝影主體的“巧遇”帶有瞬間即逝性,這就要求人文攝影者進入攝影“陣地”后,一定要心無旁騖地觀察周圍環境,特別是特定環境中多類別人群的行為舉止,遇到特別理想的人文瞬間,要憑借自己清醒的頭腦和嫻熟的相機使用技巧,立馬將這個瞬間記錄下來,或許這就是關鍵的“經典一刻”。瞬間抓拍這是人文攝影最基本、最常用,也是較難把握的。
3、要耐心等待合適的主體出現。
在我們的旅行途中,經常會看到相當入鏡的場景。但是“人文攝影”不是單純的拍攝場景,而是要將場景與人物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形成富有特色的“人文攝影”作品。為體現這個要求,我就要先找個理想的取景角度,然后等待自以為覺得合適的主體進入到畫面之中才按下快門,將“人文攝影”的過程完成好。如果場景選好了,主體未出現,或者是主體的出現并不理想,那自己一定要靜下心來,懷著“必有驚喜在后面”的心態,耐心的等到符合自己理想的主體形象出現并完成抓拍為止。雖然這個抓拍等待的過程顯得有點無聊,因為很有可能是“空等一場”(因為,或者是等來的主體并不理想,或者是抓拍的協調性不到位等)。但是,只有堅持的耐心等待,才有機會遇上理想的主體出現,并在你熟練駕馭攝影器材的操控下,完成好“人文攝影”的內涵要求。
這張照片是在以色列薩發德古鎮的留影。薩發德古鎮被譽為全球最美小鎮,它位于上加利利山區,人口不到三萬人,但與耶路撒冷、希伯倫、太巴列并列為以色列猶太教的四大圣城。十五世紀末期,大批西班牙裔猶太人逃到薩法德,并在這里建立了猶太教神秘主義哲學教派(Kabbalah),至今這里依舊是Kabbalah教派的中心,世界各地很多人來到這里學習猶太傳統。這里滿鎮的“拉比”,形象很典雅、很紳士!當時我們在猶太人咖啡館小憩時,自我覺得小店門外的光影蠻好的,如果有“拉比”路過,抓拍下來應該很好!所以就借助前景(咖啡桌、鄰桌女士),一直等到理想的“拉比”路過,才完成這張難得的“人文抓拍”。
這張照片是在以色列從耶路撒冷赴特拉維夫的大巴車上,從大巴車的二個反光鏡中正好映襯著駕駛員的臉部神態。當時大巴車途徑的是一條小馬路,車堵得厲害,一整天的駕車已經使得駕駛員深感疲憊,再遇到嚴重堵車,他顯得很是無奈!當時,我覺得大巴車的二個反光鏡映襯著駕駛員的臉部神態是蠻有特色的,如果人行道上有路人陪襯會產生“懸念”更好!所以,我就側坐并手握相機一直等到理想的路人出現,再立馬按下快門,完成了這張等待已久的“人文抓拍”。
這張“人文抓拍”也是這樣先選場景,后等待理想的路人“主體”出現再完成的!
4、“人文攝影”的關鍵是要敢于拍人物。
人物是“人文攝影”中的關鍵。離開人物的攝影就不是“人文攝影”作品了。所以,“人文攝影”一定要緊扣住“人物”來完成作品的創作。因此,在抓拍人物的時候,一定要大膽,不要不好意思;一定要快捷迅速,該拍就拍,不要磨磨蹭蹭。
比如這張照片,這位老人正好迎面走來,我第一眼看到她就覺得她的形象是我理想的抓拍對象,隨即主動的和她招手示意,她見我舉著相機,似乎很是理解我的用意,立刻綻放著滿臉的笑容迎面走來,這個時候,只有當機立斷,快速并反復的按下自己相機的快門就是了。根本用不著去顧慮、擔憂什么的!前提是被抓拍的主體對象很友好,很愿意合作。
應該肯定的說,在國外,被我們選擇被抓拍的對象,多數的人是友善的,很愿意合作的,所以當你舉起相機拍攝他,不妨讓他擺個自己喜歡的姿勢,這樣通過人物與環境記錄下來的人物特點,絕對是難得的。
上面這張抓拍的是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老城的理發店內完成的。當時走到理發店門口即被這個“大胡子”吸引住了,我進入理發店,首先招手與理發師和顧客友好的打個招呼,他們看到我手握相機,似乎已經明白了我的來意,我們用互送微笑以示敬意。我隨即抓怕了一張“以點帶面”的特寫作品,既生動的記錄了理發師與顧客的融洽合作,也映襯出理發店和諧溫馨的互助友好環境。
“人文攝影”雖然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瞬間性,但也是有主題的,并不是只要將“人物”融合到一定的環境中就是“人文攝影”了。守望點評系列講座給我的啟發是,“人文攝影”的主題同樣是多樣性的,這與攝影者自身對社會人文現象的觀察、理解與分類有關,暫且可以用“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等等進行粗線條的分類,這樣便于我們將“人文行為”的偶然性和瞬間性與自我構想的“主題”有機的融合起來,以求達到理想的攝影效果。
這是對靈性小動物“貓”的“主題抓拍”。
這張抓拍反映的是“拉比”三口之家來到“哭墻”,妻子與孩子輪流上廁所,而“拉比”本人專心“讀經”的等候過程。
以上是我近半年多來,在“守望攝影堂”點評老師的教授傳導下,初學“人文攝影”的一些粗淺體會。在此要由衷感謝“守望攝影堂”點評老師和群管的無私奉獻和悉心授業,也要由衷感謝卓瑪群主搭建平臺、福利惠眾的良苦用心!
最后,再次感謝大家能和我一起分享并敬請各位對我的“匯報”提出寶貴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