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二戰勝利紀念日的時代廣場給了艾森斯塔特一次機會,他拍下他最為出名的照片。他說:“我看到一個船員在沿街奔跑,擁抱他見到的每個女孩,無論她是矮胖的、瘦小的還是年老的?!?div style="height:15px;">
“我拿著我的萊卡相機奔到了他的前面并越過我的肩膀往回望。突然,在那一瞬間,我看到了一個白色的身影被抓住了,于是我轉過身,拍下了他親吻護士的那個瞬間?!?艾森斯塔特對這張不朽的照片感到十分的滿足和欣慰。他說:“人們告訴我即使我在天堂,他們仍會記住這張照片?!?div style="height:15px;">
他出生于西普魯士,以后舉家遷往柏林。他早期采用印象派的繪畫主義攝影手法,后來受到薩洛蒙和其他抓拍攝影家的影響,開始了直接的人物寫實攝影。之后,他成為職業攝影家,并因其刊登在《柏林畫報》上的作品而名聲大噪。后來,他逃到了美國,在那里,他同瑪格麗特·伯克一懷特 (Margaret Bourke-White)及其他人一起,成為創刊不久的《生活》雜志的第一批專職攝影師,也是最早的4位新聞攝影記者之一。
在之后的40年中,他一直在《生活》雜志工作。每次出去采訪,他總能帶回有用的照片——這些都是不背棄個人見解或政治立場的照片,從而使他的作品被稱為“艾西的眼睛”而聞名于世。在這期間,他大約完成了2000多次采訪任務,為《生活》雜志刊出了超過2500張照片,包括86張封面,成為在《生活》雜志工作時間最長的成員。
事實上,他也是紀實攝影報道的少數先驅者之一。他曾采訪希特勒的上臺,拍攝了意大利入侵前夕的埃塞俄比亞的著名系列照片,他拍攝過許多名人,也拍攝了不少一般百姓肖像。他說過,“尋找和抓取最生動的一瞬間。”這句話刻畫了其作品的特征,也是一個新聞攝影記者的座右銘。
當時,位于巴黎夢蘇里公園的后花園中,正在上演一出兒童木偶劇《圣喬治和大惡龍》。這張照片就是在木偶劇高潮部分——英雄殺死惡龍時候拍攝的,此時孩子們完全專注于劇情,表情不一卻非常真實。根據自述,艾森斯塔特當時想都沒想,馬上連續按下快門。
若干年后,待到艾森斯塔特年逾耄耋,他仍由衷的感嘆:“在我所有關乎人類表情的作品中,沒有哪一張是比這張更成功的?!?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