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最古老園林·滄浪亭
位于蘇州城南的滄浪亭是蘇州園林中最古老的一座,他沒有其他園林的雕梁畫棟,美輪美奐,樸實中卻透漏著厚重的味道。
這一點恰與它的建造者北宋蘇舜欽隱退詩人的身份相符。
公元1044年,曾任北宋集賢苑校理的蘇舜欽,因政黨斗爭被罷免了官職,他回到了蘇州老家,一種不可言說的情緒,總是在心中揮之不去。一日,蘇舜欽看到了一片荒地,心中一動,便以四萬貫錢買下這塊地,他決定要圍山造水,并為此園起名滄浪亭,滄浪亭,滄浪二字取自《楚辭》“滄浪之水濯兮,可以濯吾足”。
所以,在滄浪亭中,你看不到“大江大河”的蜿蜒水系,至此一盆水足已濯吾足。
蘇舜欽發現造園似乎為自己滿腹的才學,尋找到了一個紓解的途徑,他知道眼前的這片地,遠不能和高山幽潭相比。但他要因意造景,讓他們顯出自然山水的美妙來。
因此,他采用了蘇州園林中少見的開門見山的設計手法,一進大門就見山林,碩大的假山置于庭院正中,山石與草木隨意播撒,自然之趣,油然而生。
和獅子林不同,滄浪亭的美是自然的,山石,植物,小徑都像是偶然的組合,但正是這種不“精心”,才凸顯了滄浪亭不羈。
山上樹有諸多怪石,中國人自古就有欣賞怪石的習慣(比如,獅子林),到宋朝時達到頂峰,所以獵奇一直是中國乃至世界園林的重要元素之一。
尋路而上,就能找到著名的滄浪亭,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康熙年間重修滄浪亭時,才把亭子移到了山嶺。
亭上“滄浪亭”三字為俞樾所書,亭上刻有對聯。上聯出自歐陽修《滄浪亭》詩“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下聯出自蘇舜欽《過蘇州》詩句,“ 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
山是園的骨,水是園的脈。古代造園家對山水的定位充分說明了他們的重要。可是,滄浪亭園子的水池和整個園子相比卻太小了,當然蘇舜欽也意識到了!怎么辦呢?滄浪亭一反高墻深院的常規,將一軒一亭和廊子的一半都面向園外的河水,將園外的河水融入園內,未進園門,已是綠水回環,柔絲千縷,園林意趣撲面而來。臨水山石嶙峋,復廊蜿蜒如帶。
園林之所以為園林,正因為在圍墻的里面,只是這個圍墻不一定是磚砌的,也可能是水做的,滄浪亭的圍墻就是水做的。
蘇東坡說“天真爛漫是我師”滄浪亭水做圍墻這是天真爛漫的,但這天真爛漫是有師心的。師心就在沿河而置的黃石假山上,相對于河流而言,河流是界限,黃石假山是圍墻。相對于復廊而言,黃石假山是籬笆,復廊是圍墻,從滄浪亭外看滄浪亭,滄浪亭是透明的,但胸有城府的很,像宋朝的文人。
滄浪亭有了一道界限不算,還有一道圍墻,只是這界限,這籬笆,這圍墻都很入畫。讓人不覺。
園林之所以為園林,正因為它在圍墻的里面,它有一定的隱秘性,圍墻是園林的衣裳。
坐在復廊的高處,俯視池塘,喬木高大的樹干在水影里竟是落木千山天遠大,亭的一角到影也很蕭瑟,蕭瑟是對的,滄浪亭的大意境應該是蕭瑟。
復廊在視覺上的變化也讓我驚奇,靠近水的一面流暢,有此情綿綿的感覺,而它在庭院里的一面一眼望去,似乎多為折角。復廊的“復”不是簡單的重復,它是“山重水復”的“復”不繁瑣也不做作。
滄浪亭中廊道環繞土山和池水布置,起到點景、觀景的作用。在土山與池水之間,用復廊相隔,使得園內園外,似隔非隔,山崖水際,欲斷還連,以造成景深和兩面觀景,并使得園外之水與墻內之山互為映襯,一虛一實,互呈對比,相得益彰。
滄浪亭中的廊界定了邊界,也模糊了邊界,視點隨著廊子擺動,變換。而在廊和圍墻之間,又形成了別有洞天的小空間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滄浪亭的漏窗:
滄浪亭廊廡漏窗共108式,圖案花紋無一雷同,在蘇州古典園林中獨樹一幟,從漏窗看去,漏窗與風景,風景與漏窗互為細節,漏使被阻隔的風景能夠漏進來,是滲透。
廊中漏窗把園林外的山山水水融為一體
相比景觀,滄浪亭的建筑極為簡單,素樸,所言之處不多。但也不乏亮點,建筑的名字與門前的楹聯就很彰顯文化的深厚。
園中最大的主體建筑是位于假山東南面的明道堂。“明道堂”取自“觀聽無邪,則道以明”之意,為明清兩代文人講學之所,堂在假山古木掩映下,顯得莊重肅穆。
折向北上,有館三間名“翠玲瓏”四周遍植翠竹,取“日光穿竹翠玲瓏”意而為名。竹是即蘇舜欽筑園以來的傳統植物,也是滄浪亭的特色之一。翠玲瓏前后芭蕉掩映,竹柏交錯。風起萬竿搖空,翠色沁人心脾。邀三五好友吟詩作畫,修筑如林,粉墻竹影,美哉悠哉。
滄浪亭建造好了,逛園子幾乎成了 蘇舜欽生活的全部,后來滄浪亭幾易其主,幾經改造,但園內的基本形制簡單的建筑都被照舊保留下來,或許每一位園主有希望有這樣的心境體驗,登上小山,在滄浪亭上駐足遠望,正可謂“清風明月本無價,遠山近水皆有情”。
滄浪亭不以工巧取勝,而以自然為美,通過復廊上形狀各異的漏窗兩面觀景,使園內之水與園外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可謂借景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