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ASCM供應鏈管理協會今年推測了SCOR最新的Digital Standard,簡稱DS屌絲(bushi)。一經推出,就受到了業內專業人士的追捧,我今天就為大家解讀一下最新的模型。
文末點擊“閱讀原文”免費下載SCOR DS完整版資料
一
SCOR供應鏈模型發展簡史
溫故而知新,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模型發展的歷史。在1996年,有兩家美國的咨詢公司(PRTM & AMR)覺察到一個問題,當時世界上對供應鏈有許多不同的理解,導致不同企業供應鏈負責人之間沒有共同的語言。
于是兩家公司成立了一個供應鏈的組織,起名叫做Supply Chain Council(以下簡稱SCC),然后創建出了SCOR模型。
在2014年的時候,APICS收購了SCC,同時把SCOR模型收入囊中,變成了其知識體系的一部分。在2021年,APICS正式改名為ASCM,強化了它的供應鏈管理屬性。
坊間早就在傳有新版本的模型要問世,但遲遲不見動靜。我個人推測有2個原因,首先是ASCM收購了SCOR模型要消化一下,畢竟不是原有的知識體系,有兼容性的問題。
其次流程模型過于復雜,元素之間的關系動一發牽全身,需要投入不少的時間資源來做改動。到了現在這個節骨眼上,模型必須要更新了,因為業界對它的質疑之聲越來越強,于是我們就看到了他最新的DS版。
回顧一下經典版本的模型。我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圈圈套圈圈”。
這是數字化標準版本,看起來有大幅的改動,我也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做“88套餐”,因為看上去就像是一個橫著和一個豎著的8組成的。
官方說法是“無限循環圖說明,供應鏈是一系列不斷移動的活動,從流程到流程,沒有人為的開始或停止。”
1.核心是Orchestrate—編排。這個單詞很難找到合適的翻譯,它原來的意思是“精心安排;把…協調地結合起來”,反正就是一個高級的詞。
2.左半部綠色:需求Demand
3.右半部藍色:供應Supply
4.上半部:協同Synchronize除了Return以外的五個流程
5.下半部:再生Regenerate,這又是一個高級的詞。
6.六個流程:計劃Plan、采購Source、轉化Transform、退運Return、履約Fulfill、訂單Order。最主要的變動是把Make改為了Transform,官方說法是有形的商品叫做Make,不適用于無形的服務,所以用一個Transform來包含有形和無形的商品。原本的交付Deliver拆分為Fulfill和Order,也是為了順應全渠道的潮流。
二
SCOR DS和老版本的異同
1.相同點
1)首先是Framework沒有變,依然是流程的框架,其中核心的4個P沒有大的變動,在概念上有些微調。
2)其次,4個P的關系也沒有變化。
流程是核心,直接和另外3個P連接??冃Ш土鞒膛c實踐相連,但是和人員沒有關系,這是模型的一大特色,可能和我們許多人的理解是不一樣,這是因為模型考核的是流程和實踐,它不考核人的表現。
在實踐當中有些需要人的參與,有些不需要人,例如自動化,所以實踐和人是虛線連接。人員的技能主要是經驗和培訓。這些內容和以前的版本是幾乎一樣。核心的東西沒有改變,那我可以認為新的模型是拿一個新瓶子來裝舊酒。
2.不同點
1)層級結構
在流程的層級上依然是5層的結構,不同之處在于原來是從1到5,現在是從0到4。因為模型增加了一個流程編排,而它的重要性在其他流程之上,所以把它設為0級。
①專注于0至3級的流程,這些流程是行業中立的。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行業都可以用這套模型。
②不規定一個組織應如何開展其業務或定制其系統和信息流。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大家自己發揮,你可以參考模型,但沒有強制性。
③每個使用SCOR改進的組織都要使用行業、組織和地區的特定流程、系統和實踐來擴展該模型,至少要擴展到第4級。在第4層是需要企業自己去完善的,模型沒有給出指導意見,這對于很多企業來說就是有難度的。
2)新增加了3個績效指標
在老版本的績效指標中分為了2大部分,對內和對外的指標,一共是5個,在圖中用黑色字體標出。
新版本重新定義了大類,現在是3個類別,彈性、經濟性和可持續性,在原有基礎上又增加了3個指標,共計是8個,特別強調了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這個變動也順應了現在全球供應鏈的發展趨勢。
3)實踐Practice的改動
實踐分類的方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老版本中,SCOR實踐分為新興、最佳、標準和過時四種,這種分類法比較主觀,存在一些缺陷。
現在SCOR認為實踐在一些企業里是很平常的標準,但對于另外一些企業來說則是很前沿的做法,所以干脆就取消了原來的分類法。
現在DS版本中把實踐定義為3個大類,19個明細科目,同時增加了實踐的數量,達到300多種,包括188種采購尋源技術,85種庫存管理技術,54種計劃與預測技術。
當然,其中的一些技術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SCOR所做的事情僅僅是收錄,然后把這些實踐對應到流程、績效和人員中去。模型告訴使用者在什么場景下,可以使用哪種實踐方法,這是它最大的用途。
讓我們通過一個實踐來看一下。既然說是數字化標準,那我就把數字Digital輸入搜索欄,出現5個含有這個詞的實踐。相關內容都可以在這個網站上搜索到https://scor.ascm.org,而且是免費的。
我個人的感覺是許多的實踐內容是有些陳舊的,即便在這張圖上的一些內容也不是新奇的事物,例如最后一項數字化合同管理,在全球早就有應用。
相反地,一些科技實踐(例如云計算)也沒有收錄在其中,SCOR對于供應鏈前沿科技的把握能力并不強,數字化標準似乎優點名不副實。
最后對于DS版本更新的內容做了一個簡單的匯總。
三
模型的應用實踐:跑道圖
有許多小伙伴很關心如何使用SCOR模型,僅憑著這一套流程框架是難以改善現有的供應鏈狀況。SCOR的改善工具是一套方法論Racetrack,俗稱跑道圖。在新版本中依然沿用著老版本的內容,這套方法比較成熟,并不需要進行太大的改動。
我用了3句話來概括。
1. 有些事兒不能說得太細
SCOR對于Level 4以下的流程沒有做定義,把這部分的工作交給企業自己來做。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到了Level 4的具體操作層面后,每個行業、企業的情況都可能出現不同的情況,SCOR沒法做到面面俱到。
這對于習慣“拿來主義”的,最好是流程改個名字就能即插即用的人來說,就可能會不太適應了。流程的顆粒度較大,所以叫做“事兒不能說得太細”。
2. 蘊釀時間有點久的前戲
這是說的Racetrack,從圖上來看,從最初的Engage階段到最后的Launch,都是在為項目的實施做著準備,也就是說前面的活動都是鋪墊。
國人做事情習慣于先做了再說,或者是摸著石頭過河,如果要把前面的工作做好做足了,到了最后要開始實施改善的時候,很有可能已經沒有激情了。
這種西方咨詢公司普遍通行的做法,到了中國也許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3. 只管起飛而不負責落地
給我培訓SCOR的老師最后總結跑道圖的時候,打了一個比方,SCOR的顧問就像是游泳教練一樣,只負責教你該怎么做,但絕不會下水和你一起游。這簡直是匪夷所思,不過事實就是如此!
SCOR的老師也好,顧問也罷,他們只負責傳授方法,具體怎么落地還要靠學員們自己來實踐。
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墒窃谥袊鲎稍冺椖浚回撠熉涞厥切胁煌ǖ?。甲方負責實施的人可能水平有限,還需要師傅多幫襯幾下才能把項目做好。
中國人習慣于“扶上馬,再送一程”。顧問如果不負責落地,甲方爸爸就不會用你了,畢竟現在咨詢行業也很卷。
這套方法論非常詳細,考慮得面面俱到,但是中國人更加喜歡手把手的輔導。
我們可以在SCOR工具的基礎上把工作做得更細致,例如下圖,進一步展開具體的改善供應鏈工作,這是更有現實意義的。
以上是我對SCOR模型數字化標準的一些解讀,落筆倉促,若有思考不周到的地方請讀者們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