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夏天,歐洲流傳著一則笑話:
三個人想去德國度假。
第一個想去慕尼黑,第二個要去柏林,第三人說:“我去華沙!”
“華沙在波蘭啊。”
“我十月去。”
1939年8月31日夜,一群行蹤詭秘的人突然占領了德波邊境的一座德國電臺。
他們用波蘭語播發了一通反德廣播,然后丟下幾具身穿波蘭軍服的尸體逃之夭夭。
不消說,這是德國黨衛隊的精彩演出,扔下來作為“證據”的尸體則是些可憐的德國囚犯。
希特勒宣稱德國受到“侵略”,下令進行“反攻”。
正在但澤“友好訪問”的德國軍艦首先向波軍基地開炮。
9月1日,德軍發起全線進攻。
3日,之前保證波蘭獨立的英國和法國不得不對德正式宣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戰爭開始后,德國憑借劃時代的“閃擊戰”,取得了巨大優勢。
“閃擊戰”出現的背景是現代化的戰爭動員體制。
早在一戰前,歐洲國家就形成了常備軍加戰時動員的戰爭體制。
就是說,在平時維持一支規模較小、訓練有素的常備軍,戰時則進行全國動員,征召后備軍,同時工業生產轉入戰時體制,全力生產軍械。
一戰時期,德軍總參謀長魯登道夫據此提出“總體戰”理論。
然而,德國總體實力不及協約國,最終輸掉了一戰。
德軍進行了反思,提出新的作戰理論。
作為進化版的“閃擊戰”,實際上是以戰前打造的優勢常備軍,迅速攻入敵國縱深,占領其交通樞紐、政治中心,搶在對方動員完成前消滅其抵抗能力。
德國的備戰工作遠遠早于英法兩國。
1938年英國軍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而德國已經占到17%了。
到大戰爆發前,德國打造了一支一百零五個師、二百七十萬人的大規模陸軍,空軍一線飛機達四千多架。
這就是德國打閃擊戰的雄厚資本。
然而,德軍最大的弱點還是資源不足。
三分之二的石油和鐵礦石、80%的橡膠、大部分稀有金屬都要依靠進口。
為了突擊增加戰略儲備,德國的外匯近乎枯竭。
經濟方面的弱點導致德國在戰略上也只能采取閃擊戰。
波蘭之戰是閃擊戰的初次表演。
德國調集一百六十萬大軍,配合二千多輛坦克、二千多架飛機,迅速突進。
波蘭本來就三面被德國包圍,居然還把70%的軍隊部署在國境線上。
德軍首先用轟炸機制造波蘭方的混亂和恐慌,再投入裝甲師打開防線缺口,步兵跟進分割包圍,最終殲滅波軍主力。
9月8日,德軍攻至波蘭首都華沙城下。
17日,波蘭政府倉皇出逃。
28日,華沙投降。
波蘭有組織的大規模抵抗,僅僅一個月便告結束。
波蘭滅亡的同時,西線卻是一片太平景象。
法軍擁有超過八十個師,而德軍開始只有23個師。
但法軍卻躲進馬其諾防線中,坐視波蘭的滅亡。
接下來英法德打了半年多的“靜坐戰”,大家都沒采取攻勢。
10月18日,德軍公布的西線總損失為:陣亡一百九十六人,受傷三百五十六人,失蹤一百四十四人。英軍到12月9日才陣亡一人。
這像極了一部著名小說的標題:西線無戰事。
公正地看,法國人的苦衷不是不能理解。
首先,法軍并未做好戰爭準備,動員本身需要時間,還得等待英國援軍。
而波蘭連一個月都沒堅持住。
其次,上一場大戰流盡了法國青年的血,現在法國兵源十分稀缺,在戰爭初期就征發了高校學生,連巴黎高等師范學院這樣的著名學府也不能幸免(該校每年只招收幾百人)。
薩特、阿爾都塞等日后的大哲學家全穿上了軍裝(盡管不久就進了戰俘營)。
法國已經不能再經受一次“絞肉機”了。
最后,英法還抱著綏靖政策的老思想,指望德國繼續東進去打蘇聯。
英法的心態好像一個一戰末期的大兵:要是德國人打過來,我們會守住戰壕,但我們不主動發動任何一次攻擊白白送死。
可是在戰壕的另一側,德國人并沒有閑著。
1940年4月,德軍閃擊丹麥、挪威。
丹麥放棄了抵抗。
挪威本身是中立國,但德國只有占領它才能保證瑞典鐵礦石輸入路線的暢通。
兩個月后,挪威政府無法抵御德軍,不得不隨盟軍撤離去英國避難。
同時,德軍參謀部也在緊鑼密鼓地策劃著西線進攻。
總參提出的計劃“黃色方案”與一戰的施里芬計劃類似,放棄馬其諾防線,取道地勢平坦的比利時進攻法國。
然而這份計劃太沒新意,竟然重彈二十年前的老調,而且還是失敗過一次的。
恰在此時,一位高級軍官的新計劃上交給希特勒。
新方案將德軍分為左、中、右三路。
以左路十九個師牽制馬其諾防線的法軍,右翼二十九個師偽裝成主攻方向,吸引盟軍進入比利時迎戰。
而真正的主力——集中裝甲部隊、擁有四十五個師的中路,趁機從地勢崎嶇的阿登山區突破,殺入法國腹地,進而包抄盟軍主力。
根據這個計劃,德軍坦克的必經之路,實際上是密布森林、河流的山地天險,長達100多公里,交通十分不便。
然而,在軍事斗爭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地理環境反而顯得次要。
正因為阿登山區不適合機械化部隊通過,盟軍只部署了少量兵力,這里成了盟軍防御上的薄弱環節。
德軍只要搶先通過險區突入平原,就能把盟軍的重兵集團攔腰截斷。
這個出奇制勝的計劃令希特勒贊嘆不已。
它被采納后以制定者的姓氏命名:曼施泰因計劃。
1940年5月10日,西線的平靜被打破了。
德軍開始執行曼施泰因計劃,突入中立國比利時、荷蘭與盧森堡。
盟軍果然中計,以為德國要重演施里芬計劃,主力進入比利時迎擊,另一部分依托馬其諾防線防御。
不料德軍裝甲部隊迅速通過了阿登森林,把法國人的防線撕開了50英里的缺口。
13日,德軍前鋒渡過馬斯河,15日,大批坦克部隊沖進北法平原。
德軍在西線投入了約二千五百輛坦克,裝甲兵成了開路先鋒。
第七裝甲師師長埃爾溫·隆美爾沖在第一線,他把自己的戰功拍成紀錄片《西線的勝利》,放映后深受德國大眾歡迎。
在對手的一片驚慌中,德國坦克向著英吉利海峽突進。
前線的英、法、比軍隊同后方大本營聯系被切斷。
以英國軍隊為主的四十萬盟軍退縮到一個叫敦刻爾克的小港口。
要不是希特勒匪夷所思地下令停止進軍,這支部隊必將全軍覆沒。
希特勒暫停進軍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他是在下一盤大棋,謀求同英國媾和,也有人說他只是單純犯糊涂。
英國人動員了從皇家游艇到破舊漁船的超過八百艘船只,于5月26日到6月4日間把超過三十三萬人撤回了海峽對岸,他們成了日后反攻的基礎。
留在灘頭的四萬法軍進了德國戰俘營。
不過,從當時德國的角度看,敦刻爾克不過是全線凱歌中一個微弱的不和諧音符。
德軍重編后繼續向南推進。
失去前線部隊和英軍支援的法軍連連潰敗。
6月14日,德軍占領了不設防的巴黎。
法國上層決心犧牲第三共和國。
于是法國政府請求停戰。
6月22日,巴黎東北的貢比涅森林,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末代總理、當年的凡爾登英雄貝當元帥,在1918年德國簽署投降協定的那節車廂里(希特勒為了羞辱法國,故意從博物館里拖出來的),簽署了法國的投降協定。
風景依舊,成敗易手,令人感慨歷史的無情。
德軍占領了法國一半以上的領土,貝當政府遷到療養地維希,這個傀儡政權因此被稱為維希法國。
不甘心失敗的法國人追隨流亡倫敦的戴高樂將軍,發起了“自由法國”運動。
打敗法國后,希特勒本來以為英國會來求和,結果空歡喜一場。
早在5月10日,強硬派的丘吉爾接替張伯倫出任英國首相,英國決定繼續戰斗。
首先倒霉的是退出戰爭的法國艦隊。
大英帝國皇家海軍發動的“弩炮”行動,摧毀了法國海軍的主要戰艦,以防它們為德國所用,而德國海軍的水面艦隊遠遠弱于英國。
為了實行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希特勒必須先奪取制空權,為此他集結了約兩千四百架作戰飛機。
不列顛空戰開始了。
德國空軍的指揮者是一戰英雄飛行員、帝國元帥、納粹二號人物戈林。
他是位出色的戰機駕駛員,卻是一個糟糕的空戰指揮官。
盡管在飛機數量上有顯著優勢,納粹還是沒能消滅英國皇家空軍。
空襲倫敦也沒有摧垮英國人的斗志,反而使英國國民更加團結。
英國公主、今天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也積極參與到防空救援事業中。
在七月到十月近四個月的空戰中,德國損失飛機一千七百多架,而英國僅損失九百多架,雙方飛行員損失比例更達到6∶1。
9月17日,希特勒下令推遲“海獅計劃”,德國沒能轟炸出一條入侵英國的通道。
另一個打垮英國的方案是海上封鎖。
英國高度依賴海上貿易。
根據德國專家的計算,只要每月擊沉50萬噸船只,英國就來不及補充,最后英倫三島會陷入物資匱乏的困境。
德國海軍出動了高速水面襲擊艦和先進的U型潛艇。
但是,由于德艦數量不足和英國的反制作戰,封鎖戰略見效很慢。
1941年5月,德海軍損失了最先進的戰列艦“俾斯麥”號。
從此希特勒下令禁止大型艦艇出海作戰。
而盟友也沒有給希特勒帶來任何幫助。
1940年,墨索里尼看到德國的擴張成果,自信心極度膨脹。
他下令意大利軍隊先后進攻希臘和埃及,妄圖恢復羅馬帝國昔日的輝煌,結果連遭慘敗。
意大利二十七個師被希臘十六個師打敗。
埃及的英軍反攻意大利的利比亞殖民地,把十三萬意軍送進戰俘營。
墨索里尼不得不向他的盟友低頭求援,希特勒只好派兵收拾殘局。
1941年5月,德軍占領了希臘。
有笑話說,如果意大利作為敵人參戰,德國要派出十個師應對,但若作為盟友,德國要耗費二十個師援助它。
1941年3月,法國戰役的裝甲先鋒隆美爾將軍被派往北非,他僅靠手里的兩個德國師發動攻勢,兩周就奪回了英軍兩個月的戰果,逼近埃及,被稱為“沙漠之狐”。
隨著對英戰事暫時受阻,希特勒開始把眼光投向東方。
那里有著富饒的土地,豐富的礦藏,以及一個可怕的對手——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