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心理健康與否,事關其是否可以茁壯成長。教育實踐中,采取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培養對策,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
環境對人的心理健康影響很大。良好的心理環境需要精心設計,用心打造,如立體構建校園的綠化、美化、香化、文化等。優雅的環境給人安全、舒適、整潔、健康、文明、愉悅等享受。優質的人文環境諸如團結和諧、人文關懷、尊重包容、莊重大氣、敦品達人、勵志修身等;優良的活動環境諸如豐富多彩的科技、文體、社團活動等。高校和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能將風清氣正的校風、善教樂教的教風和勤學好問、博雅善思的學風能有機整合,產生無限正能量。環境的正面效能發揮,能激勵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保持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
2.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學校可以組織骨干教師編寫心理健康教育實用教材。教學則可采取情境導入、討論辨析、傳授訓練等方法,循序漸進,系統傳授初步的心理衛生知識。畢業班可采取專題講座方式,有針對性地圍繞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進行教學,指導學生學會自我調節、自我減壓、控制情緒、適度緊張、保持積極陽光的心態與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身心和諧發展。
3.完善心理咨詢服務
學校成立心理咨詢輔導中心,設立心理問題信箱,定時開通心理咨詢熱線,開設心理自助餐;建立個人心理檔案,定期開展心理檢查及咨詢服務;對已發現有心理危機或有家庭病史的學生,要主動與其家庭配合,共同做好疏導工作;購置常用的心理訓練、測試儀器設備,幫助教師準確掌握存在心理問題學生的信息;有計劃地組織心理問卷調查,認真統計分析,加強心理指導。
4.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主陣地。一方面,各學科教師要強化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意識,要結合學習內容訓練學生觀察、思維、想象、記憶、注意等智力心理,要結合教學激發學習興趣、情感,磨煉意志,培養個性,促進學生的非智力心理健全發展。另一方面,改革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以減輕學生心理壓力,消除心理障礙。另外,要高度重視對學困生的心理疏導,注重情感溝通,用引導代替斥責,用提醒代替譏諷,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5.打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言傳身教是培養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教師要修身養性,給學生以人生啟迪、思想引導、目標激勵、榜樣示范、人格熏陶,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6.構建家校心育網絡
教育是系統工程,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得到家長的積極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需要努力提高家長心育方面的素質。學校應定期召開專題家長會,介紹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與方法,普及心理衛生知識;介紹心理咨詢案例,分析特點,指導心理疏導方法,強化家校互動,共同疏解學生的心理困惑,提高心育實效。
總之,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良好個性與全面發展關乎個人成才、家庭幸福和國家命運。因此,學校教育要以人為本,要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應在管理實踐中采取行之有效的對策,積極培養中學生形成健康心理。
(廣西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