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所發文字、視頻和圖片歡迎轉發、分享、贊賞、評論和轉載(紙媒刊發請聯系我們并注明出處)
“深圳文學杯”第六屆“田青打工文學獎”應征稿
端午
詩歌的節日
鄧訓晶\四川省隆昌市
五月的端午節,伴隨著濃濃的詩意,撲面而來。在我國眾多的節日中,唯有端午節是一個與詩歌有關的節日。就讓我們沿著幾千年的詩歌之路,去尋覓從歲月深處走來的端午節。
從“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詩經》開始,詩歌就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但那些唯美的詩歌,我們不知道是誰留芳。直到兩千多年前,有一位偉大的詩人寫了一部《楚辭》,開創了詩人留名的先河。他的名字莊重地出現在《楚辭》里,他就是屈原,也是第一個留下名字的詩人。從此,屈原把歷史上詩歌的集體合唱改成了個人獨唱,第一次把詩歌結集。
屈原,三閭大夫。他一生想輔助朝廷,一心想造福百姓。可是,“舉世混濁而我獨清,世人皆醉而我獨醒。”因為他獨清,因為他獨醒,嘲笑圍攻接踵而至,但他不屈不撓,跟腐朽沒落做著殊死的斗爭。就這樣,迫使他被一再流放,但哪怕在流放途中,他也始終踐行著“路漫漫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斷上書,講述所見的滿目瘡痍,百姓的痛苦。但偌大的朝廷,竟容不下屈原的聲音,一貶再貶。他成了不朽的行者,披發行吟,踽踽獨行。這就注定了他詩歌的定位,他的詩就是一團團烈火,要燒毀,要唾棄一切腐朽黑暗。
但他的努力沒得到一絲希望,面對支離破碎的國家,面對饑寒交迫的百姓,汨羅江邊他以身殉國,想用生命喚起人民的覺醒。那年五月五的端午,落日染紅了那一刻的汨羅江,多情的汨羅江擁抱了他不屈的靈魂。他驚世駭俗的那一躍,躍出了人生的高度和生命的厚度;那一躍,拉開了詩歌的悲傷,譜寫了一曲忠貞與高潔演繹的永恒旋律,載入了史冊。
所以,汨羅江畔一直流傳著屈原的故事。他是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是一個斗志昂揚的勇士:“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是一個不畏強暴的英雄:“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他的詩篇,詮釋了他滿腔的愛國熱情。
所以,一曲《離騷》,濃墨重彩,穿越古今;一曲《九章》,絕世華章,振聾發聵;一曲《天問》,千古絕唱,詩壇奇葩。這一部《楚辭》,是與《詩經》齊名的豐碑。
所以,一向清高的詩仙李白說“屈平辭賦懸日月”;蘇東坡說他“吾文終其身企慕而不能及萬一者,惟屈子一人耳”;還有人說“一個人在三十年前不讀《離騷》是應該死的,沒活氣了。”可見,屈原是這些大文豪都不可攀越的巔峰。
從兩千多年前開始,五月五就成了詩歌的節日,也成了江河的節日。龍舟,香粽,艾草蒲葉,祭奠一個不朽的靈魂。
時光荏苒,古老的端午節原有的哀傷慢慢淡去,留下更多的是民情民風民俗,留下的是歷代文人墨客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角新絲纏角棕。”五月的石榴花,被細雨滋潤的楊柳,飽含雨水的枝葉低垂著,人們用五彩絲線纏繞著粽子。這是端午節的景致。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文天祥在懷念故人,思念朋友,怎奈關山月,報國無門憾。這是端午節的情懷。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鬢。佳人相見一千年。”蘇東坡把五彩絲線纏在他的愛妾朝云手臂上,祈愿能與相愛的人天長地久;“手執艾草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掛艾草和菖蒲,祛病去毒,利于健康;“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龍舟上彩旗飄飄,鑼鼓喧天,江河競渡,流傳千年。這是端午節的民俗,充滿了人間煙火味。
端午節,百花飄香,蝶舞蜂飛,是誰還在吟唱,是誰還在傾聽?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吟誦端午。端午,就成了詩歌的節日,從歲月深處走來。
(注:本平臺所發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觀念與立場。如涉嫌抄襲及語句不當等行為由作者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