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晚上8:00
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
《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則臣
分享《故鄉(xiāng)與女性,河流和遠方》
點擊下方預約按鈕,預約直播
前幾天帶女兒逛玩具城,意外看到這樣一幕。
一個年輕媽媽手里拿著幾個奧特曼玩具,當著兒子的面訓斥身邊的丈夫:
“整天就知道買這些沒用的東西給兒子,家里都一大堆了,錢沒地方花是不是?”
大庭廣眾之下,路人紛紛側(cè)目。
只見媽媽一臉怒火,爸爸弓著身子,面無表情。
雖然不知道這對小夫妻間究竟遭遇了什么,爸爸犯了多大的錯,可媽媽毫不留情面的數(shù)落,讓我看到現(xiàn)在很多家庭相處中的悲哀。
孩子眼里一切關于父母相處的模式,不該是這樣。
或許父母覺得在他面前互相攻擊、指責沒什么,但事實上,這種行為造成的傷害,正潛移默化影響他的一生。
《育兒大作戰(zhàn)》也有一對這樣的父母。
媽媽脾氣暴躁,對兒子的要求很高,一見兒子練琴練不好就忍不住抬高音量。
只要媽媽稍微一嚴厲,爸爸總會第一時間站出來,一邊出言替兒子解圍,一邊“批評”媽媽:“小孩子不是這樣逼的。”
不料,爸爸一番仗義執(zhí)言,引來媽媽極大的不滿。
為了不讓爸爸干預自己的教育,媽媽甚至瞪大眼睛直懟過去“你能不能不要再發(fā)話了”。
這種情況遠不止出現(xiàn)一次。
兒子找借口溜出房間放松一下,爸爸覺得沒什么,還陪他一起看手機,有說有笑。
很快地,聞訊而至的媽媽硬是過來拉兒子罰站,理由是兒子撒謊騙了她,她氣不過。
面對爸爸的護子心切,媽媽干脆把矛頭換一個方向,對爸爸嚷嚷:
“現(xiàn)在我在教育孩子好嗎?”
言下之意,是“爸爸閉嘴,別插手我對兒子的管教,你哪邊涼快哪邊乘涼去”。
其實,這對父母的做法,表面上看都是為了自己的兒子。
一個希望兒子能保持高度自律,不落下學習,一個則不想兒子那么辛苦,能休息一下就休息一下。
可他們互相攻擊對方,指責對方教育的“不是”,深深刺痛了孩子脆弱的心。
身處在“不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感受到的是慌張、恐懼和割裂。
明明父母互相拆臺,出發(fā)點都是他。
到頭來,受到一萬分傷害的,也是他。
韓非子說:
一家兩貴,事乃無功;夫妻執(zhí)政,子無適從。
如果總覺得自己做得才對,在孩子面前詆毀另一半,毫不客氣地拆對方的臺。
這就是給家埋下了一個隨時會爆炸的隱雷,對孩子的成長,更是一種莫大的隱患。
微博曾有一位網(wǎng)友問到:
畢業(yè)多年,我寧可選擇離家遠的工作,逢年過節(jié)也不想回家面對父母,我是不是不孝?
從他的分享中,發(fā)現(xiàn)原來他也有一對喜歡互相拆臺,說對方壞話的父母。
小時候,只要爸爸帶他出去玩回家晚了,媽媽一定會“罵”爸爸,氣爸爸玩心重帶壞他。
甚至會埋怨爸爸掙錢少,沒本事像鄰居那樣找到一份能養(yǎng)活全家的好工作。
雖然在媽媽面前爸爸往往都是忍氣吞聲認慫,但私下,爸爸會不停提醒他:
“別聽你媽的,沒讀過什么書,整天像個總司令一樣指揮來指揮去。
我是脾氣好不和她計較,你有什么事情也別老讓她知道,告訴爸爸就可以了。”
有段時間,他的確受不了媽媽的做法,試過和爸爸統(tǒng)一戰(zhàn)線,站在媽媽的對立面。
但稍微明事理了,他又覺得爸爸真和媽媽說的那樣不靠譜,連一點小事都解決不了。
究竟該信誰?又該選擇誰?
這種“二選一”的難題,成了他一路成長的困擾。
很想做到尊重父母,理解他們的處境,可一想到他們對彼此的負面評價,心里也不自覺打起了問號,變得很難信任任何一方。
以至于離開家進入職場后,他對身邊的同事、朋友,總會心存疑問,不確定他們對自己是否真心,沒辦法完全敞開自己和別人相處。
都說父母對另一半的態(tài)度,藏著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
來自任何一方對另一半的不尊重,勢必會破壞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望。
當孩子喪失了對父母的敬意和佩服時,他對親密關系、規(guī)則的認同感也會一點點消失,殆盡。
講到理想的家庭結構模式,德國心理學家海靈格表示:
“夫妻倆親密并肩站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面中間位置,如此一來,才能形成穩(wěn)定的等腰三角形關系。”
這意味著,把另一半放在和自己一樣重要位置,尊重TA和愛TA,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想維護另一半的權威感,為TA兜底,關鍵就在這三件事上:
1、不當著孩子的面貶低另一半
很多時候,父母之所以喜歡在孩子面前暴露另一半的缺點,或強行拉孩子站隊,不過是希望自己多一個攻擊對方的機會,讓孩子看看對方的不堪。
但這么做,無疑是逼孩子成為家庭戰(zhàn)爭的犧牲品,得不償失。
大人的事情,始終要學會用大人的方式解決。
教育孩子長大成長這條路上,另一半是唯一的戰(zhàn)友和同行者。
留點面子給另一半,就算不認同也請關起門來講。
語言上多一些尊重和得體,即便自己似乎“輸”了,最后贏的都是孩子。
2、不把問題推卸到另一半身上
每個父母都是臨危受命,第一次接到“教育”這個棒子,誰都有做得不夠好,不完美的地方。
不管發(fā)生什么事情,只要沒觸及底線,父母應該夫妻同心,想辦法一起面對解決。
孩子學習有困難,大家坐下來平心靜氣,看看能做點什么幫助孩子;
家里經(jīng)濟遭遇危機,更需要大家擰成一條繩子,努力扛過去。
一味地把鍋甩出去,把問題歸咎到另一半身上,非但解決不了難題,還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壓力。
所以,懂得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共同面對經(jīng)營家庭遇到的林林總總,這才是高質(zhì)量父母的做事之道。
3、多說肯定、贊美另一半的話
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總面試官蔣佩蓉女士在《佩蓉的媽媽經(jīng)》中分享:
自從自己學會欣賞丈夫,表達對丈夫的肯定和認可后,不僅婚姻充滿激情,煥然一新,就連孩子也越來越懂得尊重丈夫,視爸爸為“英雄”。
在她看來,就算有些“甜言蜜語”聽起來很肉麻,自己也不大好意思說出口。
但自己懂得表達愛,愿意說出贊美另一半的話,孩子會慢慢習慣,并且有一天,他們也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另一半。
放寬心胸,主動發(fā)現(xiàn)對方的優(yōu)點,當夫妻間注入甜蜜的潤滑劑后,造福的將會是一整個家。
正所謂,父母什么關系,子女什么命。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互相兜底。
只有爸爸好好愛孩子的媽媽,媽媽欣賞并推崇孩子的爸爸,彼此不拆臺、不指責,孩子感受到的才是親密關系間的溫暖和愛意。
每一個父母,都應該用自己對待另一半的好行為,合力樹立孩子成長的標桿。
在愛里長大的孩子,終有一天,定能收獲世界給予的特殊厚愛。
作者 | 哎呀媽,愿用自己的心和筆,開啟孩子們的心靈世界。
主播 | 楚翹,治愈系主播。喜馬FM:楚翹_詩歌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