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份育兒問答
我以為我是個會對孩子溫柔,把孩子當獨立個體,尊重并且信任孩子的媽媽??墒聦嵤?,我離這樣的媽媽差距那么大。
孩子一出現不良行為,我就會軟硬兼施地去糾正她的不良行為。當她依然犯同樣的錯誤時,我就失去耐心,大聲呵斥她。
孩子哭過委屈過,下一次她依然沒有任何改進,然后我就陷入焦慮中,對孩子不再溫柔,也不再當她是獨立個體,更不尊重她,而是一個自以為權威的教育者去操控她的言行舉止。
直到我讀了《正面管教》,我才覺得我和孩子終于“解脫”了。
在真正了解何為正面管教內容前,我就被作者簡·尼爾森的話擊中了。
“為什么很多父母覺得去羞辱孩子,讓孩子感到痛苦才能讓孩子改正不良行為?”(大意如此)
我知道自己教育孩子的初衷并不是讓她感到痛苦,更不是去羞辱她。結果我對孩子說的話,做的事卻起到了反面效果,讓孩子感受到了被丟棄被不信任被批評的痛苦(老母親流下懊悔的淚水)。
我夜以繼日地讀完了這本書,一邊摸索一邊對照《正面管教》的方法來改變我和孩子之間的沖突和矛盾。
孩子看平板電腦超時,我苦口婆心勸說無效,于是忍不住發火強行把平板電腦關掉,并大聲呵斥了她(跟以前一樣,下意識的反應)。
孩子毫無意外地哭了,想重新打開平板電腦,但是又不敢??粗蓱z又可氣的樣子,我突然“清醒”了,開始采取《正面管教》里放棄“權力”爭奪的策略。
我冷靜下來,溫聲說道,“媽媽先去客廳冷靜一下,等你哭完了也平靜下來了,我們再來談一談,好嗎?”
孩子當然不買賬,大概她這是第一次被當成大人一樣對話,她慌了,以為媽媽不喜歡她了,“我不要平靜,我不要你去客廳。”
第一次嘗試失敗,我上前擁抱了孩子,繼續說道,“那我抱著你,等你哭好了,媽媽再跟你講話好不好?”
孩子接受了,哭了一會兒終于安靜下來了,我問她,“你冷靜下來了嗎?”
她點點頭,然后我表達自己很愛她,但是不喜歡她這樣的行為,我希望她能改變一下。
我多次實踐出來的結果是,這種放棄爭奪權力的策略并不能一下子改進孩子不良行為,它更多的是控制局面,不讓父母和孩子當下失控而說的話做的事更糟糕。
同時非常有意義的是,作者一直強調的——正面管教的目的是發現孩子不良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
我發覺孩子一次又一次延長看平板電腦的時間是在試探那條“底線”,當她觸碰到“底線”時想看卻不敢繼續看其實就是在不確定媽媽是否愛她。
一旦我發火呵斥她,印證了她的懷疑——原來媽媽不愛我。為了得到媽媽的愛,她就一次又一次通過觸犯媽媽的“底線”來求愛,卻沒想到越發證明媽媽不愛她(越觸犯我就越生氣,呵斥就越嚴重,然后就是彼此的情緒遞增,直到彼此都崩潰了)。
當我擁抱她,幫助她辯證愛和不良行為的不同時,她才能夠去改正,因為不良行為不見了不代表媽媽的愛沒有了。
孩子終于在不良行為上有了初步的改進,當然了還是會繼續明知故犯。
這個時候我又采納了《正面管教》給孩子自由但是限制孩子的自由。漸漸我就明白了,這就是給孩子定規矩,但是怎么定?
孩子每次玩了玩具,一開始答應得很好,她會收拾的??墒鞘潞笥址椿诹?,難免又是一場雞飛狗跳。
于是我跟她說,“你現在不收起來沒關系,那你告訴我,你想什么時候收拾呢?一分鐘后還是六分鐘后?”
她想了想,“六分鐘。媽媽,六分鐘是不是很長啊?”
“挺長的。那六分鐘后我來提醒你收拾玩具哦。”
差不多六分鐘后我提醒她,她心甘情愿地把玩具收拾好,一臉的成就感。
這就是《正面管教》里說的,對孩子要溫柔和堅定。
這之后生活中的好多矛盾沖突,比如到回家吃飯的時間點,但她依然還想繼續玩耍。又或者該刷牙睡覺了,但拖延不去時,于是給出選項,讓她選擇。她一旦做出選擇,我就尊重她的選擇,并讓她實現自己的承諾。
我就是通過這種溫柔和堅定的方式來解決,親子關系前所未有的融洽。
在我讀過的育兒書籍中,《正面管教》改變了我的育兒思維,幫助我有效地糾正孩子不良行為,但又不傷害孩子心靈。
成為合格優秀的父母并不一定通過讀書達到,但我覺得要成為合格優秀的父母,這本書一定是父母們必讀的育兒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