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嗔癡”是佛法修行的三毒,我們之所以是凡夫,就是離不開這三毒的侵害,使我們在無明中游蕩,找不到通往解脫的道路。說到人的脾氣問題,恐怕每一個人都深受其害,即使是性格再好的人,如果他人或外在環(huán)境刺激到了你的臨界點,你也會忍不住大動肝火,非要與對方爭個你死我活不可。
常人認為這是人的度量問題,氣量小的人特別容易發(fā)火,只要生活中遇到任何一點不順心的事,就會發(fā)脾氣,度量大的人學(xué)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知道什么時候該發(fā),什么時候不該發(fā),也會自己掌控一個度,佛法告訴我們修心的方法,必須從根本上去除“嗔怒”的惡習(xí),如果你對凡事都能做到忍辱,修行功夫就可見一斑了。
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情,想要生氣時,不妨在心中默念以下的三句話,對自己將大有裨益。
第一句話:算了吧
我們凡人想要生氣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別人做了不應(yīng)該做的事,別人犯了錯,影響了自己,損害了自己的利益等等,總之,我們的心都是向外看的,我們不會自己無緣無故發(fā)火,這都是別人惹的禍。
這時,我們不妨反過來想想,“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對方也和自己一樣是個凡人啊,不可能把事做得這么完美,把話說得這么圓滿,有的時候自己不是也會這樣說,這樣做嗎?如此將心比心,換位思考,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根本也不算什么大事。在心里告訴自己:“算了吧。”得饒人處且饒人,寬恕別人就是寬恕自己,和別人過不去就是和自己過不去,何必非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呢?
第二句話:都是我的錯
寬恕了別人的錯誤之后,接下來就是反省自己了。我們常說一句話:“一個巴掌拍不響?!比绻驗橐患虑殡p方發(fā)生了矛盾,往往雙方都有做得不對的地方,而不單單是某一方的錯誤。所以,每個人都應(yīng)該做到時刻反省自己,觀照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符合規(guī)范。
孟子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狈彩峦ㄟ^生氣,發(fā)脾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能靜下心來加以反省,找到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一切根源還是要從自身做起,要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你跟小人計較,你難道不是小人嗎?你跟文化層次低,見識短淺的人生氣,你自己的素質(zhì)又有多高呢?所以,要在心里告訴自己:“一切都是我的錯!”
第三句話:一切都是假象
最后,我們站在佛法的制高點來探討人的嗔怒問題,凡事容易嗔怒,都說明我們對其產(chǎn)生了執(zhí)著?!督饎偨?jīng)》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币磺惺挛铮F(xiàn)象都是變化不定的,都是虛幻不實的,也許你當(dāng)時認為這件事情很嚴重,無論如何都過不了這個坎,一定要說清楚,講明白才行。
可是一旦過了那個時間,有可能過了一天,過了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之后,我們再來看它的時候,它還算得上什么呢?也許自己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當(dāng)時的是與非,對與錯還有這么重要嗎?所以,凡事一定告訴自己不要著相。心里默念:“一切都是假象。”何必如此執(zhí)著呢?這樣活著自己多累,身邊的人也跟著有多累啊!凡事沒有什么過得去,過不去的,一切順其自然就好了。
本文由“修善無上”原創(chuàng),轉(zhuǎn)載請注明。文中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當(dāng)之處,敬請交流探討,感恩閱讀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