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到數學,很多人多會覺得很難學習,尤其是高中的數學。這個記憶猶新,當時我也是理科生,深有體會。
所以從那時起,我就特別佩服數學學習的很好的人,當自己詢問他們學習數學為什么學的這么好的時候,他們一般都會說只要掌握了數學的邏輯思維,就能將解題思路發揮到極致。
這兩天看到一個高考狀元的采訪,他以高考數學滿分,總分為694分進北大數學系,他就是來自青島市的王圣陽。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對自己的數學學習方法加以總結:“自己從初中就喜歡數學推理演繹的藝術感,不要把學習當成負擔,你就可以感受她的美。另外,他說經常會在座公交車時,將題目放入腦海演算推理,這樣可以鍛煉自己的數學思維。”
他提到過,自己小時候就在父母的熏陶下,做一些數學邏輯思維的游戲加以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日積月累的思維邏輯鍛煉,所以讓他能夠在同齡人的數學學習中能夠快人一步,并且學習數學特別得心應手。
看完王圣陽的采訪,是不是更能明白孩子間的差距,也能明白孩子學數學差的原因,那么,家長們是不是覺得該行動了,孩子從小要注重邏輯思維的培養。
到這里,很多家長可能還會有所不解,邏輯思維是什么,該如何更好的培養孩子們的邏輯思維呢?這里給各位家長提供三個方法。
邏輯思維就是一種借助抽象的概念,能夠認識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之間本質聯系的一種思維方式。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是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重大轉折期。所以在小學階段,家長就要更加注重孩子邏輯思維的培養,為以后的發展和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蘇霍姆林斯基 認為,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它需要借助大量的直接的、具體的經驗,所以家長應該多帶孩子去思維的“發源地”也就是大自然當中去。
大自然中有各種鮮明的形象、色彩,孩子在大自然中,在看到大量直觀現象的基礎上,才能夠在大腦中比較各種現象背后的共性或者區別,進而發現事物的本質特征。那如果不由具體可見的事物逐漸向抽象思維過渡,直接讓孩子掌握概念原理,那這其實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所以家長應該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觀察、體驗,看看花開花謝,草木枯榮。
比如,一個媽媽帶孩子去公園里面玩,他們就看見各種花草樹木,嘰嘰喳喳的小鳥,空中飛舞的蝴蝶,草叢里面的螞蚱,小河邊的青草,水里的魚等。媽媽就開始想辦法來引導孩子來思考,她就問:“孩子你看,春天到了,萬物都復蘇了,那咱們看到的這些都是生物,那你能根據你看到的這些,跟媽媽講講,生物是什么嗎?”
孩子思考了一會兒說:“生物就是能動的東西。”媽媽說:“嗯,那你看看水上漂的樹葉也能動,那它也是生物嗎?水邊的青苔不能動,那它就不是生物了嗎?”這么一問,孩子又開始思考。
過了一會他說:“我明白了,生物就是有生命的東西。”媽媽說:“很好,但是怎么來區分有生命和沒有生命呢?你看看地上的黃沙和小草有什么區別。”過了一會,孩子忽然說:“哦,我明白了!生物就是能自己生長的東西。”有生命,能自己生長,那這是生物和非生物的本質區別,孩子通過觀察,在媽媽的引導和啟發下,終于得出了這個結論,那這就是邏輯思維的一個過程。
所以家長帶孩子觀察的時候,要問孩子一些關于事物本質的問題,啟發他來思考,這樣才能促進邏輯思維的發展。
日常生活中,家長要用分類的方法幫助孩子培養邏輯思維能力,那除了衣服,家長還可以拿家里的家具、孩子的玩具等讓他來練習分類,在分類、歸納總結中,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此外,有很多小朋友喜歡看推理類的動畫片或者小說,那這也能很好地幫助孩子發展他的邏輯思維能力,因為這些動畫片或者小說的情節經常是邏輯性很強的,主人公會在很多表面上看似無關的現象中,看到它們的內在聯系,從而找到事情的真相。
孩子們跟著動畫片中主人公探索的過程,也是學習邏輯推理的過程。當然家長要做好這樣一類動畫片的篩選工作。
今日話題:如何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關于這個話題,您有什么樣的經驗和體會,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