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取得顯著進展,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多維度的開放格局,開放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今年,監管層又多措并舉為推進資本市場高水平開放按下“快進鍵”。
今年3月29日,證監會核準設立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有限公司,這是2018年金融業新一輪擴大開放,放寬銀證保外資股比限制以來第一批獲準設立的外資金融企業。
6月份,證監會和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發布聯合公告,正式啟動滬倫通。7月份,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宣布了11條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將原定于2021年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到2020年。9月份,國家外匯管理局宣布取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證監會在9月份召開的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深改12條”,其中指出要加快推進資本市場高水平開放。抓緊落實已公布的對外開放舉措,維護開放環境下的金融安全。同月召開的第八次金融委會議提出,要進一步擴大金融業高水平雙向開放,鼓勵境外金融機構和資金進入境內金融市場,提升我國金融體系的活力和競爭力。
“當下,我國的資本市場已進入到一個存量競爭的市場,要想進一步發展壯大,對外開放是必然之舉,實行更大程度的開放,具有多方面積極意義。”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何南野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何南野分析稱,一是可以吸引更多的國際機構來華開設第二總部,提升我國金融機構的外資屬性比重,增強多樣性;二是引入更大規模的增量資金投資我國資本市場,改善我國機構投資者結構,助力資本市場走出“長牛”;三是引入更多具有國際化視野、熟悉國際規則的管理人才、財務人才、法律人才等專門人才;四是充分借鑒歐美市場豐富的創新經驗,加快我國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的創新,加快期貨、期權等衍生品業務的發展。
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腳步還將繼續往前。對于未來如何進一步推進對外開放水平,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李湛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是提高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深度。包括進一步完善債券通、深港通的投資便利度,允許債券通、深港通投資者參與衍生品市場。
二是下一步應重點在交易所市場推動基金通。基金是和股票、債券相類似的基礎性金融產品,現在已有債券通、深港通,但仍缺基金通,可在深港通或滬倫通等框架下,將交易所上市基金納入互通對象實施基金通。
另外,何南野還建議,一是進一步推動外資金融機構在華設立全資或控股子公司,加快審批速度。二是進一步取消外資投資國內資本市場的各類限制,繼續加大境外證券交易所與境內交易所股票的互聯互通,提升國內外資金投資便利性。三是繼續引入更多國際化的金融人才,助力我國金融業務的創新發展。
(文章來源:證券日報)
(責任編輯:DF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