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發生的東航空難事件,有關部門除了派出大批救援人員,還派遣了一支近百人的專業心理專家隊伍奔赴現場,專門為遇難者家屬和現場救援人員提供心理輔導。
在目前緊張的新冠疫情之下,一些心理平臺和機構也紛紛推出公益心理援助服務,為民眾疏導負面情緒。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面臨來自生活、學習、工作、人際等各方面的巨大壓力,各種心理問題日漸凸顯,亟待解決。
無論是突發事件的心理危機干預,還是日常生活的心理輔導,心理咨詢與治療都在默默地幫助人們解決心理問題,也漸漸受到人們的關注。
但是,對于心理咨詢與治療這樣一個仍顯陌生神秘的行業,人們還有著許多的不了解甚至是誤解和抗拒——
心理咨詢師能看透我的心里想什么嗎?
為什么咨詢師就是一直跟我聊天又不給我意見?
為什么咨詢師不幫我解決問題而是要我自己去思考?
心理治療收了我這么貴的費用就一定能保證幫我解決問題吧?
……
這些看法是對心理咨詢和治療常見的誤解,或是過度神化,或是提出錯誤要求,也導致這一行業亂象叢生。而更多的人則可能因為不了解而直接拒絕心理咨詢和治療,其實也失去了自我改變與成長的機會。
心理咨詢與治療這一行業如何進行科普,得到民眾的了解和接納,是一個難題。目前有很多關于心理學和心理咨詢的書籍,要么是過于專業,深奧艱澀,只適合專業人士閱讀學習;要么是借心理學之名灌“毒雞湯”,缺乏科學性,誤導民眾。因此,亟需有一本能就心理咨詢從整體上進行科普、解開民眾疑慮的專業書籍。
當我拿到林孟平教授的再版著作《心理咨詢與治療》一書,彩虹畫設計的封面讓我眼前一亮但又心生疑慮——以往看過的許多心理學和心理治療的書籍都頗為專業嚴肅,這本夠不夠專業?如果很專業的話又是否便于大家閱讀和理解?
林孟平是香港中文大學心理輔導學教授、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羅杰斯的再傳弟子,這本《心理咨詢與治療》是她的心血之作,再版了11次,可以說是香港心理咨詢行業從業者人手一冊、教科書級別的心理治療著作。
林教授結合自身多年的臨床經驗和研究,在書中介紹了心理咨詢有關的各心理流派理論、咨詢方法、咨詢師修養、團體咨詢、學生咨詢等方面專業知識和案例,探討了心理咨詢的人性觀、本土化應用和咨詢師的個人成長等課題。
科學心理學這一學科發源于西方國家,心理咨詢行業如何進行本土化延展與應用是一個不可忽視卻又充滿難點的問題。
從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建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到弗洛伊德創立精神分析流派,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更替,再到認知心理學的崛起,直到如今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知行為心理學等諸多流派和技術的盛行,心理學經歷了一段時間和歷史并不漫長而內涵卻十分復雜的更迭和發展。
心理學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既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那么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成長會有不同的性格塑造,以及不同的行為模式和心理活動表現。個體在個人主義盛行的社會環境下所具有的心智和行為習慣,跟在集體主義背景下所表現出來的心理行為傾向就有著很大的區別。
許多國外的心理學研究和教材都是基于當地的文化研究與人群進行實驗,獲得相關的數據和研究結果而寫作,對于我國的人群與文化背景的研究十分欠缺,因此許多理論實驗數據等內容不一定適合我們直接采用“拿來主義”。
林教授身處中西歷史文化交匯的香港,在本地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課題研究,又在內陸長年進行學術交流和授課,對心理學與心理咨詢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情況十分了解并做了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書既吸納了西方心理學理論和研究的精華,又融合了東方社會文化特性,更符合國人現狀。
細細翻閱本書后,我的感受是,區別于那些枯燥艱澀的教材,與其說這是專業的心理治療著作,不如說是一本專業而嚴謹、又充滿著人本主義色彩與人性關懷、體現哲學思辨性的心理通識讀本。
書中不只向我們論述心理咨詢的相關專業知識,它所呈現的哲學思辨更是引導讀者對人性與人生進行深度思考,并進行自我觀照,探索自我實現之路。這也體現了林教授的人性觀以及對心理咨詢行業的深度思考。
在心理咨詢中,咨詢師可以說是深陷困境的來訪者的榜樣和引路人。林教授認為,咨詢師自身的修養、所持的人性觀最為重要,決定著他對咨詢理論的抉擇,影響著他在心理治療中的個人工作模式,也影響著他與來訪者的關系建立和咨詢治療效果,影響著他將引領來訪者走向何方。
書中特別闡述了各個心理流派和咨詢師的人性觀,強調身為咨詢師如何理解人性并幫助來訪者建立人生目標,發展積極向上的人性觀。
由弗洛伊德創立的心理分析(即精神分析)學派的人性觀是一種決定論,認為人具有天生的生本能與死本能,人的行為也是由非理性的動力、無意識的動機、生物性的需要和性本能等所決定,個體的早年經歷和體驗對人的一生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行為主義學派聚焦于個體可觀察的行為上,認為人的行為是機械性的,被動地受環境的刺激而作出反應,通過對外界環境的影響而進行學習、改變和塑造。
存在主義學派則認為人可以塑造自己的生命,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要對自己負責,要不斷地尋找生命的意義。
林教授所專研的人本主義學派有著一種自我向上成長的積極人性觀,認為人性本善,個體具有自發性和自主性,有能力掌握自己的生命,每個人都有潛質與個人價值,追求成長與自我實現。
比照中國傳統的人性觀,跟心理學流派的人性觀有著一定的契合性。例如,儒家認為人具有其“天性”,經后天發展成為“人性”;儒家將智、仁、勇稱為“三達德”,對人的教育目標是要發揚人性,培養出三達德兼備的君子。可以說這是一種人本主義思想。
本書封面設計采用的是林教授親手繪制的彩虹畫,林教授闡述其所蘊含的寓意:從底下的黑色到頂上的紅色的各種色彩變化,象征著當事人(來訪者)的心理變化狀態——從黑暗中走向光明多彩的自我實現。這也正是心理咨詢的作用與目標。
那么,心理咨詢到底是什么?它的目標又是什么?林教授認為:
心理咨詢的最終目的,是協助當事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盡量發揮自己的潛能,從而得以邁向自我實現。而在這過程中,當事人一定要學習對自己的行為和人生負責任,否則也就不能達致建立自己的目的。
有很多人常常以為,心理咨詢就是由咨詢師給出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如果咨詢師沒有給出直接明確的回復,便認為心理咨詢沒有作用。這是對心理咨詢最大的誤解。
我們首先要清楚,心理咨詢不是簡單的信息提供,不是普通的社交談話或面談,不是單純的教導,不是進行邏輯分析,不是同情和安慰,不是要給予忠告和建議,也不只是單單為人解決問題。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咨詢師所要做的,不是代替來訪者做出選擇和決定,不是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或是直接幫來訪者解決問題,而是協助來訪者認識自我,發掘自身的潛能,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問題,激發解決問題的內心力量,最終通過自身的改變和提升解決問題,走出困境。
說到底,來訪者出現心理問題、面臨人生困境,只不過是暫時失去方向和面對問題的勇氣,咨詢師則是以旁觀者的角度,通過專業技術和人性化的手法,引領來訪者撥開迷霧,重新找到人生方向,邁向自我實現。
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需要根據當事人的情況設立不同層次的目標,使整個咨詢過程更加獨特和個人化,保證和促進咨詢功能的效果。
咨詢目標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有長遠的目標,也有具體的、短期的目標。但一般來說,可設為直接目標、中間目標、終極目標。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從解決當前困擾,到重建自我形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正確的人生觀,到將來的自我實現,不同的目標推動和幫助當事人逐步改變和成長,最終達到自我實現。
我們都知道,心理學流派眾多,有著不同的理論和技術,沒有高低好壞之分。每個流派也都有自己的人性觀,在此核心下延伸出不同技術風格、研究重點和治療方向。
心理咨詢是一個助人的過程,是一種人際活動與人際關系體現。無論是依據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所創立的當事人中心治療法,還是建立在精神分析、行為主義等流派理論基礎上的各個治療法,其核心都離不開“關系”和“成長”這兩點。
來訪者向咨詢師尋求幫助,雙方需要建立起互相信任、同心協作、具有治療功能的咨詢關系。咨詢師給予來訪者足夠的關注和支持,來訪者給予咨詢師足夠的信任和反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咨詢效果和目標的實現。
咨詢師在咨詢關系中要提供具有治療功能的促進條件,包括同感(即共情)、尊重、真誠和簡潔具體。
同感是指能體會到來訪者的感受和想法,從對方的角度看待自身和外界,并能將這種感受和體驗向對方傳達,產生共鳴。人與人之間經常出現矛盾沖突,正是因為雙方無法進行換位思考,與對方共情,去感受對方的體驗,因此也無法理解對方的思想和行為表現,從而產生各種誤解和矛盾。
尊重即是指相信和尊重來訪者獨特的價值和潛質,尊重和接納對方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所擁有的特性,尊重對方表達自我的權利,即使不認同來訪者的行為和想法,也不輕易對其進行批判指責、論斷或懲罰。只有這樣,來訪者才能放下顧慮,敞開心扉,對咨詢師建立信任感,進行坦誠的溝通。
真誠是成功咨詢的關鍵因素。來訪者向咨詢師開放自己的內心世界,咨詢師也需要言行一致,以真實誠摯的態度和形象進行回應,向對方展現真實的自我,而不是扮演某個角色,掩蓋某些不足,或是讓雙方的交際溝通流于表面化。這種真誠也塑造了一種真實的咨詢關系。
在咨詢過程中,咨詢師和來訪者在溝通交流時要做到簡潔具體,特別是咨詢師的用字措辭要適當準確、簡單清楚,幫助來訪者清晰地分辨自己的感受和經驗,避免引起混亂和誤解。當咨詢師能清晰具體地整理出來訪者所說的話,也就能更好地進行共情,理解來訪者的感受,幫助他將問題進行梳理和分析探討。
可見,這四項不只是咨詢師需要遵守的具有治療功能的基本條件,也是建立良性人際關系的必備條件,是我們每一個人在人生道路上所應秉持的一種人性觀和價值觀的體現。
咨詢師和來訪者通過良性關系的建立,在咨詢過程中共同成長。咨詢師并非是萬能的圣人,在咨詢中不免會受到一些來自來訪者的負面影響,引發心理問題。
因此,咨詢師也需要面對自身的不足和改變,關注和覺察個人體驗,及時進行個人治療,才能妥善處理在咨詢過程中出現的個人情緒和心理問題,保持長期有效的工作。只有自己保持成長,才能幫助他人成長。
本書不僅適合心理咨詢從業人士專業學習,助人成長,也適合普通民眾進行通識科普,自我成長。
在當今誘惑繁多、壓力山大、容易迷失自我的社會環境下,了解一下心理學和心理咨詢的有關知識,探索自我成長之路,比喝沒營養的“毒雞湯”要實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