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假如你身處二戰(zhàn)期間的歐洲,不幸被抓去集中營,每天都面臨死亡的威脅和非人的折磨,你會怎么樣?是抱怨憤怒、精神崩潰,還是憂傷哭泣、悲觀抑郁,或是恐懼退縮,陷入絕望?
這種種反應,都如一座精神“牢籠”,會將你死死困住,失去對生命的期望和追求。
《越過內心那座山》的作者、心理學家伊迪絲·伊娃·埃格爾博士,正是奧斯維辛集中營幸存者之一,當年她跟家人被關進可怕的集中營時只有16歲大。
她也曾有過恐懼無力,體驗過饑餓、喪親、折磨、傷害、壓迫和死亡威脅,最終得到解救時已被折磨得傷痕累累。
這段痛苦可怕的苦難經歷給埃格爾博士留下了深重的創(chuàng)傷,但從當初被關進集中營直到后來被解救,她都一直沒有放棄對生的希望,也一直堅持進行自我療愈,勇敢地面對曾經的創(chuàng)傷。
她后來努力學習,重新融入社會,并在50歲時拿到了心理學博士學位,并成為接納承諾療法(ACT)專家,40多年來為無數人提供心理咨詢和治療,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
她的老師正是同為奧斯維辛集中營幸存者之一、意義療法創(chuàng)始人維克多·弗蘭克爾,他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激勵了無數人,也是我強烈推薦大家去好好讀一讀的好書。
埃格爾博士指出,困住一個人的不是集中營,而是自己為自己建造的精神牢籠。正如《越過內心那座山》這本書的英文書名《The Gift》,她將這段可怕的苦難經歷看作是一份生命的“禮物”,教會了她一個真理——
無論是誰,即使身處苦難之中,仍然擁有選擇的能力,逃離自己的精神牢籠。而走出困境的關鍵則在于我們選擇以何種態(tài)度、何種方式對待自己的經歷、回應自己的遭遇。
雖然我們沒有像弗蘭克爾和埃格爾博士那樣遭受集中營的折磨,但在人生路上,總會遭遇各種不順心的事情,也會常常受到傷害。
為什么他不愛我?為什么公司會炒掉我?為什么別人要這樣傷害我?為什么受苦的是我?我為什么會遭遇這些不幸的事情?……這些都是困住我們的精神牢籠,要走出來并不容易。
埃格爾博士總結出12個普遍常見的精神“牢籠”,許多人會不自覺地被其中的某個或是多個“牢籠”困住,失去面對生活的勇氣和走出困境的內心力量。
這12個精神“牢籠”,也就是常見的心理困境是:
1、受害者心態(tài)型牢籠
2、逃避型牢籠
3、自我忽視型牢籠
4、秘密型牢籠
5、內疚和羞恥型牢籠
6、未解決的悲傷型牢籠
7、僵化思維型牢籠
8、怨恨型牢籠
9、恐懼型牢籠
10、評判型牢籠
11、絕望型牢籠
12、不寬恕型牢籠
埃格爾博士通過自身及家人的真實經歷以及她在日常心理治療所接待的來訪者案例,生動地講述了12個精神牢籠是如何困住我們,如何對我們產生負面影響和行為表現。
譬如受害者心態(tài)型牢籠,會讓人將自己看作是受害者,以消極的心態(tài)來看待自己所經歷的一切,困在過去的不幸之中,反復回想自己的失敗和傷痛,并將所有的責任推給別人,也將救贖和療愈自己的責任和希望放到了別人身上。
其實,遭遇不幸并非就是絕路一條。走出受害者心態(tài)型牢籠的關鍵,首先是要分清楚,創(chuàng)傷事件只是發(fā)生在當時,已經過去,而我們要活在當下,要好好覺察自己的各種感官在當下感受到了什么、身體有什么感覺?用“現在怎么樣了?”替代“為什么是我?”。
我們要明白,每一次危機都是一次轉變的機會,所謂有危必有機。當我們遭遇困難時,只有努力去進行調整,尋找解決方法,才有可能獲得新的機會進行改變。
因此,可以給導致自己受傷的人或情境寫一封信,將整個事件以及其影響寫出來,進行回顧和梳理。接著再寫一封感謝信,感謝那個人或情境讓自己學會了許多,推動了自己改變和成長。這樣做也是將自己的角色從被動的受害者轉變?yōu)榫哂兄鲃有院涂刂屏Φ男掖嬲撸心芰樽约哼M行療愈。
還可以給自己制作一個愿景板,將自己對未來生活的遐想和愿望列出來,將有吸引力的圖片和文字貼上去展示出來。每天都看看它,提醒自己的目標和愿望是什么,激勵自己為實現未來的目標而努力。
逃避型牢籠也是許多人常常遇到的一種心理困境。因為恐懼和焦慮而逃避面對現實,否定和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因此負面情緒無法得到釋放和緩解,一直都陷在困境中沒有真正走出來。
只有允許自己產生各種感受,并接納和表達這些感受,識別感受的根源是什么,才能真實地感受到自己。然后通過以第三方的角度進行自我覺察的方式,給自己的感覺命名,跟各種感受共處。
也可以跟自己的身邊人,比如家人、愛人、朋友、同事等進行交談,將你自己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而不是逃避跟別人接觸和交流。這些人是你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能在關鍵時刻為你提供支持和幫助,陪伴你面對困境,度過難關。
那些為了得到別人的關注、喜愛和認可而委屈和忽視自己、迎合他人的人,則是陷入了自我忽視型牢籠中。
在早年的成長經歷中,我們會通過父母對自己的態(tài)度和感情而形成某種自我價值認知,認定自己有多重要、價值所在是什么。
而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注和愛護,或是因家庭角色錯位而需要我們承擔起照顧大人的責任,我們往往會忽視或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去順從父母的要求,照顧他們的感受,滿足他們的期待,并以父母的肯定和認可當作自己的價值所在。
我們也會經常被自己的期望或是承擔某些社會中的特定角色和身份的想法束縛住,給自己貼上標簽,成為別人希望我成為的的人,為別人而活,也深深地困在自我忽視的牢籠之中。
其實,有時候我們需要“自私”一點,這反而是好事,能讓我們將關注點放回到自己身上,去留意和覺察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學會自我關愛和自我關照,將別人給予我們的不舒服的感受、不平等的對待、不合理的期待都阻隔在外,避免受到傷害。
每天花一點時間來享受愉悅的感覺,無論是喝杯熱咖啡、曬曬太陽,還是擁抱自己愛的人,都能給予我們美好的體驗。
為自己制作一份特殊的時間表,標記處每天工作多長時間、享受愛的時間和用于玩的時間,將這三部分時間進行平均而合理的安排。也就是說,每天不要只顧著埋頭工作或是為別人服務,也要為自己留出享樂的時間和空間。每天都多給自己一些愛。
埃格爾博士在書中也不斷談到她自己是如何直面自己的創(chuàng)傷,勇敢地回到現場,回顧當初在集中營的可怕經歷,接納自己的真實感受,然后進行自我療愈,最終從當年的苦難之中走出來,并為更多的人帶來積極樂觀的力量和勇氣。
她的經歷讓我感嘆,她的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讓我敬佩和感動,她所提出的這12個精神牢籠讓我反思,也警醒著我——我有沒有曾經或是正在陷入這些牢籠之中?我又該怎么做?該如何進行選擇?
是時候給自己多一點勇氣和力量,去突破內心的牢籠,越過那座阻擋自己前進的大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