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學習論語《為政》篇的第五章。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的第五篇,講的是三個人之間的對話,分兩段,第一段是孟懿子和孔子之間的對話,第二段是樊遲和孔子之間的對話。孔子先回答了孟懿子什么是孝的問題之后,又和他的弟子進行探討。這里可以看出孔子一方面幫別人解決問題、答疑解惑,回去也和弟子切磋探討,然后讓弟子也有所提高。所以說,孔子是一位偉大的老師。
孟懿子,是魯國的一個大夫,比孔子小,他的父親在去世的時候交代他要向孔子學習。孟懿子向孔子問了一個問題:什么是孝。孔子回答了兩個字:無為。
“違”呢,就是違背,違反,背叛。“無違”什么呢?無為只是一個謂語,沒有賓語。通過這兩個字,我們也不知道是不是不要違背父母的命令,還是不要違背什么,那我們要繼續往后面看。
離開孟懿子之后呢,樊遲幫孔子駕車,孔子坐在車里,師徒兩個就有了另外一次對話。“御”,就是孔子講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中的御,就是駕車,在古代駕車也是一種必備的才能,就像現在駕考一樣,需要訓練和學習。
孔子坐在車中,就告訴樊遲說:孟懿子問我什么是孝,我給他說了兩個字,無為。樊遲也很直接,反問孔子,那你講的無為這兩個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道:“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從這里可以看出,無為的后面的賓語是什么?就這一章孔子要突出的一個“禮”字。父母如果活著的時候,就按照禮節的標準去侍奉他們;如果父母去世,要按照一定的禮去安葬他們;以后的每一年的祭祀祭拜,也要按照一定的禮來祭拜他們。這樣才能算是“無違”。所以,“無違”并不是盲目聽從父母的命令,而是按照禮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侍奉父母,孝敬父母。
儒家有一套完整的禮儀,五經中有一本書叫做《禮記》。宋代的十三經其實還包括另外兩本書,一般稱為“三禮”:《周禮》《儀禮》和《禮記》,三本書講了古代從朝廷到士大夫家中婚喪嫁娶等等各種各樣的禮儀,各種儀禮都有嚴格的標準。在這里孔子講的就是一個人孝順,就是要看他是否按照禮節來侍奉父母。
我們講孔子一生的抱負、一生盡力做的事就是四個字:克己復禮。恢復的禮就是這里講這個禮。
關于這個禮,再啰嗦幾句。孔子的時代,已經是禮崩樂壞,他提倡的禮,在當時不一定是為人們所接受,因為孔子生活在百家爭鳴之前。后來百家爭鳴,儒家只是其中一家,并不占有統治地位,也不是唯一的。其他學派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相互攻訐指責,莫衷一是。
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治國理念是法家思想,重注嚴酷刑罰來管理,并不注重禮。秦朝滅亡之后,劉邦依靠著一幫兄弟建立了漢朝,漢朝初年,朝堂之上禮是缺失的,為了爭論誰的功勞大,大臣上朝之后大聲喧嘩,肆意爭吵,毫無體統。大家都知道,劉邦的很多大臣都是他的老鄉,以前都是鐵哥們兒,光著屁股一起長大的,到了朝堂之上也沒有君臣的概念,又沒有適當的禮法約束他們,于是亂哄哄一團糟,紛紛擾擾啊,搶來搶去,爭來爭去
這時候就有一個人出現了,秦朝的一個博士叫做叔孫通,他也是一個儒生,對以前儒家的禮儀非常精通,就幫著漢朝制定朝禮,并且用很長一段時間君臣來演練。之后還有一些婚喪嫁娶之類的禮,基本上都確定了下來。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經歷天下紛亂太久,爾虞我詐太多,溫柔敦厚的儒風消失太久。加上司馬氏建立晉朝的時候,先是經歷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丕篡漢,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雖然他們也強調以孝治天下,一個大臣也標榜自己是儒士,但在社會風氣的影響上,作用微乎其微。再加上當時很多文士最后的結局都是被莫名的殺戮,虛無思想就開始泛濫了。
所以這時候就出現了魏晉名士,尤其是竹林七賢。竹林七賢里面有兩個人,非常為后人推崇,一個是阮籍,一個是嵇康。他們“非湯武而薄周孔”。湯就是商湯,武就是周武王,周就是周公,孔就是孔子。三先秦的堯舜禹湯文武,是孔子認為的圣君,傳承者儒家的道統。竹林七賢的認為湯武他們做的不好,周公孔子也有值得批判的地方。
他們表面上是不尊重儒家思想的,連帶儒家提倡的禮法也不尊重。比如阮籍,有一天,阮籍的母親死了。按照常禮,兒子要在母親的靈前進行哭禮。但是阮籍并沒有去哭,一滴眼淚也沒有流,就像沒事的人一樣站一會兒轉身就走了。后來,別人都離開之后,他才真正把自己的悲傷釋放出來,“咳血數斗”,傷心過度,吐了很多很多的血。
阮籍委曲求全,再加上和皇室的姻親關系,最后終于壽終正寢,但是嵇康還是年紀輕輕就被殺害了。
世事的反復,命運的無常,道家崇尚虛無的風氣盛行,佛家也開始興盛。南北朝時期,正是佛教發展中的高潮,我們都知道兩句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到了唐朝,唐朝因為皇帝姓李,再加上他們有著鮮卑族的血統,一定程度上也是尊崇道教。武則天比較喜歡佛教,為了弘揚佛法捐贈了很多脂粉錢。再加上唐代思想比較開放,內外交流頻繁,思想文化交匯碰撞,相互借鑒促進,出現了大繁榮,對于禮法也不是很重視。
到了宋朝,宋朝的一些理學家興起,周敦頤、程頤、程顥邵雍崛起于北宋,陸九淵、朱熹雄立于南宋,王陽明等人聳立于明代,重新詮釋儒家思想,并且給儒家找到了一個哲學的支撐,就是宋明理學。這時,基本上建立了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儒家傳統。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我們在反封建的時候批判的是封建禮教。這種批判抓住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核心問題,要打到孔家店,對儒家的禮法深惡痛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我們還存在一定自豪感,講我們是文明禮儀之邦,對我們歷史上尊崇禮儀的傳統感到自豪。
我們在學習孔子思想的時候,要辯證看待,雖然我們把他思想完整的講出來,但并不是說這些思想每個方面都是對的。我們要辯證看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