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旭剛
“不講文明,沒有教養”,這句貶義的話說誰都不會愛聽。可是,有的人卻不注意生活中的“小節”,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舉動,被他人明著或暗著用這樣的話詬病。
在現實生活中,“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如果不講文明,忽視“小節”,很容易遭到他人的指責,被視作沒有教養。
1
生活中的一些不文明行為
衣
俗話說,穿衣戴帽各有所好。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在穿著上追逐潮流,妝容上力求精致漂亮,這樣的做法無可厚非。隨著生活越來越富裕,人們對美的追求應該倡導。穿戴雖然是個人的喜好,但穿衣打扮既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禮儀,只有在對的場合穿著對的服飾才能算真正的美。
有的人乘坐飛機、地鐵時,脫了鞋腳丫子踩在座椅上,臭氣熏天,令人生厭;有的人上半身不穿衣服,光著膀子在大街上招搖過市,甚至跑到公交車上令人躲之不及。夏天女性穿非常短的裙子、過多暴露的上衣出現在公共場所,很不雅觀。類似于這樣不文明的著裝,難免被他人斥責為“沒教養”。
食
民以食為天,吃飯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在社會交往中,無論是工作中的宴會,還是親朋好友的聚餐,都要重文明,講禮儀,除了注意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食品,落實好“光盤行動”外,祖輩們流傳下來的老規矩,也應注意遵守。
如果有誰聚餐時,吧嗒嘴兒、叉著腿兒、斜楞眼兒、羅著鍋兒、擄袖管兒、挽褲腿兒、攪菜碟兒、筷插碗兒、嘬牙花兒、抖落腿兒、當眾喳呼、拿筷子和勺子敲碗、夾菜過了盤中線、吃飯咬著筷子、壺嘴對著人、滿盤子亂挑、吃飯前不禮貌性地招呼長輩等,通常會遭人反感,讓人瞧不起,被認為是缺少教養。
住
鳥要有巢,人要有窩。家是每個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世間因為有了家,才有了一絲絲的幸福。家是慰藉心靈的港灣,家是寒冷冬日溫暖的陽光,家是遠方游子的精神寄托,家也是播撒文明的殿堂。
居家過日子,有的家庭不能搞好垃圾分類,亂扔垃圾;私搭亂建,破壞市政基礎設施;高空擲物,危及他人;制造噪音,深夜擾民;寵物擾人或任由寵物隨處大小便;隨處晾曬衣物影響市容;占用消防通道,破壞消防設施等。這些不文明甚至是違法的行為,必定會遭到鄰居和小區居民的反感,被貶為一家子都沒有教養。
行
人有兩條腿,走路是天性;考取駕照后,開車行天下。走路,應留下文明的足跡,行車應體現應有的教養。然而,有的行人不遵守交通規章,不走人行橫道、天橋、地下隧道,隨意橫穿馬路、闖紅燈、翻交通護欄,甚至踐踏花草破壞綠化等,這些不文明的行為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真沒教養”的差評在所難免。
我們在開車路上,如果遇到開車闖紅燈;逆向行駛;不依序停車排隊等候紅綠燈、亂插隊;違反道路指示標志闖禁區;駕駛機動車不禮讓在斑馬線上通行的行人;夜間行車會車時仍使用遠光燈;亂鳴喇叭;壓線或跨線行駛;超速或超載行駛;在劃有導向車道的路口,不按導向車道行駛,亂并線;不按規定超車;機動車通過無燈控路口不按規定讓行;直行車占用轉彎車道;變線或轉彎不打轉向燈;開車時打電話、抽煙或做其他影響安全行車的行為時,肯定會非常反感,認為這樣的開車人不守規矩,真沒有教養。
游
外出游覽、觀光、娛樂,不是現代人才有的興趣愛好,古人早已有之。南朝梁沈約《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唐朝王勃《澗底寒松賦》:“歲八月壬子旅游于蜀,尋茅溪之澗。”隨著生活富裕了,現在外出旅游的人越來越多。絕大多數人在旅游過程中,自覺維護公共秩序,嚴守各項管理規定,做到文明出行、文明旅游,體現了良好的文明素養。
但也有一些人在旅游中存在不文明的行為。比如:隨處拋丟垃圾、隨地吐痰、吐口香糖;上廁所不講衛生,便后不沖洗干凈,方便了自己卻惡心了別人;公共場所隨便吸煙,自己吸煙很放松,但讓人口密集之處的其他人“被”吸二手煙,實在缺乏公德;不遵守秩序,插隊、加塞現象讓人深惡痛絕。公共場所高聲接打電話、大聲喧嘩、扎堆吵鬧,對旁人的側目甚至視而不見;景區內隨意攀爬、刻字留念,破壞景區草地、花木;說話臟字連篇,舉止粗魯專橫等,被他人指責為缺乏起碼的教養。
2
“小節”不可小覷
日常生活中的這些不文明行為,還可以舉出許多。一些人不以為然,認為是“小節”問題,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殊不知,它既是一個人沒有教養的外在表現,也影響著全社會精神文明整體水平的提升。對此,人們不可小覷。我們每個人都不能忽視這些“小節”問題,應從一點一滴做起,努力做到講文明、懂禮貌、守規矩、有教養。
所謂教養,指的是禮貌、規矩、態度、風度、生活方式、習慣等等。教養,表現在行為方式中的道德修養狀況,它是社會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個人修養的結果。教養在良好人際關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愛心,尊重他人,做事有分寸,善解人意,溫文爾雅,注重細節,關心他人,心胸寬闊,正派真誠,光明磊落等,這樣有教養的人肯定會得到他人的尊重,會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
禮貌和教養既有關聯,也有區別。禮貌是外在的、表面的,它是經過訓練和刻意就可以裝出來的。而教養是發自內心的,它是由環境、教育、經歷等結合成的內在素質。當說一個人有教養時,不僅說明他的外在行為,而且還說明這個人的內涵、道德品質是好的。著名旅行作家凱魯亞克說:“教養是一種不用說出來的美好。”一個人既要搞好禮儀的學習,做到彬彬有禮,更要知書達理,注重內心修養,成為一名真正有教養的人。
3
孩子的教養要從小培養
人的教養不是“樹大自然直,人大自然成”,而是需要從小點滴培養,逐漸養成。有句話說得好,窮養、富養不如教養!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給他良好的教養。如何培養品學兼優、很有教養的孩子?有人總結出許多經驗之談,諸如:如果孩子要什么,要讓其很有禮貌地請求,一定要加個“請”字;孩子不能隨便打斷父母的對話,等大人說完話了,要認真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上朋友家去玩,離開的時候要讓孩子謝謝人家父母,“多謝讓我在這里玩”。
教育孩子不要罵別人,不要對別人說難聽的話,要讓孩子知道別的小朋友也有感情,不喜歡被傷害。如果孩子和別人撞了,要讓孩子馬上說“對不起”,問一下對方疼不疼,說明不是故意撞上去的。不要讓孩子掏鼻子,咳嗽或者打噴嚏時,要把嘴捂著。如果孩子看到鄰居、老師、家長在忙碌,要引導孩子掌握學會主動幫忙的意識。別人幫助了孩子,要讓其說聲謝謝,等等。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好的教養遠不止這些。家長關鍵是要給孩子講清做人的道理,潛移默化培養孩子好的道德品行,讓其學會能夠禮貌對待他人。身教重于言教,家長自身要做到有教養,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好的示范和榜樣。
有一位哲人曾經講過,在缺乏教養的人身上,勇敢就會成為粗暴,學識就會成為迂腐,機智就會成為逗趣,質樸就會成為粗魯,溫厚就會成為諂媚。要想成為有教養的人,就要用自然的秉賦和實踐,加強方方面面的學習,明事理、辯是非、重養成,舉手投足間展示外在的教養,以仁愛情懷展現內心的教養,切不可因忽視“小節”,而喪失了自身美好的教養。
編輯丨徐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