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問題歸咎于他人的時候,我們就將他們看作是與我們分離的個體。因而我們需要深觀并問自己這些問題:我們每天在成長嗎?我們每天是否增加了一點快樂?我們是否與自己以及周遭的人(包括我們喜歡與不喜歡的人)更加和諧了?
無論人們說什么或者做什么,都不會影響我們,我們仍然可以照顧自己。我們可以盡可能地幫助他們,而不是以批評及責罵,在自己與周遭的人們之間制造矛盾。
當我們的左手受傷,我們不會說:“笨手!你怎會這么笨讓自己受傷了?”我們會很自然地表達對左手的關懷,希望它早日康復。我們也應該如此對待自己家庭或是社區里的一些人。他們不是很健康,他們很容易受傷,也有很多問題。我們不會說:“你表現不好,你要改變。”我們要學習關心他們,就如關心我們受傷的左手一般。
當我們對某人感到憤怒,這是因為我們未能明白,對方內在的許多元素并非對方獨有;我們未能明白,對方的行為來自習氣,那是他的祖先傳遞給他的。當我們深入觀察后,我們能夠比較容易接受對方。對自己也是如此。當我們了解到自己內在的全部元素都是其他人給我們的,譬如我們的父母、祖先,我們就能夠明白,我們對自己和別人這么嚴厲,都是來自其他的根源。我們能夠覺察到:“啊,這是我的祖父,他在批評我的朋友。”
每一次我們主動與人互動而不妄加判斷,都能幫助我們正念覺察:我們的思想、言語與行動都不僅僅是自己的,我們的祖先每天都存在于我們內心之中。有了這樣的了悟,我們就能夠找到方法與別人和諧相處,不制造矛盾。
對他人憤怒只會令自己受苦
由于我們常常深陷于過去受苦的影像之中,很容易產生錯誤的認知,與別人互動的時候帶來更多痛苦。如果我們對某人感到憤怒,因為我們以為對方嘗試令我們受苦,這是我們自身的認知。我們相信其他人的意圖是要令我們受苦,令我們的人生悲慘,這樣的認知帶來憤怒,隨之而來的行動會對自己與其他涉及的人帶來痛苦。
與其向別人吼叫,還不如通過正念呼吸與正念步行培養覺察的能力與智慧。我們通過吸氣、呼氣,覺察到自己內在的痛苦與錯誤認知,也看到別人內在的痛苦與錯誤認知。我們達到了某個程度的覺醒,但其他人未必能夠做到,因為他不知道如何辨認與處理痛苦,不知道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他受苦,令自己與身邊的人一同受苦。
當我們明白這一點的時候,我們會以另一個角度看待這個人。我們看到他內在的痛苦,也看到他不懂得處理痛苦。當我們看到他內在的痛苦與他的處境,慈悲在我們內心生起。當慈悲生起,憤怒就被轉化了。我們的行為不再以懲罰為目的,因為我們不再憤怒。
就是了悟在發揮作用。我們的了悟救了自己,因為它幫助我們改正了錯誤的認知。當錯誤認知不存在的時候,憤怒、恐懼以及悲傷也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慈悲與提供幫助的意愿。
意愿是我們所有行為的基礎。當我們有錯誤認知的時候,我們的意愿促使自己做出制造痛苦的行為。具有了悟之后,我們的意愿便成為良善的意愿,行動受到希望提供幫助的愿望所推動,而不是為了懲罰對方。當這樣的動機生起,我們立刻感到好多了。即使那時,我們并沒有做任何事情。這樣的修習能令自己立即受益,那個被視為造成我們痛苦的人也隨之受惠。
與家人和解
我們可能有一位這樣的父親,他認為我們是他的財產,就如一間房子、一筆錢或者是一輛車。如果我們有這樣的父親,他或者會以為,我們是他的孩子,他就可以為所欲為。他不當我們是一個人,有思考、行動的權利,能跟隨自己認為真、善、美的事物。他只是希望我們跟隨他為我們安排的道路繼續前行。
是不是有些父親會這樣?但也有很多父親與那些父親不同,他們能夠尊重孩子,視孩子為一個自由的生命。
如果父親對我們不好,可能是因為他有不幸的遭遇。他的教育環境沒有教導他如何感受、表達關愛與理解。如果我們責備、懲罰他,他會受更多苦,就是如此。但這樣做并不能幫助他擺脫困境。我們了解父親是一個不幸的人后,我們對他的憤怒就會隨之消失。父親會成為一個需要我們的愛而不是被懲罰的人。
當然我們需要保護自己。如果父親會在身體或者情緒方面傷害我們的話,我們就不要靠近他。但逃離父親只會增加雙方的痛苦。如果我們與父母一起的時候沒有修習正念,我們將為父母與自己制造地獄。
每一次父母與子女吵架,子女都是輸的一方,因為子女不容許用父母所用的語言回嘴;父母可能會打孩子,但孩子不能打父母;父母可以用語言辱罵孩子,但孩子不能這樣做。由于他們不能發泄他們所接收的暴力,于是他們病了。他們需要為自己所接收的、留在體內的暴力尋求出路,尋求表達的管道。如果我們在年輕的時候不能好好對待自己,甚至傷害自己的話,大體上就因為我們未能找到表達內在暴力的其他管道。我們從父母與社會中接收暴力,并成為這些暴力的受害者。
我們的父母沒有足夠的智慧令暴力遠離他們的孩子,即使他們的動機是為了愛護我們,令我們幸福。我認識一位年輕人,他讀醫科,父親也是醫生。這位年輕人就像其他的年輕人一樣,向自己承諾,他會與有暴力傾向的父親不同。但當他真的成為父親的時候,他對待自己的孩子一如當年他的父親對他一樣,他向自己的孩子大叫大嚷,每天批評、指責他們。
作為孩子,我們發愿要做的與父親所做的不同,但當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我們常常重復父母的習氣。這是輪回之輪,一代又一代延續人生的痛苦。我們修習是為了切斷輪回之輪,停止我們繼承的不良習氣,阻止它影響我們與下一代的關系。
父母與子女都需要確認正在傷害自己與自己所愛之人的暴力。雙方都在尋找深觀之道,因為兩代人都是受害者。孩子們會認為自己是父母的受害者;父母則認為自己是孩子的受害者。我們不斷責怪對方,卻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實:暴力存在于父母與孩子雙方的心中。與其互相對抗,我們不如站在一起,以父母與子女的身份,以合作伙伴的身份找出解決的方法。
我們受苦并不表示我們希望持續令對方受苦。我們每個人都已經因為同一個原因受了很多苦,我們需要肩并肩成為盟友而不是敵人。我們內在的痛苦已經足夠指引我們如何不犯同樣的錯誤。佛陀說:“無論來臨的是什么,修習深觀其本性。”當我們明白了本性,明白怎么會變成這樣,我們就踏上了解脫的道路。
伙伴應走向伙伴,朋友應走向朋友,母親應走向女兒。讓我們一起來接受這樣一個事實:我們都在受苦,雙方的內心中都存有暴力、仇恨與悲傷。與其互相對抗、指責,不如互相幫助,在老師與團體的帶領下一起修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