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悟道后提出的第一個心學概念,它的本意其實是,有良知的人必能做到為善去惡,“知”是良知,“行”是為善去惡。如果你做不到知行合一,那就證明你的良知被遮蔽了。還有第二層意思,就是字面意義上的“知行合一”:認識和實踐互相補充,互相促進,要在行的過程中才能達到心智成熟的“知”。知行合一是心智成熟的標志,也是心智成熟其效如神的咒語。
--《王陽明:人生即修行》
1. 生活中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要如何在生活中修行運用它呢?這就需要我們保持一顆為善去惡的心,在意念發動時,保存善念,去除惡念,這就是知行合一的宗旨。
王陽明在龍場結束貶謫生涯后,被任命為吉安府廬陵縣縣長。這個地方的老百姓除了務農就喜歡打官司,因為一打官司他們就會被捉進監獄,而監獄有吃有喝,這讓歷任官員很頭疼。
王陽明認為歷代官員都不是知行合一的人,他們首先把老百姓當成了壞蛋。
王陽明一到廬陵上任后,站在老百性的角度思考,認為老百姓必定是有冤情的,即使沒有,民風的養成也跟父母官有很大關系。
這一善念發出后,接下來的“行事”也就都圍繞這一善念而作。
2. 凡事都要在事上磨練
“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王陽明
王陽明認為,應該在實際的人生中體悟“良知”,也在平時的行事上踐履“良知”,否則,就淪為空談。
每個人內心都有恐懼,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給我們不再恐懼的方法就是去實踐。
如果你害怕上臺演講,那就去演講;你恐懼任何人任何事,就去找這件事和這個人,直面他們,也直面自己的內心,直面內心的恐懼,是“事上練”的最高標準。
有一位官員說我也想修行,可是我公務太忙,不能靜下心來修行,王陽明說心學就是要在事上練,你在辦案時秉公辦事,不要讓私欲左右自己的判斷,這就是知行合一呀。
所以修行不一定要到寺廟,一個人在獨自靜處才能夠修行。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可以修行。在平時的各種事務中鍛煉、調整自己的心態,才能領悟到良知的真實效果。
3. 無知者無畏
【東家老翁畏虎患,虎夜入室銜其首,西家兒童不畏虎,執芊驅虎如驅牛。——王陽明】
王陽明說,有個老頭很怕老虎,所以總是提防,結果被老虎啃了腦袋。而有個小孩不知老虎是什么東西,卻趕著老虎像趕頭牛一樣。這就是俗語所謂的“無知者無畏”。
你害怕某事是因為你了解了這件事,而我們對未知的事卻沒有害怕的心。
如何做到無知?王陽明說控制你的那一顆心,告訴他一切都是按照良心去做,就能得到快樂,獲得無所畏懼的力量。
4. 憑天理做事,就是知行合一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 --王陽明
天生萬物,都是自然之理,花草都是一樣的,有什么善惡之分?這種善惡是由你的私心而定,自己喜歡就說善,自己不喜歡就說惡,對自己有利就說善,對自己無利就說惡。
不做好惡,不是不作為,是有所作為,有所不為,一切憑天理做事,聽良知指揮
憑天理做事,就是遵循自己有良知的心,去做良知認為是善的事,而不做良知認為是惡的事。
總結:
王陽明正是因為悟透了心性的奧秘,運用了 “知行合一”的智慧,游刃有余地處理各種復雜多變的事務,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極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