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林竗是個事業成功的女性,但是與孩子相處,卻總是處于狼狽和焦慮中。
只要一提起孩子,她立刻會變成一個渾身戒備的刺猬:“你們孩子怎么都那么聽話?我兒子干啥都不行啊,五年級了還什么都依賴我,寫作業得拿著戒尺看著,別人寫30分鐘的作業,他得寫2小時,每天都得挨揍!”
兒子醒著時,她像個母老虎,虎視眈眈的盯著兒子;兒子睡了,她看著兒子無意識的抽噎,又陷入極度的后悔和自責中,一夜無眠。她經常責怪自己,怎么這么想要操控一切,控制兒子必須順遂自己的心意才行。
蘇珊·福沃德聯合克雷格·巴克共同創作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中給出了答案,書中指出,操控型父母的很多問題,都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只有從自己的童年經歷中找出原因,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很多父母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操控著孩子的人生,孩子們也沒有發現自己已經在不知不覺間習慣于受到父母的擺布。
小時候,林竗上學時總是穿著一條米黃色的褲子,一件白襯衣,同一雙球鞋。她為什么不換衣服呢?林竗低頭捻著自己的發梢說:“媽媽不允許,她說上學不能穿漂亮衣服,必須全部精力都放在學習上,她是為了我好。”林竗每天穿哪雙襪子,也是媽媽直接擺在她的床頭,她是完全沒有機會自己挑選的。有一次,林竗媽媽來班級上公開課,那時使用的是那種老式投影儀,她的影子影子無意中映在黑板上,加上人比較瘦削、顴骨高,有個同學“啊”了一聲,說:“好像老鼠耶!”林媽媽抬起頭來,眼中閃爍著可怕的光,她緩緩的問:“是誰?剛才說我像老鼠?是誰?”沒人敢應聲。后來,林竗不想媽媽當眾發火,也不想同學被媽媽罵,只能自己站起來,低著頭說:“是我。”那堂課在極其壓抑的氣氛中上完。下課時,旁聽的老師剛出教室,林竗媽媽就拿著教桿走向林竗,還隔著老遠,長長的教桿就打下來:“我讓你不尊重老師、不尊重媽媽!你還是我教的孩子嗎?你再這樣發展下去,你就不要做我的孩子了!”這種操控型的父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渴望并要求孩子必須按照自己想象的樣子活著,他們操控孩子有兩種模式:- 直接控制:就是直接、簡單的控制,包括使用威脅、恐嚇、羞辱等手段。比如林竗的那句責備。
- “幫忙式”控制:這是一種隱秘又巧妙的控制,這類父母看上去一直在幫助孩子,安排生活、安排學習、安排婚姻……這種被粉飾的控制和操縱,讓孩子誤以為自己“需要”父母的幫助。
孩子小時候無法發現,直到意識覺醒,開始出現2種結果:- 孩子選擇反抗,有時表現為叛逆:部分活在父母操縱下的孩子,會選擇反抗,這種反抗雖然可能會傷害到那些自我感覺“我只是為你好”的父母,但是能夠促進個人的成長和個性的發展,有些孩子因此而變得叛逆,但這種叛逆是“健康的反抗與叛逆”,是一種積極做法。
- 被迫屈服,選擇投降:大部分被親情“綁架”的孩子,都選擇了屈服。因為操縱型父母會避免直接沖突,和孩子之間往往表現為“關心”,使得孩子不得不屈服,有時候也會表現為叛逆,但這種叛逆接近于執著,并不利于自己的成長。
林竗選擇了屈從,什么事情都順遂母親的心意,包括戀愛、結婚、生孩子的年齡,但這一切到了自己成為母親后轉變為新的形式,書中稱之為“適得其反的叛逆”,她把當年母親的行為重演了一遍,因為那個印記太深了,可卻給孩子造成了太多傷害。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車禍,其惡劣影響極有可能會代代相傳。
母親對她教育孩子也干涉頗多,這種持續且反復的對孩子實施負面影響,書中將這樣的父母稱為“有毒的父母”,因為她不是偶爾的批評指責,而是深遠的、長期的影響。她不僅影響著自己的孩子成長,還影響著下一代的教育方式,哪怕自己死去,這種負面影響仍決定著孩子的思維模式、教養模式。家庭是一個復雜的體系,這個體系是一張交織著愛、恨、嫉妒、焦慮、快樂和內疚等等復雜情緒和情感的一張大網,越陷入其中,受到的影響也就越大。林竗正是從這樣的家庭中走出來的一個母親,她應該如何從自己母親的影響中走出來,重塑教育理念和親子關系呢?書中提到,“理解你的觀念和感受之間的關系,是停止自我毀滅性行為的重要一步。”要想改變自己的生活,就要嘗試認識自我,看清楚父母對自己的影響。往往在有毒父母影響下長大的孩子,十分需要父母的認可,這使他不能忠實于自己的意志,無法產生自己的想法,這些都阻礙他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認識自己的內在小孩,就是一種通過理清楚自己內在想法感受,認清自己真正需求的方式,來治愈有毒家庭給自己造成的創傷。具體包括2個行動步驟:沒有人愿意說出自己跟父母相處不融洽,這些常年的偽裝會讓自己都信了自己跟父母關系沒問題,但那些被塵封在內心深處的小時候留下的感情創傷卻始終在那里,你搞不清楚自己為什么有時候遇到父母無意間說的一句話就特別難過,也想不明白為什么父母一做什么動作你就特別緊張,這都是埋在記憶深處的影響。比如我媽媽是個初中數學老師,我初三那年抽簽分班,她恰好抽中我,于是我長達一年的被嚴格要求的日子就開始了。多年過去了,我媽什么時候往我后面一站,哪怕是來給我送吃的,我也特別緊張甚至害怕。后來我通過使用下面這張表格,認識到自己在原生家庭關系中的感受,我大膽去跟媽媽說:“媽,你一站在我后面我就害怕。”然后從那之后,她什么時候要站到后面,就提前跟我說她要過來了,要來做什么,這樣的次數多了,我這個情緒慢慢就放下了,因為多次的“沒有威脅”印象代替了印象中的恐懼不安。林竗受母親的影響,覺得自己要按照母親所希望的去活,包括自己的孩子,也應該被自己培養成母親心中的完美小孩形象。早期我在培養小小錢學習習慣的時候,經常會說:“我像你這個年級已經可以……”直到有一天,小小錢問我:“媽媽你像我這個年級,有什么是不如我的?”我猛然驚醒,我有太多不如他的了,為什么我一定要求他像我小時候那樣呢?熟讀唐詩三百首是必須的嗎?那小小錢還會200多單詞,我到初中才會ABC,這咋跟他比。所以孩子的成長路線,必須完全脫離跟父母當年的成績對標,重新思考適合他的方式。這個理念我跟媽媽溝通完,她也很有感觸。初中時我媽對我要求非常嚴格,從大學開始她對我放養,我感受到了就像盼望了幾百年一樣的自由,但是一段時間后我感到很空虛,日子過得特別喪,我特別渴望有一個人鞭策我、約束我,好像沒人催著我、盯緊我,我就學習不進去了。后來我分析這些都是過去行為的影響,我媽嚴格管控我,我成績好獲得媽媽認可,現在媽媽不管我成績了,我就放縱了,但是學習本身不是為了媽媽的認可才要學,所以決定重新開始,以至于現在工作后的學習才能夠持續行動。撇開父母的影響,去真正認識自己,分析自己的行為和父母感受之間的關系,從而找到破解之法。2.完成自我界定:重新建立自己的情感和認知,擺脫父母的影響
書中認為,自己的情緒受到父母的影響時,應該“少一些反應,多一些回應”。如當兒子寫作業效率太差時,林竗可以把自己看做是母親,把兒子看作是小時的自己。下意識就要教育孩子,這是“反應”,而回應指的是針對自己的反應,思考正確的行為應該是什么。比如當年母親說:“你寫作業太慢了,怎么這么笨!”那么這時候孩子更期待的是媽媽說:“沒事,媽幫你一起找到提高效率的方法。”這種期待可以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把當年所有的不如意,都換成一種新的方式,回應給自己的孩子。通過這樣的方法,重新完成自我界定,從而擺脫父母對自己的影響。成人之后,身體離開了那個家,情感和認知也需要走出來,幫助自己成為一個更獨立的人,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想法、感受。即便作為有毒父母的子女 ,長期被影響,但我們依然有能力做出改變。3.不再自我懲罰,認清父母的責任,按自己的節奏生活
你必須卸下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擔的責任,歸還給應該承擔責任的人。——《原生家庭》
找一個私人的時間,拿著自己小時候的照片,和那個小時候的自己對話,大聲說:“你不需要為……負責!”接著重復上面的話,但是句子改成:“我的父母應該為……負責!”將下面圖片中的每一條內容分別放在句中省略號處。而面對自己過去受到的傷害,自己應該接納并進行管理:來自有毒家庭的孩子,長大后心中積累的憤怒比其他人會更多,所以,認識并宣泄出憤怒的情緒十分重要,我們心中的悲傷和哀痛也會比普通人更多,所以允許自己表達憤怒,允許自己捶打枕頭,喊著他的名字發泄出來,不讓讓憤怒留在體內發芽。不必擔心憤怒是錯的,是消極的,憤怒和快樂一樣,本身是沒有錯的,不要因此而產生自我否定。而且我們可以把憤怒化為變成嶄新生活狀態的動力來源。憤怒出現時,我們去觀察背后的期待,看看到底是有什么愿望沒被滿足,或者是什么事情我們不希望發生,把期待的讓孩子也體驗一下,自己都不希望發生的,千萬不用在孩子身上。重新感受和表達自己的憤怒與悲傷,認識自己內心深處那個幼小的自己,才能更有效地釋放小時候所受到的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消除自小存在于內心的內疚和自責,和自己簽訂“關愛合同”,通過不斷完成讓自己感覺愉悅的事情來緩解這些情緒,比如打球、看電影、寫文章等等,在這種正向的宣泄過程中,慢慢治愈自己。比如我曾寫過《成功日記》,每天發生的小事情都記錄在里面,當沒人獎勵和贊揚我們的時候,自我認可也是治愈自己的良藥。- 寫信:寫信的內容要涵蓋4個要點:曾經你對我所做的、我當時的感受、我的生活收到了什么樣的影響、我現在對你的要求。
- 面談:這種對峙,需要預測父母的反應,并做好充分的回應準備。
如果父母已經去世,我們也可以采取寫信的方式,有人選擇面對著父母的照片念信箋內容;也可以采取面談,這兩種我都用過,第一次是用的網上發消息的方式,后來全都是當面談,越來越不怕了。不論結果如何,都不存在失敗之說,因為只要有勇氣向父母說出自己的想法,就獲得了成長。同時,作者也建議我們對孩子坦誠,我就曾在很多次陪孩子睡覺的時候,摟著他說:“媽媽今天做得不對,我當時就是想……但我還是錯了,對不起。”有時候孩子聽完就會哭了,說自己多么委屈,我也跟著掉眼淚,但是過一會我倆就會笑了,因為說開了就都過去了,彼此更懂了對方。有一次我想發脾氣的時候,小小錢立刻說:“媽媽你上次說讓我提醒你,發脾氣時候要先深呼吸。”我就被他逗笑了,深呼吸完說:“提醒的不錯,剛才的事注意一下哈。”就平淡的把事情說完了,沒有生氣。也有時候面部表情嚴肅,說話聲音大,小小錢說:“媽媽你是不是五次耐性用完了?”一聽這話,我還生什么氣啊,還趕緊道歉“媽媽今天有個急事兒,又著急了,賴我賴我,你別往心里去啊。”《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告訴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與其說是我們帶他成長,還不如說孩子讓我們變得更好。所謂的愛,在家庭中更是一種能力,作為孩子勇敢面對父母的能力,作為父母勇于承認錯誤的能力。每一位父母都有這種愛的能力,當你從原生家庭中走出來,你治愈了童年時的自己,也會給你的子子孫孫帶來陽光而美好的未來,這是你為他們留下的最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