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性閱讀課教學設計
-------《慈母情深》
【教學內容與同步拓展】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18課《慈母情深》
同步拓展內容:
季羨林的《懷念母親》和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
【教學目標】
根據“主題性閱讀”目標,本課將引導學生圍繞主題來進一步感受母愛,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以及崇高的敬意,引領學生在分享各自閱讀感受的同時,研習讀書策略,深化主題內涵,領會習作方法,提升人文素養。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享閱讀感悟和體會,積淀語言、感悟深情。
難點:拓展主題內涵,在圍繞主題開展重點品讀的過程中,感悟并升華主題。
學習方式
圍繞一個學習主題,以聊課的形式進行課堂活動,取代傳統的、枯燥呆板的授課形式,學生為課堂的主持人,教師適時點撥,在輕松自由的交流中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字詞積累運用;作者及背景。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情感。
3.類文賞析。
4.感悟提升。
【整體設計說明】
課堂以學生匯報為主,不過多講解,重在讀書,重在積累、積淀,真正把讀書的權利交給學生,學生從中實現了“大閱讀”,課堂成為學生盡情展示的舞臺,暢談交流的樂園。從主題入手,明其“意”,得其“要”,融其“情”,得其“魂”,用其“華”,閱讀是大量的,主題性閱讀是豐富的,練筆又是具體的。
活動環節及主持人
基礎:蔡震(學生)
閱讀:張盛云(學生)
拓展:譚亦超(學生)
提升:王艷霞(老師)
活動過程
基礎(預設時間:8分鐘)
一、字詞積累運用
(1)積累檢查。上課開始,各學習小組長組內聽寫本課重點字詞,然后向基礎部分主持人蔡震匯報本組字詞積累掌握情況,目的是強調字詞積累的重要性。
(2)理解運用:釋詞比賽。主持人黑板上(部分使用課件,老師協助)展示本篇課文的幾個重點詞語,讓大家巧設情境,自由運用。
[設計意圖:字詞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應讓學生在大量的現實語言生活中運用,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二、展示課余時間搜集的有關作者以及文章背景的知識
基礎環節主持人蔡震補充了作者身世背景的資料,大家佩服他的見多識廣。
閱讀(預設時間:15分鐘)
1、師:(板書:慈母情深)今天這節課我們來聊一聊母親。
主持人張盛云: 通過自主閱讀,你們讀懂了什么呢?
大家踴躍發言,主持人板書記錄:書、童年、母親、錢。
2、主持人:圍繞母親,文中出現了哪些人,哪些事,體現了一種怎樣的感情,大家針對文意及作者情感展開研討。
3、關于文章在寫作上的特點。
4、詞句的含義、文章的語言特色。大家積極探討,氣氛熱烈。
[設計意圖: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拓展(預設時間:10分鐘)
拓展環節主持人(譚亦超):推薦兩篇類文----季羨林的《懷念母親》和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兩篇類文。
(1)第一篇:《懷念母親》。譚亦超推薦夏帆朗誦,夏帆讀錯了幾個音。老師提議給大家讀這篇文章的時間,不然夏帆同學都不知道應該用什么情感來讀。主持人同意,大家快速讀文,并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主持人將幾個重點字詞寫在黑板上,幾個同學讀后快速注音,詞義也寫上。大家評價賞析文章。
(2)第二篇:史鐵的《秋天的懷念》。大家精讀后賞析。
主持人:這兩篇文章都表達了同一個主題——對母親的懷念。
生:應該是這三篇表達了同一主題!
主持人:是的,只不過《懷念母親》中,思鄉思家之情有了升華,愛國之情也有體現。
[設計意圖:在學生學習了人教版教材本篇課文并閱讀了同主題文章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回顧學習方法,領會主題意境,為下面的閱讀分享做好鋪墊。]
提升(預設時間:7分鐘)
提升環節主持人(王艷霞老師):
1、“讀了這些文章,哪篇文章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哪些景物引起了你的情感共鳴?”生各抒己見,氣氛活躍。
[設計意圖:用一問:“讀了這些文章,哪篇文章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哪些場景引起了你的情感共鳴?”拉開學生讀書匯報的序幕。與自我對話,與作者對話,與文章對話,與教師對話,與同學對話,在多維互動中借讀激情,深化主題,加深理解,積累語言。]
2、當你想家的時候先想到什么?請大家寫一個思鄉的片段。
生:我沒有體驗,不知道怎么寫。
師:同學們沒有遠離過家鄉和祖國,很難體會到文中對故鄉親人的這種懷念和感傷。每次讀《懷念母親》,我都會想起文中的這句話:“夜里夢到母親,我哭著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么地方去了。”我想那些遠離故土的游子們聽了,一定會潸然淚下。
游子離開故鄉的這種情懷,在很多文章中都有滲透。但是表達這種情懷的時候,他們往往借助一些意象,《慈母情深》中的《青年禁衛軍》一書,《懷念母親》里面的日記,《秋天的懷念》里面的菊花,還有冰心的《紙船----寄母親》(大家紛紛補充)。記得同學們剛剛入學來這里寄宿的時候,很多人想家,當你想家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誰?或者是什么?媽媽,還是別的親人?或者是好吃的還是好玩的?覺得很難表達的話,大家可以把平時積累的有關思鄉的文章詩詞歌賦展示出來,只要它能表達此時你的心情。(大家有所領悟,還是無從下筆)
[設計意圖:拓展延伸小練筆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把所學的課文歸納梳理,與主題進行有效融合,實際上是一個沉潛積淀的過程,是實現主題性閱讀與作文整合的過程,是得主題之“情”的過程。]
我們還是一塊來欣賞兩首歌吧!希望你能夠從中體味這種情懷。(播放滿文軍的《望鄉》、閻維文的《母親》,多媒體展示歌詞以及故鄉特有的記憶圖片)相信大家會有所領悟。當你想家的時候,先想到什么?請大家課后完成小作文。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課件,使學生閱讀分享活動有所依恃,借助詩歌的品讀、歌曲的情感滲透,使主題思想詩一般的意象深植于學生的心靈深處,回扣主題,得主題之“魂”。]
教育反思:放飛學生的心靈
語文從什么時候起變得不再枯燥乏味,是老師從傳統的框架里走出來的那一刻,學生從沉悶壓抑的時空里走出來的那一刻!自從“高效課堂”模式實施以來,結合校本研究項目-----“主題性閱讀”試驗,這幾年,我把語文課堂變成了語文生活,把傳統枯燥呆板的授課形式,變成了聊天形式:圍繞一個學習主題,確立一個話題展開研討,在輕松自由的交流中學習語文。帶領學生大量閱讀,將抽象、復雜的知識游戲化、簡單化,把枯燥、單調的學習生活化、趣味化,讓學生在快樂的語文活動中收獲知識,滋潤生命,放飛心靈。
講課---聊天。讓學生們對每一次語文學習活動都充滿期待,都興趣盎然!沒有正襟危坐的講課,貌似隨意的聊天悄悄地實現了設定的教學目標。
僵化---靈活。學生的成長,要靠閱讀。我的學生從教材的例子進入主題學習,再從主題性閱讀進入更廣闊的文化專題研究,培養了他們尋找有益于主題學習的閱讀材料,并養成自我學習的習慣,上好實踐課。我和孩子們一起走進大自然,下雪天陪他們跑進精靈漫舞的世界!突發奇想,進入情境,課堂轉移……總會有意想不到的精彩和收獲,學生的心靈隨著快樂飛翔,思想靈活而不會僵化。
課堂上很多時候,我的學生繪聲繪色,一講一節課,而我則做他們最專注的學生!課文中的話題探討,引導同學們發表言論,各抒己見。接著讓學生從其他材料中自由擇取典型文段作為新的事例、新的話題開展學習。如果學生沒有大量的閱讀,是無法參與這樣的課堂的。
真正洞悉教育問題的人都認為:語文教學最大的問題就是老師和學生都不能靜下心來閱讀;他們很難有時間去閱讀,更不用說把閱讀當作一種興趣,進而形成習慣;現在,老師和學生的閱讀多帶有一種功利性。作為老師首先要改變閱讀觀念,樹立教學中的長效觀念。你不妨做這樣一個嘗試:建立一個或幾個語文實驗班級,把課文當作例子,開展主題性閱讀,就是讀讀寫寫這么簡單,不用太多重復的課外作業。短時間內可能效果不明顯,一個學期之后,你會發現學生可喜的變化,一年或兩年之后,你會驚奇地發現你的學生水平提高了,接下來你還會發現,你越來越比不上你的學生有才華了,意識到你也要學習了,學生語文成績不好才怪!
課堂---生活。主題性閱讀不是對故事的簡單重復,所以在主題探討課上絕對不要去重復講述故事,而是對整個故事的回顧總結與提升,就是說,要領著孩子往高出走一走,這是老師在主題讀書課上最重要的任務。在這里特別想強調的是這一點,與學生當下的生命相結合。如果沒有這一點,那么主題性閱讀的意義就打了折扣,甚至可以說失去了它最根本的意義。無論是多么優秀的拓展材料,如果它沒有與學生的生命體驗發生碰撞,沒有與學生的生命結合起來,就不可能對他們有什么實質上的影響。
回首來時路,我有過初識實驗的驚喜,有實驗初見成效的欣慰,但更多的是實驗帶給我們的變化。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教師教學觀的重新確立,課堂教學的豐富多彩以及實驗路途中的堅持不懈,這才是師生們一生最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