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懷杰
一個十歲的男孩看著他的父親修理汽車。突然,千斤頂滑脫,父親的手被壓在車輪底下,此時男孩毫不猶豫地將汽車抬起,讓父親的手縮了回來……
這是一個典型的潛能激發的案例,而類似的事例,也許你在生活中亦時有耳聞,甚至一些人有過親身經歷。地震中的人能推開巨石,火災中的人能搬動平時力所不及的重物。而在通常狀態下,我們所表現出來的體力也許還不足那時的1/10。什么原因呢?對此一些專家的解釋是:當身體機能對緊急狀況產生反應時,腎上腺就大量分泌激素,傳到整個身體,從而產生出額外的能量。這是比較普遍的一種解釋,當然還有別的說法。這里姑且不去討論那些"額外的能量"是怎么來的,因為要瞬間產生出那么大的能量,首先當然得有那么多存在身體里面。如果沒有,則任何危機都不足以使它產生出來。這也表示,我們每個人都蘊藏了巨大的潛能。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挖掘并控制它,讓它為我們所用,并以此提升我們的戰斗力。
潛能的秘密
潛能是人類原本具備卻"忘了"使用的能力,或者說是存在但尚未被開發與利用的能力。這種能力有智能上的和體力上的,它們長期默默地沉睡在我們的身體深處,有時在我們遭遇危險時,它會突然爆發出來,發出驚人的威力。
本文主要是討論如何激發"體力潛能",因為這是與格斗關系最密切的因素之一。
在我們所聽聞的有關潛能爆發的事件當中,似乎大多數都是當事人在身處危境時才發生的,大量的報導似乎也證明:潛能是在人們感到自身生命或相關的重要事物受到巨大威脅時,致使注意力達到高度集中的狀態時才被引發。當然這并不是一定的。
實際上,在一生中我們及少會遭遇嚴重的災難性事件,況且,即使不幸遇到了,沉睡的潛能也未必會立即覺醒。我們也沒有必要去追求那種短暫的、隨機性極強的突發性潛能釋放。我們需要的是持久的、能夠隨時為我們所用的能量形式。
能做到嗎?
我們不妨來看幾則有關"獸孩"的報導,也許你能從中受到啟發——
“狼孩”:1972年夏天(有報導為1975年5月),印度居民那爾辛格在森林發現一個大約三歲的狼孩,后取名為已斯卡爾,送往印度克瑙市的傳教士的醫院里。其用四肢奔跑的速度之快超越了成年男子,力氣也相當大,1985年時死去。從1969年開始一直居住在新德里德勒撒修道院里的"狼婦"比迪亞,是由一對在叢林中打獵的美國夫婦發現的。當1985年采訪報導時,她已經滿臉皺紋,滿頭灰發,看上去像70歲左右,但動作仍如真狼般快速敏捷。
“猴孩”:1927年,印度發現兩個在猴群中長大的女孩,能夠像猴子那樣爬樹摘果,奔騰跳躍。
“豹孩”:1923年在印度發現,據說其用四肢奔跑的速度之快不亞于真豹。
另外還有法國12歲的“羚羊孩”,跳躍幅度驚人,善于攀登懸崖峭壁;法國10歲的“海豹孩”,不懼寒冷,赤身踝體生存于冰川之間……
獸孩所擁有的驚人體力,證明人類是可以持久性的使潛能表現出來的,關鍵在于我們怎樣做。
不管是常人的瞬間潛能釋放,還是獸孩所具備的超常能力(某些方面),同樣作為人類,我們都擁有相同的身體結構,這也就意味著,只要受到相似的刺激或影響,就有可能激活我們的潛能。但我們不可能將自己置于一個非常環境,也不可能模仿獸孩的生存方式,因此我們需要了解:抑制和誘發潛能的“控制閥”是什么?它在哪里以及如何把握這個“控制閥”?
解決了這些問題,我們就能夠根據其原理以正常的手段來激發我們的潛能了。
潛能的“控制閥”
回到文章開頭的故事:男孩是在危急的情況下產生了超常力量,而這一陣超常力量的產生,并不僅是肉體的反應,它還涉及到了心智和精神的力量。當他看到父親的手被壓在車輪底下時,他的心智反應是要去救父親,一心只要把壓著父親的汽車抬起來而再也沒有其它想法。可以說是精神力量引發出潛在的能量。
也就是說,突發性潛能釋放是精神活動的結果。
人的精神活動分為三個層面,分別為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當我們的頭腦清晰,能夠對事物進行判斷分析和邏輯思維時,我們就處于意識狀態;無意識是指個體不能覺察到的心理活動和過程;前意識則是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過渡層面。由于前意識和無意識是潛隱于一般意識之下的意識,因此一般將這兩種意識稱為“潛意識”。顯然,事發當時男孩不可能有意識的思考過程,他瞬間的行為能力,完全是由潛意識支配。與那些有過潛能爆發體驗的人一樣,當時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以及如何做到自己平時做不到的事,事后他們再次嘗試時,發覺自己已經無能為力了——因為我們覺察不到潛意識活動的存在。我們也無從得知潛意識誘發潛能的機理,但我們知道,潛意識就是潛能的“控制閥”。把握住它就等于把握住了我們內在的潛能。
“潛意識”是潛能開發中一個重要的概念,現在我們來進一步認識它:
所謂的潛意識就是潛藏在我們一般意識下的意識。潛意識中的主要內容是個人的原始沖動、本能、欲望和情感等,其內聚集了人類數百萬年來的遺傳基因層次的資訊,囊括了人類生存最重要的本能與自主神經的功能,即人類過去所得到的所有最好的生存情報都蘊藏在潛意識里。日本著名醫學家春山茂雄稱它為“祖先腦”。精神分析學說的創始人弗洛尹德將人的精神活動比喻為海洋中的冰山,意識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而在水面下還有一個看不見的巨大冰山底部,這便是潛意識(圖1)。
潛意識中包含了大量的內容,由于與社會倫理道德相沖突而被個體壓抑,因此個體無法覺察到。只有在克服壓抑的作用或壓抑解除后才能進入潛意識。
我們在意識的支配下發揮著不足10%的能力,而潛在的90%以上的能力卻被我們無法覺察到的潛意識支配著,因此要開發我們的潛能,就得把握好潛意識這個“控制閥”。盡管我們無法直接控制它,但我們可以對它施以影響,使其中的潛在能量得以表現出來。
要做到這一點,先得了解潛意識的幾個主要特征,以使我們能夠根據其特征施以不同程度的影響:
特征一:缺乏分辨能力
潛意識不具備意識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對于一切進入其中的信息——不論消極的、積極的、真實的、虛假的甚至大腦憑空想像出來的東西都會不加批判地全盤接受。
特征二:對情緒信息敏感
促使情緒波動起伏越大的信息越易被其吸收貯藏。
特征三:易受圖象刺激
生動的畫面景象,不論真實的還是假想的,都會給潛意識帶來“深刻印象”。
特征四:記憶能力差
相同的信息需要重復刺激才能給潛意識帶來影響。
了解潛意識的這幾個主要特征后,接著再來看看潛意識接收外部信息的渠道,也就是我們得通過哪些渠道來影響我們的潛意識。
大腦接收外部信息是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5種感覺渠道,其中以視、聽、觸三種感覺為主,因而經過下面這三種渠道便能使信息進入潛意識:
渠道一:聽覺刺激
聽覺刺激的主要媒介是語言,語言會給我們的身心帶來巨大影響,這一部分將在后面的章節中論述。
渠道二:視覺刺激
即通過特殊的畫面、圖像來影響我們的潛意識。
渠道三:觀想刺激
潛意識無法分辨真假,頭腦中的假想內容同樣會進入潛意識,因此我們可以在頭腦中創造我們所希望的圖象和語言,以及達到所想狀態時的身心感受。在傳統的武術、氣功和瑜珈當中就有類似的訓練。訓練者通過在相對靜止狀態下的假想或回憶(如意念誘導、意念假借、冥想等)來調整身心。現代體育訓練當中也有類似的方法,稱為“表像訓練”,即在人的腦中借助記憶的回憶過程,重現已學過的技術動作。這種方法早已廣泛地應用于體育運動的各個專項活動領域,并取得了顯著效果。
盡管我們隨時可以通過上述渠道向潛意識灌輸必要信息,但在正常狀態下是不會有太大效果的。正如前文所述,只有在克服壓抑作用或壓抑解除后才能使信息順利進入潛意識,因而我們需要進入一個特殊的身心狀態,以降低或解除抑制作用。
那么,要進入一個什么樣的身心狀態呢?
腦科學的研究表明,人在不同的意識狀態下會呈現不同的腦電波(見右表)。
人的腦波處于α(Alpha)狀態時,人的意識活動受限,肌肉變松馳,體溫下降,心跳和呼吸變緩。這一狀態即我們所謂的“冥想狀態”或“氣功狀態”。處于這一狀態的大腦提供了意識與潛意識的橋梁,我們所創造的各種信息,此時就可以順利進入潛意識里。
那么,如何使腦波呈現出α狀態呢?下面列舉4種達到該狀態的方法:
1、深呼吸
呼吸具有重要功能,因為情緒及神經系統與呼吸有密切的關系。有些活動可以由意志控制,有些則不能。一般來說,呼吸是自動自發的,但是可以控制,因此呼吸成了意識及潛意識之間的橋梁。由呼吸能夠推測潛意識的功能,我們可以決定何種行為、運動、表情、姿態。呼吸則可以表現內在與外在情境的改變。
好的呼吸是在意識之下“緩緩”進行的,另外“深深”很重要。換言之,意識下既緩且深的呼吸法是造就α波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腹式呼吸法可使腦波維持在12赫茲以下,就大腦生理而言,就是α波最容易出現的時候。
做好深呼吸的秘訣是把重點放在呼氣上。呼氣時要輕緩且長,不要中斷。呼氣時間應是吸氣時間的2倍。
2、聽音樂
現代神經生理學的研究證明,音樂能直接影響到對調節人體內臟及軀體功能起重要作用的大腦邊緣系統和腦干網狀結構,因此,樂曲的節奏、旋律、速度、諧調等因素的不同,就可以表現出鎮靜作用、興奮作用、鎮痛作用、降壓作用和情緒調節作用等不同效果。
音樂亦能夠激發腦海中沉寂壓抑著的電流波。促使腦波進入α狀態,應選擇節奏不鮮明,旋律緩慢輕悠的音樂。音樂的選擇,原則上以個體感覺舒適為宜,但不能選擇現代流行音樂,而應選擇古典音樂。下面列舉幾首能夠有效促使腦波達到α狀態的樂曲:
中國:東晉-桓曾《梅花三弄》;古曲《平湖秋月》;唐末古曲《離騷》;古曲《漢宮秋月》;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古曲《牧歌》等。
國外:巴赫《戈德變奏曲》、《彌撒曲B小調》;莫扎特《搖籃曲》;德彪西-鋼琴奏鳴曲《夢》;舒曼《夢幻曲》;勃拉姆斯《搖籃曲》;托斯蒂《小夜曲》等。
3、靜坐與冥想
α波狀態即為大腦處于相對靜止狀態時的冥想狀態。傳統氣功、瑜珈和武術中的樁功等,都可以使大腦進入α波狀態。但在這些操作意識的練習中,意念、冥想的內容不應過于復雜、激烈。
4、誘導
誘導是指借助某些客觀工具和手段引導意識進入α波狀態或更深的θ波狀態,這個方法能更有效地使潛意識接收外來信息,同時克服了初學者注意力難以集中、心境狀態不穩定等影響因素,短時間內便能收到明顯效果,雖然過程較繁雜,但若操作得當其所產生的巨大且持久的效應是其它方法無法比擬的。
通過各種方法,我們成功地讓大腦進入了α波狀態,接下來就要進行潛意識的開發了。
開發潛意識最有效的方法莫過于“暗示”。什么是暗示呢?簡單地說,暗示是一種語言的或感覺性的提示,它可以喚起一系列的觀念或動作。暗示可以在人的機體中引起相當大的變化,消極的暗示可以造成心理上和各系統之間的功能紊亂,而且使代謝失調,并可出現癔病性肢體癱瘓,造成肉體的殘疾或″毀滅″等。有機體也可以不做任何生理上的掙扎。
暗示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同時使大家建立更強的信念(信念的強弱程度會影響暗示效應的大小,這一內容會在后面討論),我在這里列舉3個因暗示作用所導致不同結果的案例:
1976年春,美國著名作家柯貝爾患了直腸癌,而且癌細胞已經擴散到了肝臟部位。他采用了專家西蒙提出的想像療法。他在西蒙的語音誘導下,想像自己體內的癌細胞雖然面目猙獰可怕,卻是一些不堪一擊的東西;想像自己體內吞噬病菌的白血球異常強盛,無堅不摧,把癌細胞打得落花流水;想像體內的所有癌細胞都從體表的毛細孔中流走了……僅僅4天后,他去醫院接受切除手術,醫生打開他的腹部,驚奇地發現他的肝臟竟恢復了正常,醫生只為他切除了直腸,他便很快康復了。
與此相反的是,某國有個囚犯被判處死刑,并告知他將被以放盡血液的方式處死。當行刑時,死囚被帶到一間隔音的房間里,捆綁在床上,蒙上眼睛,有人用針頭刺入他的手臂(不刺入血管),然后開動床下的滴水器,讓他聽到″滴答、滴答″的滴″血″聲,使他自以為是自己的血液在一滴滴地流出。10小時后,死囚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由此可見,暗示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不同的暗示導致了不同的結果,這種不同結果的差異便是生存與死亡。
為了進一步說明暗示對生理的巨大影響,我們再來看一看不同的暗示作用于同一個人身上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
一次,美國費城一家醫院發布一則廣告:招收一名健康的中年男子,除給予優厚的酬金外,醫院還免費供應吃喝,但是每天要供給醫院一定量的血液。告示發布之后,流浪漢比爾被選中。
比爾被安置到一間小房間,醫院每天送來他喜歡吃的食物和各種營養品,但不準他隨便外出。每天早上,比爾將胳膊伸進一扇直徑不到20CM的小窗口,窗口掛著布簾,窗內無法看到窗外,這是為獻血者所設的窗口,便于讓隔壁的醫生隔簾抽血。
一個月過去了,盡管院方給比爾提供了豐富的飲食營養,但比爾還是明顯地消瘦了,體重由原來的80KG降到70KG,而且面容憔悴,目光呆滯,性情憂郁。
第二個月開始了,醫院告訴比爾,以后不抽他的血了,但一切待遇不變,而且還充許比爾到室外走走。一晃又是一個月,比爾的體重增加了15KG。最后比爾被告知:這是一個實驗,實際上醫生根本沒有從他身上抽去一滴血,他第一個月的消瘦,完全是暗示因素所致的。
暗示具有不可思議和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盡管如此,相同的暗示作用于不同的人身上時仍然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效應。例如,在有關“安慰劑”的實驗中,對象是患有潰瘍病的人。他們被分為兩組,研究人員對第一組的人說:“你們將服用一種絕對有效的新藥。”對第二組的人說:“你們將服用尚不知療效的實驗藥。”實際上給這兩組人服用的是完全相同的沒有療效的藥。實驗結果是:第一組有70%的人覺得有效;第二組只有25%的人覺得有效。
這里有必要解釋一下“安慰劑”的含義。安慰劑是指在以藥物治療心理疾患時,醫生所開給病人的“藥物”,實際上并非藥物(如蒸餾水),只是讓病人相信,他已經在接受治療。此種并非藥物的“假藥”,稱為安慰劑,或寬心藥。之所以能“寬心”是由于病人自我暗示的心理作用產生的一種效應。
可見,即使在相同的暗示條件下,對同一組人進行相同的暗示,仍然沒有百分之百的效應,也就是仍有一部分人并未對暗示產生反應或反應很小,為什么呢?因為個人信念系統的強弱不同所致。
什么是“信念”?對于這個問題,不同的個人和組織有不同的解釋,在本文,“信念”的定義是“對事物的把握感”。比如在安慰劑的實驗中,受到“絕對有效”暗示的一組,當中覺得“真的有效”的那70%的人對醫務人員的話深信不疑或非常相信,因而意識對暗示不加分析、批判、無條件地接受,進而對身心產生了影響;而剩余部分的人,則對暗示抱持懷疑態度,意識上拒絕或是部分拒絕了所受暗示,因而維持了身心狀態。在清醒狀態下,信念的強弱與暗示效應的大小呈正比關系(信念亦會對半意識狀態下的暗示效應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換言之,越是相信暗示信息,暗示效應就越顯著。古人的“心誠則靈”、“信則有,不信則無”的說法實在是經驗之談。
所以,為何優秀的教練,一流的運動員,以及各行各業的頂尖人士都如此強調″信心″的重要性;為何那么多的人好武成癡,每日勤習苦練卻成就平平,除了方法正確與否的因素外,缺乏自信更是影響巨大。試想,一個習武者若是不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夠學有所成,那他在訓練中還會全力以赴嗎?他長期以來的消極思想早已在潛意識中根深蒂固,這種思想無異于向“控制閥”輸入“抑制潛能”的命令,他的現實能力便因此而受到束縛,任他在身體訓練中如何刻苦,他也發揮不出應有的實力了,更何況他體內無盡的潛能。因此,對于所有習武者來說,要想實現自己的習武目標,首先要建立強大的信心。
話說回來,我們知道了暗示的威力之大,也了解了信念對暗示效應的影響,接下來便是我們探討如何借助暗示之力來開發我們潛意識的時候了。
除了語言,人類還能夠用70多萬種信號進行溝通。也就是說,在我們生活當中,到處都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暗示,由于意識的過濾,一部分被我們所接納,一部分則被我們排斥在外。從形式上來說,暗示分為周圍暗示和自我暗示。周圍暗示是指暗示的萌生有較強的外界誘發因素;而自我暗示是來源于個人本身,自己把某種觀念暗示給自己。現在我先來談談自我暗示:
前文說過,暗示是影響潛意識最有力的因素。自我暗示也是通過潛意識的領域起作用的,因而那些潛意識的影響渠道同時也是暗示信息的進入渠道。在此我再重復一遍影響潛意識的三個渠道:1、聽覺;2、視覺;3、觀想。
聽覺暗示信息的組成要素是言語。也許你非常意外,我們每天所用的溝通工具居然可以幫助自己開發潛能。
的確可以。不僅可以,它還是最重要的開發工具之一。
何以言語具有這樣的功能呢?我們知道,透過五大感覺器官,我們可以把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傳入大腦,這些事物、現象包括視覺的、聽覺的、觸覺的、味覺的和嗅覺的,經過感覺器官的“詮釋”后而成為我們的經驗。然而大腦如何描繪這些經驗呢?那就是給它們“貼上”不同的“標簽”,這些“標簽”便是我們所稱的“詞語”,由它們組成了言語。
簡單的說,言語概括地代表著一類事物或現象,因此,只要將描述某種事物、現象的標簽按一定次序組織起來,以言語的形式傳入我們的大腦,大腦便會對言語所表述的情境作出相應的反應。發現動物條件反射現象的俄國著名生理學家巴浦洛夫,在人的第二信號系統--詞的心理生理研究中,也證明了大腦皮層在調節機體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斷言:“暗示是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催眠師便是通過特定言語的誘導,促使人進入催眠狀態,并且通過言語的暗示使受催眠的人做出一系列行為的。言語對我們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任何形式的言語都會起到暗示作用,例如,在進行內功修練時,可以反復地默念:“氣聚丹田”;進行力量訓練時,可以不斷地對自己說:″我力大無窮″等等……
使用言語進行自我暗示時,需要注意幾點:首先,必須是自己不須經過思考便可理解或立即作出反應的詞句,避免使用那些不熟悉、不了解的生辟字眼。只有自己熟悉的詞匯、字眼才可使大腦迅速作出反應。其次,語句要簡潔有力,不可過于深奧復雜,因為潛意識不懂邏輯。第三,語句要積極肯定。心理和語言學的研究表明,肯定式語言能更快地讓大腦作出反應。另外,帶有否定、消極意義詞匯的語句,如:“我不會害怕”、“我不會退縮”等等,大腦在處理這類語句時會將其分解為“不能”、“害怕”兩個部分來理解,并對它們作出反應,實際上就等于我們在向大腦傳送“不能”、“害怕”這種帶有否定、消極意義的信息,這樣原本看來是積極的句子此時倒起反作用了,像此類言語暗示是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的。因此在運用時,應該把“我不會害怕”改為“我勇氣十足”或“我充滿斗志”一類的肯定句。
在自我暗示中,觀想暗示是影響潛意識最有效的方法。觀想是指在相對靜止狀態下的特定思維活動,包括了各種冥想與意念,在傳統武術與氣功、瑜珈和現代體育訓練當中,都有以某種方式進行的觀想,只是因為目的不同,觀想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若大致分類,一類是為求得身心安定,另一類則是為了提升技藝或能力。要想把自己的潛力凝聚到格斗當中,則需兼顧兩者的練習。
第一類練習的主要方法是冥想。冥想是一種通過調整呼吸和身體姿勢以達到調整意識的自我控制方法,從更科學的角度講,冥想增強了腦波的α波,即創造了α狀態這樣一種精神生理學狀態。可以說,冥想是將人類身心從現代社會的精神壓抑、緊張的狀態中解放出來,恢復其平衡的一種生理行為。
冥想是潛能開發的基礎功夫。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潛能的“控制閥”潛意識,只有在克服或解除壓抑作用后才能夠與其“溝通”,而冥想練習可以降低一般的精神壓抑,且穩定潛意識處于易于接收信息的狀態--α波狀態。更重要的是,冥想提高了注意能力。當注意力達到高度集中的狀態時,意識的指向性減少,同時對潛意識的抑制范圍縮小,此時潛意識的敏感性增強,在某些特殊情況,能夠避開意識的過濾而直接接受外來信息,并對那些信息作出相應的反應。如果這些信息需要身體必須具備某些特殊的能力來適應的話,潛意識則會短暫性的″代替″意識來支配身體,并集合體內的相關資源,以支持身體適應當時的情況。這時我們就看到身體突然具備了不可思議的超常能力。而我們對這種注意能力的開發,把自己的思想輕而易舉地從一件事轉移到另一件事,以及自己思維過程更有力地控制能力都是在冥想的實踐中得到加強的。
選擇用于冥想的焦點、目標和經歷包羅萬象。一些宗教教義用的是曼陀羅法,這是一種幾何設計,凝視它可以集中注意力。瑜珈和氣功則是在內心目視一個標記或身體的某一部位。然而最好的方法是將注意聚焦于自己的呼吸。有一個很見效的方法,就是在頭幾周或頭幾個月的練習中,數每一次呼吸,從1數到10,再由10數到1,如此反復。倘若走了神,那么回頭從1再來。如果只數呼氣數,不數吸氣數,則會取得更快進步,因為只數呼氣比同時數呼和吸所要求的注意力更強。
第一類練習(冥想)的目的在于安定身心,提高思維的控制能力,為接下來的練習打好基礎。第二類練習的主旨則是開發潛意識,其方法是進行假像思維,即根據潛意識不分真假的特征,在頭腦中創造特定的意識內容,以引導潛意識發揮力量。
假像思維類似于傳統武術氣功中的意念誘導、意念假借等。在很多古武術流派當中,都擁有這樣的訓練方法,他們通過意念的運作來操控和增強體內被他們稱之為“氣”的東西,并且深信這種“氣”能夠提高他們的功力。姑且不去討論這個“氣”是什么,它是否真的存在,傳統武術家們在頭腦中創造“氣”這樣一種“可提高功力”的東西,本身就是一個極好的自我暗示,而且他們對此深信不疑的信念,又極大地支持了這種暗示,使其非常容易地作用到潛意識,誘發了潛在的能量。潛意識是不分真假的,即使是頭腦中想象出來的東西,在信念的支持下都會予以接受。假像思維正是根據潛意識不分真假的特征,在頭腦中創造特定的意識內容,以誘發出潛意識的力量。正如冥想的內容一樣,假像思維的內容亦包羅萬象,你可以創造一些你認為可以提高自己功力的東西,也可以想像自己力大無窮、身如鋼鐵,然后再對你的創造注入強大的信念支持,這樣經過長期的積累,暗示便會顯現效果了。
想象固然可以影響潛意識,但并非所有的想象都能夠增強功力,尤其不可以“胡思亂想”,以免產生不良作用。依據我個人的體驗,能有效提高格斗相關能力的想象,有如下幾種:
1.想象自己的攻擊在打中對手的相關部位時,將該部位擊得粉碎——提高攻擊力與準確率;
2.想象自己的攻擊在打中身穿堅固護甲的對手時,力道穿透護甲將對手擊得粉碎——提高攻擊力與穿透力;
3.想象自己的攻擊如閃電般迅猛快捷——提高速度與頻率。
……
在進行想象練習時,光是做畫面觀想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結合身體的感受,也就是說,你在頭腦中想象一幅畫面時,也要想象達成這個畫面內容所需的身體感覺。你對身體感覺的想象越逼真,效果也就越好。
如果你能在想象中提升身心感覺的強度,那么結果將會出乎你的意料。怎樣來提升感覺強度呢?若是你曾有過擊倒對手、打碎頑石之類的經驗的話,請你將這一經驗在你的頭腦中重現,并仔細回憶獲得這個經驗時的身心感受,然后把這一感受細分為若干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一種特定的感覺,這些細分后的感覺稱為“亞感覺”或“次感元”,是構成經驗的最小單位。
構成每一次經驗的次感元都不相同,你要仔細地尋找和挖掘,你了解得越精確,你就越能把握好這項練習,效果自然也會越大。下面是構成“擊倒對手”這一經驗的次感元,請試試你還能否找出其它:
1.情緒——是憤怒或是平靜,是緊張還是放松?
2.呼吸——什么樣的呼吸方式?是吸氣、閉氣還是呼氣?是短促有力抑或快速深沉?
3.感觸——打中目標時有什么樣的特別感受?感到震蕩或是瞬間穿透?
4.質感——打中對方時,感到對方的受擊部位是結實或是柔軟?自己的擊打部位是堅固還是松馳無力?
5.重量——(對方/自己)是輕或是重?
6.姿勢——打擊動作是如何完成的?幅度是大是小?
……
挖掘出構成經驗的次感元之后,將你對這個經驗的整體感受度按強弱分成0~100的等級。0代表沒有任何感受,100則表示感受的強烈達到了你個人經歷或認知的頂點。假設你對該經驗的感受等級是60,那么就可以針對該經驗比對相應的次感元,看看是哪一種次感元能增強你的感受,使你有更強烈的感覺。
譬如說“擊倒對手”中的“質感”這一次感元,你記憶中覺得對方的受擊部位是結實或是柔軟?如果是結實,請問它給你的感受是不是很強韌,覺得似有一層抵御攻擊的障礙?現在請你把這個“結實”轉換成“柔軟”或是“脆弱”看看會怎樣?擊倒的感受度是否增強了,強了多少個百分比呢?假設它從60上升到80,那么請把這個差異記下,以做為日后練習的參考。
接下來將那個柔軟、脆弱回復成原來的結實感,也就是仍為60的擊倒感受度,然后開始測試另一項,如“重量”。請問在打到對方身上時,感到自身的整體體重(或對方)是輕是重?如果感到自己比較輕,支撐力不足,記住這個感受,現在把體重上調至超越對手的水平,使打擊的支撐穩若泰山,這樣是否提高了你的擊倒感受度?如果是的話請像剛才那樣記下它對你的影響程度,這對你日后的練習是很有幫助的。
接著再把調整后的感受恢復到原來的程度,按照所列出的次感元逐一測試下去,比較你感受的改變,看看有多大的差異。
當你進行這一連串的改變時,身心會有什么樣的感覺?把它寫下來。等做完了這一切的測試,也記下了所有的結果之后,就請回到最開始的狀態,按照所記下的資料調整自己的經驗,使之得到最佳的身心感受。
在做這個練習時,你很快便會發現,其中一些次感元對你整體感受影響甚大,而一些次感元的影響則微乎其微。你要把這些次感元都記下來,然后從中選出幾個影響最大的核心次感元,做為假想練習的對象,而那些影響不大甚至完全沒有影響的次感元則可不必顧及。
如果你不曾有過輝煌的經驗,那么你可以在頭腦中虛擬出來,譬如我在前面列舉的那幾個假想練習,你就可以把它們當做真實的經驗,別忘了潛意識是不分真假的。不過為了使感受更為逼真,你可以通過擊打沙袋或墻靶等來增強體驗。
透過次感元的有效控制,可以加強或減弱我們的感受,它的范圍沒有限制,可以是斗志旺盛或萎靡不振,也可以是激動或平靜。
思維的練習是無形的,它需要的是堅強的意志、沉穩的定力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而這些都是通過冥想練習得來。所以在進行假像思維訓練之前,務必練好冥想這項重要的基本功。
前面我已經說明了兩種最重要的自我暗示法,一是以言語為主的聽覺暗示法,二是以思維為基礎的觀想暗示法。但無論哪種暗示,若是單純的使用都不能得到最佳效果。現代科學研究表明,人從視覺獲得的信息能夠記住30%,從聽覺獲得的信息能夠記住20%,從想象獲得的信息能夠記住25%,若把視覺、聽覺與觀想結合起來,就能夠記住65%(由于視覺暗示所需的畫面景象難以用文字描述,因而視覺暗示法就略去不談)。在進行自我暗示時,要利用大腦的各個感官協同合作來接收和處理信息,這樣可以數倍地提高效果。下面就簡要地概述開發潛能的綜合自我暗示法。
進行綜合自我暗示,一個典型的方法是:首先擺好一個姿勢,這個姿勢可以是坐,可以是站,也可以是臥。冥想練習應選擇坐勢或臥勢,而開發潛能的練習則要以站勢為主,坐勢為輔。擺好一個姿勢后,將自己調整到α腦波狀態,接著開始進行事先設計好的意念活動,同時控制相應的次感元,使身心感受達到與意念內容相符合的程度。此時心中默念可以概括意念內容的語句。如此意念活動每重復一次,語句便跟著默念一次。這是一種以觀想為主導的自我暗示法,其中刪除了視覺暗示部分,但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激發自己的潛能。
暗示的秘訣在于重復,給予自己或他人重復的暗示。重復、重復、再重復。重復是一切暗示法的基本規律,其本身就是使你或別人相信的重復自動暗示。
重復暗示的效能是很大的,不管它是用在建設性或破壞性的事情上都是這樣。正如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分析學家柯爾教授所說:重復暗示的價值必須對內在決定和內在精神態度之間的關系,加以顯著地了解。任何人若能了解這重復暗示的價值,并且加以應用,其力量是不可限量的。
另外,我還要再次強調信念在暗示中的重要作用。正如前面所說,倘若你無法相信你能夠做到你想象中的一切,你的意識便會削弱暗示的力量。暗示的效果與信念的強度呈正比關系,你越是相信暗示的內容,暗示信息就越容易進入潛意識,暗示的效果也就越顯著。反之,你越不相信暗示內容,暗示信息也就越難對你產生影響,而且這種強烈的負面信念增強了正面暗示的對立面——負面信息,使負面信息易于進入潛意識,而正面信息卻被排斥在外。這樣無異于向潛能的“控制閥”——潛意識輸入“抑制”的命令,你的潛能也因此無法發揮。試想,如果在練習中你嘴上念著:“我能擊碎頑石”,心里卻在說:“也許我做不到”:右腦想著“打飛對手”,左腦卻思量著“那不可能”。如此練習,你還奢望會產生你想要的結果嗎?像這樣即使再努力,重復再多次,也不會有多大效果;而且若是負面信念強過正面信念的話,反而還抑制了你的能力。所以,在運用自我暗示激發潛能的時候,即使你想得再夸張,說得再離譜,也要相信你真的能夠做到,不斷去強化這種信念,就像你相信你一定能打穿一張紙一樣。
至此你已經知道了自我潛能開發的基本方法,接下來再簡單介紹一下通過他人誘導開發潛能的方法。
他人誘導是指通過一系列的言語暗示,人為地引起受誘導者的心理、生理發生特殊的變化,在此基礎上激發受誘導者的潛能。由于他人誘導無需受誘導者進行意念活動,因而更容易使受誘導者進入深度的意識恍惚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由于意識無法自主,受誘導者更易接受來自誘導者的暗示。當受誘導者接受暗示后,處于一種對指令與吩咐不加分析、批判、無條件執行和相信的狀態,從而調動了個體內部的積極性,促進了機體的代償功能。這是因為,在被誘導狀態下,暗示語所產生的效應要比清醒時大得多。雖然言語暗示在清醒狀態下也能起一定作用,但在被誘導狀態下,由暗示引起的意象會更有威力,作用到潛意識強而且持久。
誘導過程是一個系統程序,它會引起人們被動的放松,反應性降低,注意范圍變得狹窄和幻覺增強。誘導技術有多種,大體都按下面的順序進行:(1)暗示個體感到困倦,朦朧欲睡;(2)暗示個體感官變得遲鈍;(3)暗示個體忘卻一切,只記得誘導者的話;(4)暗示個體將體驗到某些幻覺……當受試者的一切生理指令下降,一切正常意識狀態下的自發思維和情感降至很低水平時,說明受試者已經進入一個易受暗示的狀態了,此時誘導者可按照計劃對其進行特定的暗示,以激活潛在能量。
盡管誘導要比自我運作來得有效,但它的技術性極強,對誘導者和受試者的要求都很高,若操作不當可能會引起受試者的不良反應,因而具體的誘導技術在此就不多述了。
綜前所述,要想提高自己的格斗能力,不能僅靠對身體的訓練,更要重視開發自己的頭腦,而基本的方法我已在字里行間中披露。鑒于雜志的特性,篇幅不宜過長,文章也就寫得比較簡單粗淺,但對于打基礎而言,這些知識已經足夠了,畢竟筑基牢固,才能建造更高的樓宇。
結束之前,我還得多羅嗦一句,這也是本文的核心:千萬不要忽視自己的精神力量!最后,讓我用偉大武術家李小龍的話來作結語:
“你的精神力量會給你創造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