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家溝景區位于河南省溫縣城東5公里處的清風嶺上,南水北調中線依傍而過,南有焦作黃河公路大橋與連霍高速公路相連,北有焦溫高速于長濟高速相交,地處中原經濟區核心區,鄭州、洛陽、安陽三大古都的中間,南有嵩山,西有洛陽,北有安陽,東南是鄭州、開封,車程都在兩小時內,是河南省文化旅游核心區的中央,又是河南省著力打造的黃河文化生態旅游帶的重要節點,優勢明顯,交通便利。
陳家溝景區因太極拳而馳名。太極拳始創于明末清初,300余年來,經過陳氏族人和太極拳愛好者的傳承和發展,逐漸衍化成陳、楊、吳、孫、和等諸多流派,在全世界150多個國家或地區廣泛傳播,習練者達3億之多。1990年北京亞運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兩千多名太極拳選手行云流水的表演震撼了世界,太極拳已成為世界性語言,是21世紀人們最喜愛的健身運動項目之一。太極拳屬于國家首批非物資文化遺產,2007年太極拳發祥地陳家溝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武術協會命名為中國太極拳發源地、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2010年陳家溝景區榮獲“市旅游工作先進單位”、“市旅游協會先進分會”、 縣“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單位”、“信訪工作先進單位”、“目標管理獎二等獎”、“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暨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對外宣傳先進單位”、“督查工作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
一步入陳家溝,就猶如步入了太極文化圣地。這里有令人敬仰的太極拳祖祠和充滿傳奇色彩的楊露禪學拳處。太極拳祖祠是為紀念太極拳歷代宗師所建,院中央塑建有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廷的銅像,兩廂碑廊為歷代太極拳宗師的碑碣,碑碣上刻有歷代宗師的簡介,這是中外太極拳愛好者為紀念太極宗師們所鐫立的。祖祠占地近2000 平方米,由山門、碑廊、拳譜堂、祖師堂、揚武殿、耀德殿等組成。
1、太極拳祖祠
自陳王廷創編太極拳以來,歷經三百余年,名手輩出。為弘揚太極文化,彰顯太極名師,在陳氏后人修建太極拳歷代宗師紀念館的基礎上修建了太極拳祠,用于太極拳愛好者紀念、瞻仰歷代大師。
2、東大溝
陳家溝坐落在黃沁河沖擊平原,黃沁沁河歷史上的多次改道使整個平原形成了南灘北洼中間崗的地貌。因河水沖刷,村內曾有大小溝壑13條,經多年變遷多數溝壑被填,只剩下東西兩溝。你們看,東溝保存著原始的自然風貌,溝內云氣繚繞,樹木崇崇,氣候冬暖夏涼,環境宜人;溝上懸崖峭壁,民房鱗次櫛比,雞犬相聞。溝內按太極八卦之理修建了兩座練拳臺。每到夜晚,月光下溝內拳姿翩翩,器械聲叮當作響,真可謂'悠悠陳家溝,蔚蔚太極風'。
3、陳照丕陵園
陳照丕陵園松柏蔥蔥,碑碣林立,碑額為原國家水利部副部長張含英所題。碑后是當代太極宗師陳照丕長眠的地方。
陳氏十八世陳照丕(1893-1972),字績甫。1928年秋,北平同仁堂東家樂佑申和樂篤同兄弟二人,慕陳氏太極拳之名,托河南沁陽杜盛興到陳家溝聘請拳師,族人公推陳照丕前往。到北京(時為北平)后,有同鄉李敬莊(慶臨)為其在'北平晚報'(1928年10月)登載宣傳,'我國提倡武術,其目的在于強種衛國,自衛御敵,收復失地。'陳照丕理論造詣極深,積數十年之經驗,著有《陳氏太極拳理論十三篇》等書。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陳小旺、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誨人不倦,對推廣陳氏太極拳做出了巨大貢獻,深受國內外各界人士的崇拜,為陳氏太極拳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4、楊露禪學拳處
楊露禪學拳處位于陳家溝村太極路中段。該處原為清朝翰林院待詔陳德瑚故居,為兩進四合院,面積2.94畝。前院大殿內有陳長興半身塑像,陳長興授拳楊露禪塑像,楊露禪與師兄陳耕耘對練塑像。后院有西廂房三間和楊露禪住的小屋以及供游人觀拳、休息的涼亭。院內花卉芬芳,環境幽雅,是習拳練武的好所在。
改造后呈現出的古村落街景
石板街
皂角樹
村內桃花園
晨練
耄耋老人在授拳
村內太極拳比賽
明清古民居
太極拳文化傳承
太極拳文化走向世界
村內家庭武館
陳家溝距離河南理工大學36公里,乘焦作到溫縣的長途汽車,再乘到陳家溝的1路公交車,即可。
駕車路線:沿獲軹線行駛,后左轉進入陳溝線行駛,即可。
來源:經實地考察及溫縣發布、網絡綜合